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评五四运动     
本文节译自周策纵(译音)著的《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一次知识分子革命》(1980年版)的结论部分,该书于1960年由哈佛大学出版社首次出版。周策纵是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威斯康辛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及历史系教授,还著有《五四运动研究指南(1915——1924)》等书。  相似文献   

2.
港台及国外学者关于五四运动的若干观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年来,港台及国外学者关于五四运动史发表了相当数量的论著。以港台史学界为例,在1979年纪念五四运动60周年时,台北的《联合甜报》与《中国时报》副刊,连续40余天推出一系列评论五四的论文。还出版了有关五四的论文集,如汪荣祖主编的《五四研究论文集》(收集论文10余篇,约30万字),周阳山主编的《五四与中国》(收集论文30多篇,约50多万字)。1980年出版了周阳山主编的《五四论集》(分4单元,约60万字)。上述三部书,可说是将1970年所掀起的研究五四“热”中的各种具有代表性观点,“作了全盘的整理和记录”。1981年出版了《五四运动史》全译本(周策纵著,约40万字),以及张玉法主编的《中国现代史论集》第六辑《五四运动》  相似文献   

3.
五四运动研究起步很早,1923年瞿秋白在《新青年》季刊版的“新宣言”中就曾谈到了对五四运动的看法,往后几近一个世纪中,人们对五四的研究热情有增无减.且渐有铺天盖地之势。五四运动研究史虽悠久.可终身从事这一研究的学者并不多。彭明在各级各类研究人员中相当突出.他自1946年开始收集资料直至2008年去世.从未间断对五四的关注。所以。在五四运动90周年之际,  相似文献   

4.
著名美籍华人学者周策纵教授是国际学术界公认的“五四” 运动史研究权威.他以个人在密西根大学博士论文扩写的55万字英文专著《五四运动史》,1960年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后,连续再版7次,居该社出版之冠.美国一些大、中学校节选此书为学生读物,意大利也出版了译本.西洋研讨一般知识分子和学生运动的书,几乎例必征引《五四运动史》的事实与意见.各国专研中国近代史、思想史、文学史或传记的著作,征引《五四运动史》之处多得无法统计.港台、日本、英、法、德、加拿大、捷克、新加坡、马来西亚等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报刊,都曾发表专文评述《五四运动史》,称誉此书为“一本材料详实、内容丰富的卓越著作,任何一位研究现代中国的读者不可缺少的指导性参考书”(美国《东方学会学报》)  相似文献   

5.
华岗与《五四运动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岗是一位国内知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历史学家,他曾编写了《中国大革命史》、《中国民族解放运动史》、《五四运动史》、《社会发展史纲》等著作。《五四运动史》是他的一项开拓性的研究。1948年华岗在香港养病期间,将《中国民族解放运动史》第一卷最后一章《五四运动》,修改补充后单行出版。第一次由上海海燕书店出版,很快脱销。1951年新文艺出版社第一版印了4000册,满足不了读者的需要,第二年重版时又印刷34000册。这本书一再翻印,是适应了全国解放后大专院校师生和机关干部配合学习《社会发展史》、《新民主主义论》和《共同纲领》的需求。正如作者在1952年修订本题记中所说:“从五四运动到现在,业已经历了三十余年,还没有出现一本完整的五四运动史。笔者所提供的这本小书……不料出版后  相似文献   

6.
彭明教授撰写的《五四运动史》(1984年人民出版社版)的出版,是近年来中国现代史、中国革命史研究方面的一项重要收获。从1946年开始搜集资料,到1983年最终脱稿,作者为本书前后付出了三十六年的辛劳。这  相似文献   

7.
作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开端的五四运动,一直是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教学与研究的重点之一。 大家都已熟知,五四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对中国加紧侵略及北洋政府对内压榨对外妥协所造成的民族危机,以及国际上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和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但还有一点,即1919年3月1日我国东邻朝鲜爆发的人民反日的爱国政治运动——“三一”运动对我国五四运动的爆发有着直接影响的因素却少被人提及。无论是权威的党史专著《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卷、《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还是影响较大的“五四”史力作《伟大的开端》,《五四运动史》,以及高校普遍采用的教材《中国革命史》,都对“三一”运动只字未提。笔者认为,“三一”运动作为五四运动爆发原因之一,不应疏漏,本文拟对此作一说明。  相似文献   

8.
正周策纵,著名历史学家,专长研究中国哲学、五四运动史等领域。《五四运动史》是其代表作,是一本"想要说真话的书"。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集中细致地描述了五四运动的成因、社会支持力量和发展经过,厘清了由学生发动的"五四"事件如何一步步扩展为一场全国性的政治爱国运动;下编剖析了五四运动对政治、社会、文学和思想领域的影响,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以及当时的各种社会政治思潮。  相似文献   

9.
《胡绳论“从五四运动到人民共和国成立”》节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绳论“从五四运动到人民共和国成立”》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于2001年4月出版。本书分为两个部分,其一为胡绳关于编写《从五四运动到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十次谈话,其二为送胡绳审阅的该书第一编“五四运动后中国政治的新格局”;另选择若干节未送审稿作为本书的附录。全书约30万字。胡绳主持的《从五四运动到人民共和国成立》一书的编写工作1995年初启动,1995年6月被确定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八五”重点项目,1996年5月列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九五”重点项目。参加编写的有丁伟志、徐宗勉、陈文桂、闵杰同志。2000年11月5日胡绳逝世,《从五四运动到人民共和国成立》难以继续编写,便有本书面世。胡绳的十次谈话前九次的时间是1995年三四月间,最后一次是1998年10月,谈话的题目分别是:一、关于“中间势力”;二、关于殖民地;三、关于反对帝国主义;四、关于走资本主义道路;五、关于五四运动;六、关于中国共产党(上);七、关于中国共产党(下);八、关于国民党;九、关于“三个角色”;十、关于编写中应当着重研究的四个问题。为表示我们对胡绳的敬意和怀念,本刊选登五、六、七讲,同时配发特约陈文桂同志写的该书评介《一份珍贵的思想遗产》。  相似文献   

10.
“五四运动”一词的最早出现及其涵义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常被称作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五四运动,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哪里,是史学界值得弄清的一个问题。 1999年5月14日《文摘旬刊》第683期以《谁最先提出“五四运动”一词》为题,摘录了黄志文发表于1999年5月3日《新闻汇报》上的一篇文章,提出:“1919年5月26日罗家伦用笔名‘毅’在《每周评论》第23号上发表。《‘五四运动’的精神》一文……是第一次在印刷品中采用这个提法,以后这个名词就成为这次运动的正式名称。”不久,欧  相似文献   

11.
发生于90年前5月4日的学生爱国运动,被称为五四运动。那么,五四运动这个名词始于何时,见诸何处呢?1935年,胡适发表《纪念五四》一文,文中写道:五四运动这个名词,最早  相似文献   

12.
《武汉五四运动史》是湖北大学田子渝教授的近著之一。这本著作,是湖北省高校“九五”省级重点学科建设研究成果。适逢五四运动80周年前夕问世,当然也有用以纪念的意思。 正是应了厚积薄发的话,田子渝教授在这个课题上所付出的劳动,先先后后断断续续竟达20年之久。1979年,五四运动60周年的时候,他就在当时的《武汉师范学院学报》上发表了长达万字的论文,对武汉地区的五四运动初步作了比较系统的论述。如今,他说他想起那篇文章就会脸红。就从事历史研究而言,当年的他初生牛犊,不够成熟自难避免。光阴荏苒,20年的积累,20年的进步,叹昨非而今是,似乎有点理所当然,这大概就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过程。这期间,田教授陆续完成并出版了《恽代英传记》、《林育南传记》、《李汉俊传》、《湖北通史·民国卷》、《北洋军阀统治湖北大事记》等与武汉五  相似文献   

13.
本文拟考察20世纪初发生在日本的米骚动对于中国五四运动的影响。将这两个相继发生在两个国家的带有历史阶段性的重大社会运动联系在一起进行的研究,在学术界以往的有关五四运动的研究中并不多见,故将日本学者野泽丰的论文(《米骚动与五四运动——关于在东亚地区的民族和国家的关联性》(载日本《近邻》创刊号1981年8月)编译如下,供研究者参考。 一、原敬内阁的外米购入政策及其影响 在寺内内阁因米骚动而辞职之后,原敬内阁于1918年9月29日成立。新内阁以米价问题为中心,把“不惜任何手段采购外米”(《原敬日记》1918年12月23日,下同)作为政府的首要课题。陆军大  相似文献   

14.
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界标,陈独秀对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价值观重建所起的作用和影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五四运动前,他通过创办《新青年》,提倡新思想、新文化,为中国人树立了“科学”、“民主”的新价值观;五四运动后,他走向马克思主义,既对“科学”、“民主”的价值内涵给予了拓展和深化,又对“社会主义”的新价值观予以了凸显和高扬。但这种变化之中又蕴含着前后相继的连续性:从五四运动前到五四运动后,陈独秀的价值观一直都保持了启蒙的性质;只是五四运动后的启蒙性质,包含了对五四运动前启蒙性质的反思与扬弃,得到了一种深化。  相似文献   

15.
1、五四运动的成就五四运动通常被认为,要么是一次成功的运动,要么是一次失败的运动,这就导致了对这样一次无计划的、复杂的事件的认识的过分简单化。对这种事件是不能用“成功”或“失败”之类的词语来分析的。各党派也根据自己的观点来评价五四运动。毛泽东认为五四运动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建立了强大的反帝统一战线,促进了反叛旧道德  相似文献   

16.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奥等同盟国战败而告终。翌年初,分赃“和会”在巴黎召开。中国是战胜国之一,却成了英美法日等列强刀俎上的鱼肉。“和会”非但没有接受中国代表所提出的基本条件,甚至将德国在山东所掠夺的特权全部转予日本。5月2日,林长民在《晨报》发表《外交警报敬告国民》一文即时披露此事,北京学生获悉后便涌向天安门,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由此发轫。消息传来,福建人民迅即投入这一反帝爱国运动的洪流。追溯福建五四运动的历史,不难发现它的若干特点。  相似文献   

17.
关于半个世纪以来五四运动史研究的若干情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是不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以后,论五四的言论和书籍就出现了。在学联的通电等文字里就有了“五四运动”的提法。罗家伦在《每周评论》的一篇文章里也使用了这个概念。后来罗家伦去了台湾,曾是国民党党史委员会的主任。但在五四运动中他做的有些事情,我们并不否定。当年五四游行扛大旗的是博斯年(总指挥);五四当日的《宣言》有两个,文言的是许德南起草的,白话的就是罗家伦起草的。五四运动过后不久,关于五四运动的书马上就出来了,《青岛潮》、《学界风潮纪》等一些小册子,大都是…  相似文献   

18.
孙珊 《党的文献》2019,(2):123-127
100年前,青年周恩来领导、组织、参与了天津五四运动,对推动天津乃至全国五四运动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担任《天津学生联合会报》主编,发表一系列抨击反动政府、揭露黑暗时政的社论、时评,向广大民众宣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牵头创建革命团体觉悟社,邀请社会名人介绍新思潮,主张思想解放,严密社团组织,鼓励成员不断提高自己;被捕入狱后,坚持学习并传播马克思主义,推动世界观的转变,最终确立共产主义信仰。回顾周恩来参与五四运动的历程,挖掘五四时期爱国主义精神的时代价值,对于纪念五四运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以往关于五四运动的论著一般认为,五四运动前中国已出现大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正是他们发起领导了五四运动。李坚在《辽宁大学学报》今年第三期撰文认为,这种观点并不准  相似文献   

20.
《中共党史研究》1989年第3期刊登的刘永明撰写的《五四运动中的国民党人》一文(以下简称刘文),系统地阐述了国民党人在五四运动中的积极表现和重要作用,读后颇受启发。但笔者对刘文所提出的“五四运动爆发时,国民党是中国社会上唯一的革命政党”这一观点,有些不周的认识,特提出商榷意见,以就教于刘永明及史学界同仁。众所周知,国民党是由中国同盟会改组而成的。袁世凯取得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职位后,为了议会斗争的需要,宋教仁在征得孙中山、黄兴的同意后,以中国同盟会为基础,联合统一共和党、共和实进会、国民共进会和国民公党四个小党派,于1912年8月25日在北京正式组成了国民党。该党名义上推孙中山为理事长,实际上整个党务由宋教仁代理。二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