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王天裕 《法制博览》2013,(8):152-153
集资诈骗罪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数额较大的行为"。针对集资诈骗罪的定罪数额问题,刑法界历来多有争议,对于"数额较大"、"数额巨大"的规定还有待调整,诈骗数额的认定标准也应该进行统一。对于"非法占有目的"这一主观方面的认定,则必须要结合行为人的客观行为表现来判断。另外,针对近年来民间借贷的繁荣及集资诈骗罪的高发,要明确民间借贷与集资诈骗的界限,引导人们进行合法的民间借贷,防范集资诈骗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集资诈骗罪是严重损害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公民个人财产权益的犯罪,因此,准确的认定集资诈骗罪不仅有利于打击犯罪,还有利于保障人权。在刑法理论界和司法实践中,对于集资诈骗罪的认定一直存在着争论。从集资诈骗罪的概述、集资诈骗罪的认定和集资诈骗罪的死刑废除问题,谈论我国刑法中的集资诈骗罪。  相似文献   

3.
集资诈骗罪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极大地扰乱了金融秩序并且侵犯了公私财产所有权。系统研究集资诈骗罪不仅能对司法实践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而且能对从事相关融资活动的人员起到一定的教育和警示作用。从集资诈骗罪的概念、构成要件、相关罪名的辨析等三个方面论证和探究,希望能够对集资诈骗罪的司法认定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4.
集资诈骗罪以其所涉人数多、涉及行业宽、涉及地域广、涉案数额大、社会危害性严重等特点在金融诈骗罪中占据重要地位。集资诈骗罪是目的犯,必须具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主观要件。因此,非法占有为目的之认定是确认集资诈骗罪的关键主观要件要素。  相似文献   

5.
我国刑法对民间借贷的规制:在入罪思路上侧重对金融秩序的保护,怠于对公民借贷自由的尊重和保障。并且在司法领域,对集资诈骗罪的判定往往简单粗暴,容易造成错误的出罪入罪。本文从民间借贷为切入点,结合吴英案,对集资诈骗罪进行解析,明确二者界限,以期规范民间借贷,并准确认定集资诈骗罪。  相似文献   

6.
王静 《法制博览》2023,(3):80-82
随着我国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涉众性集资诈骗案件数量相应增多,并且形式多样变化,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涉众性集资诈骗经济犯罪的法律适用要求,故此,应确保案件审理、判定有据可依,促进金融市场秩序规范化。本文首先介绍集资诈骗的定义及法律特征,接下来针对涉众性集资诈骗经济犯罪的法律适用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法律适用问题处理的具体措施和主要方法,探究防范涉众性集资诈骗经济犯罪的策略,力求大大减少经济犯罪行为。  相似文献   

7.
集资诈骗罪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维持造成严重危害,对人民群众的合法财产权益造成巨大损害,本课题研究首先尝试从吴英的人生变故和刑法修正案(八)的出台引入科研项目。其次,从死刑存在的合理性和死刑废除的进步性两方面讨论吴英案是否适用死刑。最后,提出对集资诈骗罪死刑改革完善的建议。从而为集资诈骗罪死刑改革探索道路。  相似文献   

8.
刘文凯 《法制博览》2022,(8):139-141
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对集资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认定存在缺陷.以客观结果推定行为人"明知"无偿还能力,直接用诈骗方法对行为人主观意图进行认定的做法缺乏合理性;不区分"非法占有目的"产生的时间节点可能会造成不利后果.为实现精准定罪量刑之目的,应改变单纯的结果认定模式,防止发生客观归罪的裁判结果;对行为的认定与主观目的认定进...  相似文献   

9.
自1997年刑法典颁布,金融诈骗罪独立于诈骗罪规定于《刑法》第三章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第五节,此类罪要求行为人在主观上持直接故意心态,但对于"非法占有为目的"是否为金融诈骗罪共有的主观责任要素,引起了学界的争议。通说认为,金融诈骗罪之成立,主观责任要素"非法占有目的"不可或缺,否则即使存在外在的欺诈行为,无非法占有目的也不能成立金融诈骗罪。相反,有学者认为对刑法明文未规定"非法占有目的"的金融诈骗犯罪强行将其解释为必备要件,实则是对罪刑法定原则的违背。因此,有必要对"非法占有目的"进行解构,对金融诈骗类犯罪进行本质分析,进而明确"非法占有目的"在金融诈骗罪中的定位。  相似文献   

10.
马武阳 《法制博览》2023,(9):100-102
在司法实践中,诈骗罪是检察机关办理的刑事案件中最为常见的案件类型之一。近年来,诈骗案呈多发高发态势,且新型诈骗层出不穷,尤其涉及合同履行类的诈骗案因与民事纠纷相纠缠,导致检察机关的办案难度越来越大。行为人所实施的行为是否属于诈骗行为,能否构成诈骗罪,该行为到底是刑事诈骗还是民事欺诈,已经成为办理诈骗罪案件的痛点与难点。本文将从一起诈骗案入手,讨论刑事诈骗与民事欺诈的区别,为办理相关的诈骗类案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1.
章艳虎  王莹  张晓玲 《法制博览》2022,(12):105-107
电信诈骗罪社会危害性巨大,本文从司法实务中办理电信诈骗犯罪案件疑难问题入手,对电信诈骗的行为定性以及特征进行分析,指出了司法实务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并对如何破解疑难问题进行了分析论证.  相似文献   

12.
吴能将 《法制博览》2013,(11):148-149
集资诈骗作为涉众型经济犯罪,社会危害严重,影响经济发展。虽然司法解释明确了集资诈骗的定罪量刑,但仍需进一步明确相关概念,以增加办案的可操作性。防范和打击集资诈骗,应建立有效的金融监管机制,适用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发挥检察机关的职能作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3.
涂婧媛 《法制博览》2014,(1):204+203
盗窃罪和诈骗罪是常见的财产型犯罪,通常两者不难区分。但当盗窃与诈骗两种手段并用时,如何定性往往成为司法实践的难点。就实质而言,盗窃罪与诈骗罪有两个方面的显著区别:一是被害人是否基于错误认识处分了财产,没有处分财产的通常是盗窃,处分财产的往往是诈骗;二是盗窃行为与诈骗行为的主从关系,盗窃是主行为的是盗窃,诈骗是主行为的是诈骗。  相似文献   

14.
微天下     
杨军 《南风窗》2011,(9):18-18
叶文添:浙江亿万富姐吴英,两年前以集资诈骗罪一审判处死刑,4月7日二审开庭,虽没有当庭宣判,但死刑的阴影仍让她命悬一线。一位浙商告诉我,吴英虽有罪但绝对罪不致死,集资在浙江民间非常普遍,很多大企业都是靠此起家,一些集资  相似文献   

15.
微天下     
《南风窗》2011,(9)
叶文添:浙江亿万富姐吴英,两年前以集资诈骗罪一审判处死刑,4月7日二审开庭,虽没有当庭宣判,但死刑的阴影仍让她命悬一线。一位浙商告诉我,吴英虽有罪但绝对罪不致死,集资在浙江民间非常普遍,很多大企业都是靠此起家,一些集资  相似文献   

16.
黄承坤 《法制博览》2021,(4):159-160
在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下,网络的出现使现代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转变,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但是网络信息安全等问题也会频繁发生,特别是大学生作为互联网的主要群体,时常遭受校园网络诈骗.因此,在互联网时代下面对校园网络诈骗罪频繁的发生,需要我国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强网络诈骗罪的规定.基于此,本文以校园网络诈骗罪为切入...  相似文献   

17.
婚恋诈骗是诈骗罪中的新型犯罪类型,犯罪分子利用当今社会许多大龄单身青年迫切结婚的心理,通过婚介公司结识受害人,以恋爱名义与其交往,进而诈骗受害人财产的行为,严重威胁到公民的人身安全与财产安全。因此,加强公民对于法律知识的学习与加强社会管理,能从源头预防婚恋诈骗犯罪,同时,使司法部门严加执法能有力打击婚恋诈骗行为。  相似文献   

18.
林颖 《法制博览》2014,(2):219-220
民间融资已成为一种金融创新,其在补充正规金融供给不足、优化配置资金资源、推动经济增长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近几年,民间融资的无序发展也引发了大量负面影响,处于监管之外的民间融资盲目逐利,滋生高利贷、非法集资、集资诈骗等不法行为。本文从民间融资的内涵着手,对民间融资的法制现状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完善民间融资法律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廖黄鹏 《法制博览》2023,(15):82-84
电信网络诈骗作为一种新型犯罪,突出揭示了刑法在应对数字化犯罪中的不足。数据刑法的构建面临着迫切的社会需求。电信网络诈骗的数字化特征主要为财产损害的数字化、行为特征的操纵与配合以及风险的全局化,现有我国《刑法》在对其应对上存在客观方面构造局限、法益评价狭窄和情节类要素适用模糊的特征。对此,数据刑法要求刑法在对电信网络诈骗的应对上重新定位相关罪状表述,在诈骗罪构成要件上宽松化理解;扩大法益类型,纳入信任法益;对情节类要素独立化处理,使其等同于数额要素。  相似文献   

20.
张红 《法制博览》2014,(2):100-101
民间借贷因其合法性一直没有得到认可,在资金的流转过程中,合法的民间借贷和非法的金融融资行为往往被混淆,致使民间借贷难以名正言顺的得以发展。甚至将民间借贷与集资诈骗及非法集资等行为混为一谈。本文从民间借贷在我国的历史发展入手,将民间借贷与由非法融资产生相关的金融犯罪进行了分析比较,并提出了刑事法律规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