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社会治理共同体是新时期我国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也是国家治理和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研究对象。基于对S省Z市“民生微实事”项目的案例分析,提出“能力建设-惯习积累-信任强化”的分析框架,揭示了多元主体成长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机理,丰富了“主体关系”和“行动方式”的研究视角。研究发现,多元主体基于资源优势互补与主体责任再塑加强了能力建设,能力的提升使其有意愿并且能够建立合作关系;政府通过规则调适以及持续的参与激励来培养多元主体的合作惯习,有助于促进合作行动;共同议题下的利益相容和由参与效能感形成的良性循环会强化信任,进一步增强多元主体间的合作关系和合作行动,进而形成稳定、可持续的合作治理常态,使社会治理共同体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2.
马得勇 《探索》2000,(5):28-31
从领域合一到领域分离被认为是中国当前社会转型的根本特征。政府与公民的关系由于社会的发展而发生了变化。但是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并不十分和谐,两者之间的紧张关系并未因基层民主自治而出现缓和迹象。造成这一局面的认识上的误区是由于我们忽略了对个人两种不同自由以及与此相对应的两种性质不同的政府职能的区分。解决基层民主自治中的问题,缓和政府与公民之间的紧张关系的基本思路是政府权力结构实现从集权到分权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目前学界关于乡镇治理的模式主要有强化论、虚化论、半自治论和取消论,每种模式都有其内在缺限。根据当前我国的实际需要,保留并强化乡镇的治理模式是近期的最佳选择,这是由当前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首要任务、行政管理体制的基本特点、乡镇在乡村建设和治理中的特殊地位决定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讨论市场、分权与自治对中国民主政治成长的影响。认为市场制度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制度基础,制度化分权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途径,地方自治是培育人类自主治理能力的基本制度框架,人类的自主治理内在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则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终极目标。市场—分权—自治的内在联系构成了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在发展逻辑。中国现代民主政治的成长轨迹就是通过加强市场制度建设,推进制度化的分权改革,建立高层次的地方自治制度为人类的自主治理与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制度框架,三者既相互衔接,依次递进,又浑然一体,有机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5.
我国现行的流域科层治理体制,实行纵向行政性分包和横向结构性分权的组织模式,导致了权力分配、资源占用和政策执行的碎片化。网络治理机制比科层机制更灵活,比市场机制更稳定,比自治化机制更适用,具有明显的制度优势.从科层机制向网络机制演进,是我国流域治理机制创新的路径选择。流域网络治理机制的基本框架是中央地方多层级治理和政府企业社会伙伴治理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6.
1992年的“南方谈话”,可以视为一场自上而下发动的、以深化改革为目标指向的社会动员,对重启当时的改革开放发挥了巨大的引领作用和凝聚人心的磁场效应。“南方谈话”准确抓住了突破改革僵局的社会动员着力点,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为深化改革开放注入了强劲动力。当前的中国改革,又面临着与南方谈话时颇为相似的境地。两相对照,这对当前的中国改革不无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传统中国农村社会的治理,是由国家政权和社会权威在制度与非制度两个层面展开,它成功地保持了农村社会的基本稳定。而近代以来传统的治理方式被破坏后,新的治理方式到新中国建立前一直没有取得成功。建国之后,中国共产党将现代“政党运动”与政权建设相结合建立起适应工业化发展的人民公社体制,在一段时期内实现了对农村社会的稳定治理。改革开放后,代替人民公社体制改革的乡镇政权和村民自治的设计并没有达到当初设想的效果。因此农村社会治理的重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8.
政策执行关系着国家治理目标与公共利益的实现。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存在各种策略性博弈。现有研究多从地方政府视角出发分析政策执行偏差的类型及原因,对中央政府在政策执行中的互动行为关注与描述不足。作为政策执行互动博弈中的积极管控者,除了政策制定权外,中央政府在博弈中同时拥有政策执行治理机制的决定权。根据与地方政府间目标差异与信息不对称的程度,中央政府会选择常规式治理、分权式治理、集权式治理、运动式治理等不同治理机制进行应对,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案例集中体现了中央政府政策执行治理机制的多样化选择逻辑。  相似文献   

9.
社会管理是国家或社会团体对社会运行过程进行组织调控的活动,通过其调控使社会系统能够协调发展。目前中国社会管理存在着一些问题:社会管理的主体至今较为单一;政府对社会组织进行严格调控和防范;社会管理缺位;社会管理手段缺乏弹性;社会管理难达成共识。主要原因在于:需要正确认识政府和公民社会的关系;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今后社会管理创新的对策:促进公民社会的发展,加强政府和公民社会的合作;改进党的社会管理能力;推进基层自治;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党政分开;转变政府职能,打造服务型政府;培育公民精神,引导社会的自我管理;树立和维护公共权威等等,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社会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0.
作为国家治理结构中的重要因素,社会组织治理能力的提升对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而当前社会组织在治理中,存在着力量难以有效整合、专业治理水平有待提高以及政府部门的监督管理工作缺位等障碍性因素。在国家大力推进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有利环境中,要通过积极加强社会组织间力量的整合,提升社会组织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以及强化对社会组织的监督管理等措施来确保社会组织治理能力的提升,助推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1.
徐琛 《实事求是》2007,195(2):18-21
中国从半封建半殖民社会逾越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历史阶段,由新民主主义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中国人民对社会公正的不懈追求在这一历史选择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充分考察、对比、认识资本主义不公正丑恶本质和社会主义的公正本质的基础上,利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有利条件,理性地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12.
苏联经济模式的理论出自斯大林,可以概括为:(1)所有制模式:社会主义公有制只有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形式;(2)经济结构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3)经济形式模式:消费品是商品,生产资料不是商品;(4)个人消费品分配模式:按劳分配;(5)经济管理体制模式:中央集权型,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只承认计划调节,否认市场调节.这些原则曾经是一些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出发点,也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对象.现在分别剖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这些方面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进入21世纪后,苏东剧变的历史后果和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实践效应进一步显现,顺应理论自身的演进逻辑,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继续发生深刻变化。为了从历史挫折的困顿中走出来,需要重新回到原典中去寻找力量和资源,“回到马克思”、“走进马克思”、“重读马克思”遂成为新的研究风尚。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及其当代价值是世纪之交人们谈论最多的话题;马克思文本研究和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两个方向;  相似文献   

14.
当前的网格化管理研究多从技术与治理角度探讨利弊,事实上,治理技术与技术治理之间存在治理组织与缺席环境的调节作用。回归治理情境,分析县域治理结构及组织激励机制和资源配置模式及公共治理任务可以发现,事务属性结构及其变迁,使得无论条块还是层级组织,均难以实现事务的清晰治理。县级组织为了规避治理风险,借用合法性强的网格化政策,实现了新时期调适性治理。网格化管理的问题在于,县域组织无法实现有效协同,从而加剧了基层权责不协调问题,引发"有组织不负责任"现象。放眼未来,只有当权责失调的治理问题逐步得到化解,网格化管理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技术效应。  相似文献   

15.
胡献忠 《学习论坛》2006,22(5):69-71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先进文化范式的产物,80多年来始终高举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旗帜,努力推动旧的文化范式向反映革命、建设和改革要求的新范式转换,不断从思想上精神上解放和激励民众。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范式,对党的先进性建设产生了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专题针对目前我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存在的主要题,特别是“股东主权”、“股东至上主义”逻辑的严重弊端,提出根本创新治理结构的思路在于实行人力资本、物质资本产权主体等利益相关者“共决原则”,尤其要注重企业职工民主参与分享决策、管理、监督、收益诸种权力,促进形成利益相关者既相互依赖又相互制衡的长期合作关系,实现效率和公平。  相似文献   

17.
法律与道德是一对永恒的关系,它们既有所区别又相互联系.根据这一原理,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就既要以法治国,注重法律的作用,同时又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道德的功能.  相似文献   

18.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是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人梦寐以求的理想。无可辩驳的历史事实证明 :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走俄国人的路” ,使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但是 ,脱离中国实际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是一条缺乏活力的歧途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9.
论刘少奇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建国初期 ,提出“巩固新民主主义秩序”的重要思想随着中国革命的胜利 ,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然而 ,国家的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和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并没有改变。这就是建国初期的基本国情。新民主主义社会要存在多长时间 ?中国如何从新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 ?刘少奇对此进行了思考和探索。他认为 ,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向社会主义社会大约要经过 1 5年至 2 0年的新民主主义时期 ,以建立和发展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只有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 ,再逐步稳妥地进入社会主义。这一观点和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的主张以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