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当前大学生价值观念的新取向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在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特征的今天,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1)理想观——现实具体,积极上进与消极回避并存,在具体问题上复杂多变。当前的大学生既反对空谈目标的理想,又反对没有追求目标的“信仰真空”,他们认为理想由一个个具体、现实的阶段性小目标铺筑,或为成功的台阶,是一个可以实现的人生目标。这种理  相似文献   

2.
渺小的理想     
经常说将来自己要当科学家、要当将军、要当领袖的人,一定是孩子,因为那是孩子们谈论自己理想的方式,因为孩子们的理想与梦想是混在一起的。而一个成年人的理想是与现实不能分开的,他们是走在现实的道路上设计着自己的未来,也许这未来的目标极其渺小,但我认为,只要一个人有人生目标,就应该说他们是有理想有追求的人。我采访过一名叫李世伟年过  相似文献   

3.
经常说将来自己要当科学家、要当将军、要当领袖的人,一定是孩子,因为那是孩子们谈论自己理想的方式,因为孩子们的理想与梦想是混在一起的。而一个成年人的理想是与现实不能分开的,他们是走在现实的道路上设计着自己的未来,也许这未来的目标极其渺小,但我认为,只要一个人有人生目标,就应该说他们是有理想有追求的人。请承认我们小人物的理想与追求吧。  相似文献   

4.
最近中央召开了一个党校工作会议,我省去了十一位同志。中央要求两三年之内,各级领导干部都能轮训一遍。中央管的干部,大约17000人,需经中央党校轮训(三年完成有些困难,中央已批准不免强)。我省,据初步统计,省管干部有6.100人。干部轮训大体是这样安排的:原来答应给团省委、省妇联轮训的干部,省委党校继续代训,因团县委书记、县妇联主任是地委管的干部,由于团校没有恢复,妇联也没有训练机构,所以,由省委党校再代训两期就差不多了;另外还有个企业管理研究班,是轮训县以上厂矿领导干  相似文献   

5.
初到苏联我第一次出国就是到苏联。那几乎是50年前的事情了。1954年8月,我被派到苏联团校学习。那年我26岁,初为人父,女儿出生只有20多天。从1951年起,共青团中央每年选派一些团干部到苏共中央团校学习,为期一年。我参加的是第四期,领队是当时在东北做青年工作的徐净武同志,副队长是北京大学的张学书。我们19名学员,加上两名翻译,共21个人,是在1954年8月底离京飞往莫斯科的。记得我们乘坐的是一架小型的苏联飞机,从北京起飞,途中降落两次,并在伊尔库茨克过夜,第二天换乘大型  相似文献   

6.
峥嵘岁月稠——回忆在苏联学习的日子□李玉明从1951年起,由苏联列宁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邀请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青年团干部到苏联列宁共青团中央团校学习,学制一年。欧亚每个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班,人数十到二三十人不等。我国一共派了6期学生,共139人。我...  相似文献   

7.
2017年11月20日,十九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央团校改革方案》,发出了推进团校改革的动员令。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共青团工作作出的又一次战略性谋划,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共青团改革、对团校改革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对团校改革提出明确要求,为团校工作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8.
我是一名选调生,到基层工作已经5年多了。在5年多的工作和生活中,我时常感觉迷茫、困惑,有时甚至很失落;作为一名青年党员,我也想奋发向上,但不知如何去做。能否就此给我谈一些体会,给我一点启发?贵州一基层干部读者点题对于一名党员来讲,在政治上应当把践行党章,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作为人生的最大追求。但党员首先是人,要实现这一理想,应当与自己的人生目标结合起来。然而,人生坎坷,不如意事常八九,困惑、失落、烦恼在所难免。在困惑、失落之时,仍有奋发向上之心,这是为党的事业奋斗,成就人生目标的良好思想基础。在这里,我谈三点体会供…  相似文献   

9.
1949年8月至1950年5月,我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团校(第二期)的学员。团校校址先在良乡,两三个月后移到北京东四。我们班在东四12条的一个四合院内。毕业证上印着:校长冯文彬、教务长张凡、副教务长宋养初。办学宗旨和内容是:学习社会发展史,明确革命方向,  相似文献   

10.
乔粱 《奋斗》2008,(8):17-18
一个中国留学生的孩子在美国的小学里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我怎么看人类文化”。让一个小学生完成这样一个宽泛深邃的题目似乎不着边际。然而,这个孩子通过查阅资料、上网搜索,从抽象到具体。又从具体到抽象反反复复的折腾之后,煞有介事的告诉他的父亲说:“你说什么是文化?其实特简单——就是人创造出来让人享受的一切。”文化,书上定义为“是一切物质和精神的总和”。  相似文献   

11.
那是1973年4月,在北京举行的一次宴会上,我第一次见到了他。他孤独一人站在大厅里。他个子明显矮小,但体态宽阔,显得刚毅有力。身着深色的毛式干部服,但袜子是白颜色的。此刻,他当然知道,从远处,从人民大会堂大厅里的许多圆桌旁边,数百双眼睛正好奇地注视着他,因为他是在消失之后又从被遗忘的角落里突然出现在人们眼前的。在7年前被“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这一政治地震压倒在地,尔后又恢复名誉重新复出的人中间,他是地位最高的一个。在那次离奇而又预示着危险的“革命”开始时,他被称作“中国第二号走资派”。“头号走资派”是前国家…  相似文献   

12.
《党的建设》2010,(8):49-49
名字,是一个人的称谓和代码。从出生开始,名字会伴随人一生。中国人的称谓是由姓、名、字、号四部分组成的。中国人现在的"姓"大部分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传下来的,其具体数量还不确定,但《姓氏辞典》收录的"姓氏"已达8000多个,主要来源于以下几种情况:  相似文献   

13.
<正>第一次走进旅顺日俄监狱旧址还是1973年的事,那是我到大连海运学院上学的入学教育,就是参观旅顺日俄监狱旧址和龙王庙万人坑旧址,属不忘国耻、增加爱我中华的爱国主义教育。前两年退休后,我到大连定居,我与兄长相约到父亲曾经给日本人当劳工时的兴安北省(伪满时东北九省之一)寻访一下他当劳工的旧址,但无功而返。父亲在日本人统治东北期间被抓走给日本人当劳工,只知道是兴安北省,具体是什么地方,开山洞干什么,  相似文献   

14.
毛主席来到广西南宁,具体时间是1958年1月初的哪一天,我回忆不起来了。他老人家要来南宁,是当时的中共广西省委万万没有想到的。据了解,主席原定计划是到广州,中间临时才改变成南宁。南宁这个城市,虽是省的首府所在地,但远处祖国的南疆边陲,当时人口虽已从解放前的四五万人,发展到30余万,但原来那样落后的老城面貌基本上还未能改变;在全国不少人的心目中,只知广西有个桂林,或者再加上一个梧州,却不知道还有一个南宁。解放八九年了,工作在北京的人们,也包括中央的一些比较负责的领导人在内,都很少到南宁来,因而说到主席要来,是出乎省委意  相似文献   

15.
我去香港,和李嘉诚吃了一顿饭,感触非常大。我们坐上电梯,开电梯门的时候,李嘉诚已经在门口等我们,然后给我们发名片。发名片后,我们一人抽了一个签,这个签是一个号,是我们照相时将站的位置,是随便抽的。我当时不理解为什么照相还要抽签,后来才知道,这是用心良苦,为了大家都舒服。抽号照相后又抽个号,  相似文献   

16.
龙明 《党课》2012,(10):26-30
她是德国现任总理,被媒体称为“欧洲的管家”,也常被人拿来与英国前首相、素有“铁娘子”之称的撒切尔夫人相提并论。但她在35岁以前,竟然是一个与政治完全绝缘的物理学家,并把成为像居里夫人那样伟大的科学家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  相似文献   

17.
又一轮太阳从东方升起,又一个一号文件翩然而至。这是2004年以来连续第4份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这份一号文件的标题就让我们眼前一亮: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文件明确指出,这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在新农村建设走过良好开局之年后,在我们这样一个农业大国里,一号文件锁定现代农业,并围绕这一首要任务作出具体部署,必将为农业又好又快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长期稳定带来强劲动力和有效保证。新农村建设将在中央一号文件的引领下,朝着现代农业这条康庄大道迅跑。  相似文献   

18.
特利尔随想     
今年4月份,我有机会参加省老年体育协会组织的一次与德国老年体育交流活动。活动期间,我们一行人特地来到久已心驰神往的马克思故乡———特利尔。特利尔属于德国的莱茵省,逶迤的摩塞尔河从它身边静静流过,这是一座风光秀丽、历史悠久的小城。走近小城,高速公路两侧不时掠过绿草如茵的田园牧场、苍郁的青松、静谧的村庄和塔楼高耸的教堂。1818年5月5日,马克思诞生于这座小城一个律师的家庭。我们驱车来到布吕肯大街10号———卡尔·马克思故居纪念馆。这是一座巴洛克式的三层住宅小楼,洁白的外墙壁,白漆的橡木窗户,黑色大理石门楣,朴实而又…  相似文献   

19.
老头儿们     
白岩松 《学习导报》2011,(18):12-14
必须承认,我喜欢很多老头,也愿意靠近他们,不仅得到智慧与启迪,还可以就近靠近榜样们。在我的人生目标中,最大的一个就是:将来成为一个好玩的老头,就像我现在喜欢的好多老头一样。  相似文献   

20.
陶晓 《当代党员》2007,(5):62-62
编辑同志: 你们好! 我是某街道办事处监察室主任,负责单位纪检监察的具体工作。我的顶头上司是办事处的纪委书记。纪委书记是一个喜欢做表面文章的人。今年是作风建设年,书记自然是高度重视,但在工作中,我很不赞成他抓作风建设的那些套路,可又不得不按照他的“旨意”行事。思想上反对,行动上却必须服从,因此,心里常觉苦闷和压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