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更新换代,充斥网络的视频、音频聊天等方式的“网络性爱”成为引人关注的问题。由于目前未成年人性教育渠道不通畅,性信息的获取主要来源于网络。网络色情泛滥,各种成人网站的开放对身心正处于发展期的未成年人产生了性道德价值迷惘、自我迷失、网络色情强迫症等消极影响。从目前网络现状及相关法律法规来看,建立网络分级和身份认证制度是未成年人性道德教育的可行性途径。  相似文献   

2.
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家庭性教育中存在不少问题。如家庭性教育严重不足并且缺乏主动性;教育过程中存在“重女轻男”的倾向;害羞心理是家庭性教育的主要障碍等。建议家长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转变“重女轻男”观念,勇于挑起家庭性教育的重担,同时,加强与子女的沟通与交流,克服害羞心理,密切配合学校,搞好子女的性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3.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体系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项紧迫而又十分重要的问题。“蓝天工程”是东城区青少年活动的品牌,通过基层运用综合信息技术整合校外活动场所资源,为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建设创新模式,推出了新的经验。根据未成年人工作的实际,新时期推进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体系建设,丞需整合资源、机制保证、创新品牌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对2018年北京市X区33位涉罪未成年人及其所在家庭的调查发现涉罪未成年人的家庭功能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失调现象。主要表现为家庭角色失调、亲子沟通不畅、家庭解决问题能力弱、情感反应与介入不足、家庭监管不力等。进一步探讨发现引起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家庭结构残缺、家庭教育不当、家庭环境恶劣。解决涉罪未成年人家庭功能问题需要家庭增强角色认知,转变教育理念,及时纠正未成年人认知行为偏差。同时社区应拒绝标签化,承担起对困境未成年人的社会责任。国家应以立法来明确家庭对未成年人的监督教育职责,用政策推动亲职教育的普及与体系完善。  相似文献   

5.
当今社会大学生性观念日益开放,性问题日益突出,而高校和家庭性教育缺位,社会对于大学生的实际帮助也很少,大学生性知识匮乏,有接受性教育的需要。本文从大学生中出现的各种性问题现象入手,从多方面分析问题的原因及后果,并对实行大学生性教育的方法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6.
“一个孩子,一个家庭,一个世界”。未成年人犯罪事关民生福祉,事关社会和谐,事关民族和社会的未来。当前广东省未成年人犯罪现象日益严峻,并呈现严重的上升势头,正值建设“幸福广东”的社会大背景下,笔者认为“幸福广东”的建设,离不开对这些“问题孩子”的关注,离不开对这些“问题学生”的教育与转化。为此,本文在阐述当前广东省未成年人犯罪的基本情势的基础上分析了工读学校“问题学生”的成因,提出了工读学校有效遏制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七大力量”,建言政府应该大力扶持工读学校建设,为建设“幸福家庭”、构建“幸福广东”,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办好一件惠民的大事。  相似文献   

7.
就单亲家庭未成年人犯罪而言 ,其原因千差万别 ,但有一点是共同的 ,即未成年人犯罪与家庭缺陷密不可分。弥补单亲家庭缺陷 ,完善家庭功能 ,充分发挥家庭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中的作用 ,是当前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重要措施。1、转变传统观念 ,强化教育责任。家庭应当成为培养人才的摇篮 ,家庭缺陷的弥补和家庭环境的改善 ,关系到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关系到国家的未来 ,关系到民族的兴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必须得到全社会的重视。同时 ,也需要从观念上改变传统的家庭育子观念 ,转变“清官难断家务事”的旧观念 ,切实把家庭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  相似文献   

8.
当前,首都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的主流是积极向上、令人欣慰的,他们在思想道德方面表现出积极向上、独立意识强、热心公益等特征。但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也还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重学习轻品行,教育部门重视不够等诸多问题。建议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入手,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在党政部门的高度重视下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加强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和立法工作,为未成年人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氛围。  相似文献   

9.
家庭是未成年人社会化的第一场所,家庭的结构、家庭的教育方式、教养态度、父母的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等都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产生极大的影响。这些因素中的一些不良因素与未成年人犯罪有密切的联系。 一、残缺家庭及不睦家庭对未成年子女违法犯罪的影响 目前残缺家庭表现形式主要有:由离婚、配偶一方死亡而造成的单亲家庭;由婚外情、分居、配偶一方出走等问题形成的“隐性”的残缺家庭。  相似文献   

10.
高等职业学校女生的性道德现状主要表现为:早恋现象相当普遍;有性行为偏离的现象;存在性违法犯罪现象.这种状况形成的原因主要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高等职业学校发展面临的严峻形势;学校对性教育不够重视;家庭性教育的贫乏.  相似文献   

11.
针对我国现有法律体系中关于“求职过程中的性骚扰”这一立法空白,从现有法律体系出发,分析我国司法实践中关于这一新的性骚扰问题的规制之苍白无力的原因所在:同时,也对这一新的性骚扰行为在没有正式出台专门的Ⅸ反性骚扰法》的前提下,高效合理地对其进行规制的唯一缓冲途径进行了正反论证,即在现有法律体系下,应当将求职中的性骚扰问题纳入劳动法领域加以规制。因此,强烈呼吁立法部门尽快制定一部专门的《反性骚扰法》来弥补我国法律体系中的空白。  相似文献   

12.
刑法规范是伦理性最强的法律规范之一,随着经济、行政犯罪在刑法中的比重相应增加,刑法规范的伦理性逐步弱化,法益保护色彩加强。我国刑事立法的修改与完善方向是:直面同性恋,明确卖淫含义,不对强制猥亵的行为对象进行限制;对与淫秽物品有关的行为不宜泛犯罪化,应当就其场所、内容、范围、对象的不同加以区别;宽容对待隐私权,维护社会公德,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增加性贿赂的刑罚制裁,严厉打击权色交易。  相似文献   

13.
青少年性犯罪的罪前情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犯罪罪前情境的初步研究明确了情境因素如何促使青少年罪犯产生犯罪的动机,如何促使犯罪动机转化为犯罪行为。青少年性犯罪的罪前情境包括主观罪前情境、客观罪前情境和时空中的罪前情境,并各具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4.
性骚扰日趋成为我国备受关注的一个社会问题,我国法律对性骚扰的干预力度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导致性骚扰得不到有效遏制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尽快建立和完善我国预防和惩治性骚扰的法律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5.
在对我国性贿赂行为的普遍性及其危害性分析之后,对我国设立性贿赂犯罪的刑法学理论基础进行论述,提出在中国现行刑法典中增设性贿赂的相关条款,以更好地保障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的廉洁性。  相似文献   

16.
色情文化是性文化的消极部分,属低级下流的性文化,具有腐朽性、淫秽性、欺骗性、反文化性的特征。色情文化是诱发性犯罪的“精神艾滋病”,这既有大量事实证明,也有学理上的依据。这种文化能极大地强化人的性本能的动物化,包括强化性欲求,激发性冲动,造成性变态和提供性行为模式;弱化人的控制犯罪的文化性,包括弱化性行为评价,无视性道德控制,破坏性文化发展取向,所以,要控制性犯罪发展,必须遏制色情文化泛滥。  相似文献   

17.
性骚扰现象是潜伏在当前中国社会的一个尚未得到认真对待的严重问题."性骚扰"是针对他人(特别是女性)行使其所不希望的性的言行举动.其表现形式有多种多样,对受害人的心理会带来很大的危害.要加强"性骚扰"方面的立法建设工作,从法律的层面上对"性骚扰"者进行严厉的制裁.  相似文献   

18.
随着依法治国和司法改革步伐的不断推进,我国服刑人员人权保障虽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有许多尚需改进和完善的地方。其中,性权利作为服刑人员所享有的一种自然权利,却因受社会意识观念和国家法律体制等因素的制约,造成其本应合法享有的性权利成为被剥夺自由权的"殉葬品"。通过对服刑人员性权利现状实证调查,制约服刑人员性权利保障的因素有文化、政治、经济和法制等因素,把基本人权这一理念贯彻到解决服刑人员性权利问题的行为中去,积极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不失为一较好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人的性别有两种:一是生理性别,指男女在生理结构方面的差异,这是人与生俱来不可改变的。二是社会性别,是社会文化形成的对男性或女性群体特征、行为方式和两性之间差异的理解,它是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诸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可以改变的。现实中存在着社会性别的不平等,由此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严重阻碍了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政府作为公共权力机构有责任也有可能通过政治、法律和宣传的影响来改变这种社会性别不平等状态。只有把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公共政策和公共管理的实践中,推进性别平等,才能加快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