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法中源"说滥觞于19世纪60年代,绵延至20世纪初,相继得到了洋务思想家、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和维新思想家的推磨和倡扬,经历了从萌芽到鼎盛再到衰退的演变历程。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层面:第一,早在千余年前中国就已经产生国际法。洋务思想家和丁韪良分别探讨了中国古代国际法的实体基础和历史实践。第二,中国古代国际法具有普世价值。维新思想家进一步把孔子及《春秋》说成是近代国际法的直接渊源,把"公法中源"说推向极致。"公法中源"说在晚清的出现与发展深受历史、现实、理论三重因素的共同制约与作用。作为近代一种会通中西公法文化的理论学说,"公法中源"说有其独到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同时也存在由于方法错误和理论缺陷而导致的若干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2.
论“淮南植物”说中的主体性地位胡维定"格物"原见《礼记·大学》,以后历代诸儒、特别是宋以后请儒对"格物"多有训沽,唯泰州学派王民"格物"说突破诸儒"格物"思想的认识论狭小领域,从主客观关系的大跨度上突出主体性地位,表现出"为生民立命"的政治抱负,故史...  相似文献   

3.
由于《慈善法》在规范层面上并未具体界定“公益”的概念,就导致在实践层面上无法有效地识别法律中的慈善(活动)。而从有效地识别各类慈善(活动)的角度出发,学术界的主流观点认为有必要在理论层面上移植有关“公益”概念界定的最为经典的“二要素说”。然而,《慈善法》此前在形式上尽管看似并没有借鉴“二要素说”,但如果在横向上将“公共性”要素与“有益性”要素予以展开分析,就可以发现该法及其配套法规、规章的有关规定已经在实质层面体现了“公共性”要素与“有益性”要素的内涵,但同时仍然存在识别问题。这也就意味着必须在纵向上对传统的两大要素作更为深入的界定,并通过引入对其内涵创新的“四阶层说”,建构起传统与创新合理衔接、形式与内容有效融合的“公益”之概念,如此才能真正有效地识别法律中的慈善(活动)。  相似文献   

4.
陈亚萍 《金陵法律评论》2002,3(2):52-55,110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内乱,给党和国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作为政治家的邓小平认为它也有一“功”:它促使党和人民深刻反思其弊端,重新认识社会主义,并实行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正可谓坏事变好事,灾难变财富。  相似文献   

5.
李贽《童心说》把“童心”界定为最初一念之本心并予全面肯定,然而在中对其肯定“童心”的依据全无论证。有的学在古代中国的人性论中,寻找其理论基础。但假如考虑到李贽的理论体系,则荀子、孟子和程朱的主张都不足为其依据。其实李贽这种理论的依据主要是禅宗学说。但李贽所说的“佛”是入世的、能够帮助人解决各种世俗困难,也就是使人的世俗生活更为顺遂的明灯;并且他所说的“学佛”是要人从外在的“闻见道理”中解脱出来,从而达到一切任其自然的境界。因此,这是经过李贽改造了的佛家之说。  相似文献   

6.
李兰英 《现代法学》2005,27(4):74-78
德国关于间接故意与有认识过失的合一论的主张与我国学者所提出的复合罪过的概念各有特定含义,“合一论”的罪过形式的出现有其特定的类型划分和观念为前提。复合罪过现象的原始含义不同于合一论。应该结合我国《刑法》分则的具体罪名来进行真正复合罪过形式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近世以来,中西文化交流一直处于活跃状态。鸦片战后,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士大夫阶层,逐步形成了“制夷——悉夷——师夷”的思路。冯桂芬在处理中西文化关系上提出“善”的标准,成为洋务时期“中体西用”思潮的蓝本。甲午战后,在尊崇“中体西用”的表象下,这一思潮经过演化,导致“体”的内容逐步“剥落”,“用”的内容不断变化与发展。随着中国新兴资产阶级阶层的勃兴,以及其所倡导的激进的自由民主主义的出现,“中体西用”论遂演化为“国粹主义”思潮。唯物史观,辨证方法的大量引入是对“中体”的致命一击,“西用”思潮继续经历深刻嬗变。  相似文献   

8.
水木 《政府法制》2008,(24):42-43
第三届中国劳动论坛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何平透露,由于未形成养老保险转制成本支付机制,导致企业社会保险费率过高,养老保险金缺口巨大,相关部门正在酝酿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延长劳动者的法定退休年龄。也就是说,有可能女职工从2010年开始。男职工从2015年开始,采取“小步渐进”方式,每3年延迟1岁,逐步将法定退休年龄提高到65岁。据悉,“晚退”方案的提出,一个根本原因是随着我同老龄化的加速,养老金缺口增大,“晚退”可以延迟社会保障福利支付。减轻社会负担,  相似文献   

9.
张炎《词源》是晚宋最为重要的词学专论,在清空、质实、骚雅、意趣等原创词学范畴中,骚雅是对南宋以来尚雅之风复炽现象最为直接的理论回应,也反映出苏轼、辛弃疾之后,词坛在趋时通变背景下出现的以江西诗学为核心、以诗为词的风格转型。在江西诗学与两宋特别是晚宋词学词风的交叉视野中,可以从诗骚以来的诗教传统、清刚峭拔的诗境格调、活法建构的诗性语言三个层面看到江西诗学对骚雅词论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0.
《刑法》第17条第二款的规定,在用语上有的是以罪名方式表述的.如“投毒罪”.有的是以行为方式表述的.如“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因此,理论上和实践中在理解该条款时,有“罪名说”和“行为说”两种基本观点。笔者较为赞同行为标准说,即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者只要实施了“该条款”所罗列的八种犯罪行为.就应当负刑事责任.其触犯的具体罪名是什么则在所不问。  相似文献   

11.
说“欲”     
一个“欲”字好精彩,《汉语大词典》为其列了七个条目:欲望、贪欲、爱好、贪求、希望、须要、愿意等。较早讲到“欲”的,应当是《周易·损》:“君子以惩忿窒欲”。随后的诸家百子对“欲”各有说法,中外近现代学者也众说纷纭。今天,倡导人的内心和谐,弘扬新风正气,愚以为,识“欲”、用“欲”、限“欲”至关重要,切勿小视。  相似文献   

12.
说“孚”     
《曹刿论战》“小信未孚,神弗福也”一句中的“孚”字,一般注本均将其释为“信任”。这大概是根据许慎的《说文解字》对“孚”的解释而来。许氏对“孚”的解释是这样的:“孚:卵孚也。从爪,从子。一曰信也。”徐铉之弟徐锴对此说作了发挥:“鸟之孚卵,皆如期不失信也。鸟袌恒以爪反覆其卵也。”其实,许、徐之说并不一定确切。康殷释辑的《文字源流浅释》对许说提出了异议:“孚,冢作)许误作为‘卵即孚也’的  相似文献   

13.
说“心”     
“心”乃人之要害,主血脉。心脏有疾,生命危险。故,人们特别看重“心”。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什么事情常常以“心”比之。君不见:有人在事业上做出一番成绩或某些方面出人头地,有人就会谓之曰“有野心”;一方做出  相似文献   

14.
说“勤”     
为学须勤,人皆知之,为政治军经商均执之以勤,这是近年工余读书和生活阅历赐给我的收获之一,受金膳先生爱读《资治通鉴》的蛊惑,从2001年开始,已断断续续读了这部巨著的一半,并随手记下一些有趣的材料。  相似文献   

15.
说“面子”     
说“面子”张茂盛“面子”一词,《辞海》里没有,可在现实生活中用得很广泛,约定俗成,其含义也就自然明白了。“面子”这词儿当属中性,本无褒贬之别,只因被有些人滥用成灾,故有议论几句的必要。有的人送礼“论”面子。为了达到某种个人目的,给有关领导和能办事的人...  相似文献   

16.
说“巉岩”     
“巉岩”是常用的联绵词,但近来对它的解释却常常发生错误。本文试图指出这些错误,并探索该词的本义和别义。李白《蜀道难》中有这样的诗句:“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其中“巉岩”一词,传统的解释是形容山势峻险的样子,《李太白全集》王琦注引李善《文选》注说:“山石高峻之貌”,尽管不甚贴切,但还不太离谱,并没有分训。近年来的唐诗选注本,却往往把它作为偏正结构的复合词而分训了,或解释为“高峻的山岩”、“险峻的山岩”,  相似文献   

17.
说“碰硬”     
近来报刊上常有“碰硬”二字,而其意又有新释。好在汉字有象形特点,众人一看,二字都以石字旁,组成一词,其意就可想而知了。碰硬,碰的对象是石头般坚硬物。那么,敢于去碰的,想必要比对方还坚硬些。否则,真是“拿了鸡蛋碰石头”。请原谅,不是望文主义,也不是文字游戏。请看,一些改革家为了提高生产力,发发挥职工积极性,硬是用信心、毅力,百折不挠地碰倒了一个个花岗岩般坚硬的旧条条  相似文献   

18.
说“难”     
韩非有一篇名著,叫《说难》,那是讲说话的难。我们这里要说的“难”,是讲如何看待打击经济领域中严重犯罪活动的难,主要是审判严重破坏经济的罪犯的难。  相似文献   

19.
“ 行为共同说”所宣扬的较之于“犯罪共同说”的一系列“比较优势”不仅是无以立足的,而且司法实践中所出现的有关共同犯罪的疑难问题,运用“犯罪共同说”是同样能够迎刃而解的。在此意义上,我们大可不必有悖于司法实践中的通行理解与做法而去倡导所谓的“行为共同说”。如果真的以“行为共同说”作为认定共同犯罪成立与否的依据,还将面临着一系列的“风险”。该风险大体上来自于两个方面:与相关的刑法理论存在着冲突、与我国的《刑法》规定存在着冲突。我国刑法中的“共同犯罪”体现的应当是“犯罪共同说”。  相似文献   

20.
说“慎始”     
莫泊桑的小说《小酒桶》中72岁仍孑然一身的女主人公马格格瓦,将其田庄以每月250金法郎至她寿终的价格卖给一个叫汲可的老板。汲可为了让她早死,想出一条诡计。他办了丰盛的菜肴,拿出“十足的陈酒”白兰地,请马格格瓦作客。原本滴酒不沾的马格格瓦,在汲可连劝带哄下终于连饮三杯。之后,汲可又常给她送酒,使她染上了酒瘾。终于在一天晚上她醉倒雪地而冻死。这虽是一则小说故事,可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一切坏习惯。坏事情都有从开始到发展的过程,行为“慎始”很重要。然而,我们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比如一些党员干部栽了、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