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现有的政治平衡机制保障渐进式政治发展取得了初步的成功。今后,中国需要进一步完善政治发展的平衡机制,继续保持权威与民主的平衡,建构协作式国家与社会关系,增加现有政制的复杂性和平衡性,建立完善的平衡的政治价值体系,使民主政治发展在各种政治关系的动态平衡中稳健、持续地向前推进。  相似文献   

2.
姜裕富 《求实》2017,(8):13-20
在一般的逻辑中,国家与社会的分离为社会成长创造了必要的空间,但在中国特定语境下,社会成长自有特殊的历史、政治和法治的逻辑。从历史上看,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自己的执政目标,始终坚持对党、国家和社会的全面领导,党的领导也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从政治上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与执政党的双重角色,导致政党、国家、社会三方有效互动明显不足,制约了独立的社会成长。从法治上看,坚持党的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目标的提出,为构建法治下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提供保证。我国的执政党、国家和社会关系的理想模式应该是,执政党在领导、建构社会成长的同时,将法治意识融入政党与社会,使社会成长有更大的政治空间,也使党的领导和执政有更大的社会空间和法治内涵。  相似文献   

3.
政治文化转型与中国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政治曾经是历史上最为成熟的文明,是中国国情的历史渊源。中西政治在公共生活、政治权威、法律权威等方面有本质的差并,客观上给民主建设带来困难。本文概括了中国政治文化传统的五大核心文化力,比较了中西政治文化传统的三个方面的差异,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政治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  相似文献   

4.
冲突是政治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但现代国家几乎都比较好地实现了社会稳定。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基础而构建的外部调控机制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则是冲突自身所具有的纠错免疫机制起到了强大的内化功能,它依靠冲突主体双方力量之间的博弈,不同强度冲突之间的相互替代以及社会多元冲突而形成的交叉抵消状态,避免了大冲突的集中爆发而导致社会崩溃,共同维系着社会稳定的生成。  相似文献   

5.
鲍丰 《世纪桥》2014,(7):56-56
中国的村级治理经历了长期、复杂、曲折的发展过程,不同历史时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治理模式。研究村级治理模式,深入分析村级治理的历史发展脉络和内在逻辑,以及村级治理模式的未来走向,能够更好的指导当前村级治理。世纪之交,中国农村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农民负担沉重,村级债务剧增,干群关系紧张,农村治理陷入困境。与此同时,农村的民主进程在上下互动中不断发展。当农村传统的经济、政治基础发生改变后,由此带来的治理困境也就不复存在。农村治理开始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农民作为治理的参与者和利益获得者,发挥出极大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走出了一条百花齐放、视野宽阔、前途光明的治理之路。  相似文献   

6.
现代中国的政治改革,走自己的路,发展人民民主,受到一些论者的质疑。本文总结中国政治改革的历程和人民民主的成就,从历史和逻辑的结合上给出回答:当今中国政治改革,坚持中国人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吸取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既突破西方政治制度与发展逻辑的框架,又立足于国情,代表人民并适应现代化发展的要求,成功开拓了民主政治新形态、发展新道路;历史展现了人民民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活力和优势;全面深化政治改革,发展人民民主,将为人类世界民主政治现代化提供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7.
“中国模式”的实质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旗帜、道路、理论体系与制度的统一,是世界现代化的共性与中国个性的统一,是传统性、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统一,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一致性与多样性的统一,是变与不变的统一.这五个“统一”表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表现形态、本质特性、时空特性、形式特性和发展特性等不同层次的内在规定性.全面分析与科学把握这些内在规定性是继续深化当前“中国模式”之争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8.
政治现代化模式是各民族、国家在政治现代化过程中,通过体制转型来进一步适应特定历史和文化环境中的一部分(该国、该地区)现代人的生活的一种政治体制形式变迁的道路或途径。中国与西方国家在现代化模式方面从价值观、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及民主政治模式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不同,我们应该批判地吸收西方国家政治现代化过程中的“合理内核”,在立足本国国情的情况下去寻找真正属于我们的通往政治现代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9.
经过全球金融和经济的强烈冲击,世界经济开始缓慢复苏,随之进入后危机时代。中国模式在政治文化方面日益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征,我们要充分利用传统文化的精髓,正确应对西方政治文化的挑战,重塑主流政治文化的影响力和引导力。  相似文献   

10.
经过了全球金融和经济的强烈冲击,世界经济开始缓慢复苏,随之进入后危机时代。在危机中焕发出蓬勃生机的中国模式在政治文化方面日益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征。主流与非主流政治文化的并存,本土与外来政治文化的碰撞,传统与现代政治文化的融合,使得当前中国模式在构建政治文化方面面临着诸多挑战。我们既要充分利用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要正确应对西方政治文化的挑战,重塑主流政治文化的影响力和引导力。  相似文献   

11.
我国目前的政治监督模式尚存在着诸如多头监督、权责不清、监督权受制于执行权、监督权和处分权相分离的现象,在当前形势下,必须从监督体制内外双管齐下,不断改进和完善我国的政治监督模式。  相似文献   

12.
我国目前的政治监督模式尚存在着诸如多头监督、权责不清、监督权受制于执行权、监督权和处分权相分离的现象.在当前形势下,必须从监督体制内外双管齐下,不断改进和完善我国的政治监督模式.  相似文献   

13.
政治现代化模式是各民族、国家在政治现代化过程中,通过体制转型来更适应特定历史和文化环境中的一部分(该国、该地区)现代人的生活的一种政治体制形式变迁的道路或途径。与政治现代化内含的价值相比,政治现代化模式本身只是实现其价值的工具和手段,但模式的选择却影响着每一个民族、国家找到通往政治现代化的道路。本文从价值观、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及民主政治模式三方面探讨了中西政治现代化模式的不同之处,以期吸收西方国家政治现代化过程中的某些“合理内核”,在立足本国国情的情况下去寻找真正属于我们的通往政治现代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民主因素,其中重要表现,一是“主体-自我意识”,这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民主前提因素;二是“民本-民主主义”,这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民主基础因素;三是“选拔-推举执政”、“决策-参与议政”、“限制-权力制约”等,这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民主表现因素。这些民主因素的蕴含,有其重要的中国传统特点,并且对中国政治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同时说明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并非简单地说是西方的“舶来品”。  相似文献   

15.
邹剑波 《世纪桥》2024,(1):45-48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巡视在党内监督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改革开放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逐渐明确巡视是政治巡视而不是业务巡视,凸显了政治巡视作为“党之利器、国之利器”的地位和作用。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决定了政治巡视本质上是自上而下的政治监督,确保全党在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勠力同心、团结奋进,构成了政治巡视成为治党治国利剑的内在逻辑。人民群众的支持和信赖则是巡视必须成为政治利剑的外在动力。  相似文献   

16.
中国政治发展就是不断走向法治化和民主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两个最重要的因素:一个是人,一个是制度。人主要是社会人,有自身的文化卣观念。制度的设计和形式,则受到人的价值观念价值观念。制度的设计和形式.则受到人的价值观念的影响。这样,就构成了政治发展过程中的三大要素.即人、价值观和制度。其中。价值观是基础,包括政治发展的目标等因素;人,主要包括人的发展动力;制度,是发展的主要手段,三者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政治发展目标、动力和手段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当今世界,民主政治已经成为全球发展所追求的目标,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所指出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但是民主政治并不仅仅是一个空洞的概念和抽象的政治字眼,它的实现与公民积极主动的政治参与有关,而公民的政治价值观是公民政治参与的思想基础,也是影响政治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根据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实际,自觉转换和更新政治价值观使之适应变化的形势,是每一个国家政治发展必须正视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8.
几十年来中国的民主模式历经周折,已经基本确立,但是还远不够完善。当今的紧迫任务是加快政治体制改革,促使中国民主模式尽快完善。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民主的三大方面,即完善党内民主、党际民主和人民民主。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关于中国模式的议论,可谓众说纷纭。在最直接的意义上。所谓中国模式,应该就是对中国30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集中概括和总结.有着鲜明而独特的内在规定性。  相似文献   

20.
一国的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的互动是国际关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客观现象。当一国发展成为地区性乃至世界性的大国并实行广泛的对外开放政策时,该国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之间必然会产生双向互动增强的趋势。这种互动的方式与程度既取决于国家的政治制度模式、执政水平、对外政策与开放程度,也取决于世界格局和国际关系的发展趋势,其具体性质既可能是良性互动也有可能是恶性互动。中国推进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之间的良性互动必须在坚持自身特色的前提下,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注意协调好国家"个体"利益和国际社会"集体"利益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