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江淮》2005,(10)
心理学家们对“主观幸福”的研究提出了新发现:幸福不分性 别,幸福不依赖于年龄,财富不能创造幸福。按照美国心理学家哈利· 克塞克的说法,幸福意味着生活在一种“沉醉”的状态中,他提出感受 幸福的九个步骤:  相似文献   

2.
有一次,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带着助手和一大堆仪器来到一所学校,给学生搞智力测验,经“认真”测验,列出一组学生名单交给校长,说:“这些都是经过先进仪器测出的智力超常的学生,发展前途不可限量。你一定要保密,不要告诉任何人,一年后我再来测试。”一年之期远远未到,校长就风风火火地找到罗森塔尔:“真是神了,你列出的学生个  相似文献   

3.
卫建友 《先锋队》2012,(13):28-30
一、智商简介智商是智力商数的简称。所谓智力是指人的一般能力,它是人们做一切事情必须具备的能力,主要包括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记忆能力、思考能力、想象能力、学习能力等。人的智力具有多重性,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把"多重智力"分为逻辑智力、语言智力、空间智力  相似文献   

4.
论审美观照     
“审美观照”自亚里士多德发难以来 ,一直到美学创立 ,始终是一桩公案。本文历数了哲学家、美学家、心理学家、历史学家和德国古典哲学对“审美观照”的看法。最后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 ,提出了“审美观照”的本质内涵。  相似文献   

5.
先进文化是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的文化 ,是人类进步的结晶 ,是推动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用“三个代表”要求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重大理论创新。在当今全球化的趋势下 ,要巩固和发展我们党作为“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忠实代表的地位 ,就必须“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努力繁荣先进文化”  相似文献   

6.
第十名现象     
《理论与当代》2006,(7):56-57
刘儒德等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出版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中论述了第十名现象,他们认为:小学期间前几名的尖子生在升入初中、高中、大学(乃至工作之后)有相当一部分会淡出优秀者行列,而第十名前后的学生,却在后来的学业和工作中出乎意料地表现出色,并成为栋梁之才。这一现象说明学习成绩的高低并不完全决定一个人能否成功,著名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把学业上表现出来的智力称为“惰性智力”,  相似文献   

7.
首先,该文提出人的能力是生产活动和认识活动的力量源泉,是生产力发展的原动力。在知识经济时代,不仅要坚持“知识就是力量”的观念,而且要树立“能力才是力量”和“能力本位”的新观念,塑造“能力人”。其次,该文分析了主体能力结构,认为人的基本能力应该是智力、体力和道德力的有机统一。最后,该文分析了“道德力”在生产力发展及社会进步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在知识经济时代,塑造“能力人”不仅要重视人的智力、体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培育,而且要重视人的“道德力”的开发、利用和培育。  相似文献   

8.
作为执政党,治党理念与治国理念是一个紧密联系、有机结合的统一理论体系。从治国理论体系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先后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和“科教兴国”、“依法治国”等现代治国理念,实践证明都是非常正确的,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复兴奠定了坚实的政治、经济基础。“以德治国”方略的提出,又从治国理念的层面充分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际上回答了我们党在执政过程中怎样更好地实践“三个代表”的问题,是对新时期如何巩固我们党执政地位的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9.
从8月10日起至9月18日,“四川杰出创新人才奖”评选办将以万元重金,向社会征集“四川杰出创新人才奖”徽记。“四川杰出创新人才奖”是我省唯一的人才重奖,也是我省设立的人才最高荣誉奖。根据公正、开放的评选原则,省评选办决定面向社会征集“四川杰出创新人才奖”徽记。今后该奖项所有的评选都将沿用此徽记。省评选办有关人士介绍,“四川杰出创新人才奖”徽记为整个活动象征性图案,旨在彰示人才保证与智力支撑对四川发展新跨越、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凸现人才引领发展,创新改变世界的时代主题,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  相似文献   

10.
最近,四川省委书记张学忠同志提出要干部“首先要当好人民的儿女”,坚决摒弃做“父母官”的思想意识。“当好儿女”与“做父母官”体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境界和政绩观念。“父母官”是几千年前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为政思想。其中虽不乏有用心为民、心系百姓和“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父母官”,但他毕竟是站在以自我为中心的比较狭隘的立场上的一种从政行为,无形中便与人民有了相当的距离。而“当好儿女”则完全不同了。一代伟人邓小平曾说过“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就是这句饱含深情的朴素话语…  相似文献   

11.
国民革命时期,国共两党采取“党内合作”方式进行合作的建议最早是由共产国际驻华代表马林提出并得到共产国际赞同的;陈独秀对“党内合作”方式有一个由反对到接受,再到四次提出退出国民党的过程;从马林提出“党内合作”的依据、共产国际采纳“党内合作”的原因、孙中山坚持“党内合作”的目的看,“党内合作”是最好的合作方式的传统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所提出的“自我意象”性、“自我价值取向”性和“自我目标对象”性。是一组在现实生活中有着极大意义的问题。只有与历史发展的总规律、总方向趋干同步、同一或一致,才是真正具有在科学意义上的一种值得称道的对“理想”的选择。自我意象性是人们主体自身所具有的自我认识的特性。根据自我意象心理学家的创立者、美国著名整形外科医生和心理学家马克思威尔·马尔兹的研究指出,“自我意象”所指的是自己对自己的一种认识和评价、评估。他形象地将它比喻为每个人心中的一幅“心理蓝图”,一帧“自我肖像”。须知,在主体的心灵里,这幅“蓝图”和“肖像”对人的思想和情感、行为和举止的影响是极大的。如果这个内在的、固有的  相似文献   

13.
吴瑾菁  曹腾觉 《求实》2002,(11):14-15
“以德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治国方略 ,“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关于执政党建设的思想总结。“三个代表”作为“以德治国”方略的思想理论基础 ,是保障“以德治国”顺利实施的思想前提、理论指导和实践基础 ,实现“以德治国”方略也就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14.
欧阳国文 《求实》2006,1(Z3):11-12
一、“和谐社会”的理念,是中国共产党人重大的理论创新新世纪之初,中国共产党在执政50余年后,在放弃“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20余年之后,提出了“和谐社会”的理念。十六大提出“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提出“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又一重大的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5.
李君如认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贯穿江泽民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的一条主线,是对我们党的奋斗业绩和历史经验的新概括,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发展,是对党的建设和党的事业提出的新要求。 “三个代表”思想是江泽民总书记2000年2月在广东考察时提出的。它有三个特点:第一,进一步把党的建设突出地摆上了重要位置;第二,引人注目地把党的建设与党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第三,鲜明  相似文献   

16.
易钢 《求实》2002,(10):4-6
“三个代表”思想生动体现了共产党执政规律 ;高度概括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科学阐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同时也为深入研究“三大规律”提供了基础。“三个代表”思想的提出和全面深刻阐述 ,是现阶段中国共产党对“三大规律”认识的新发展、新成果  相似文献   

17.
通过加强组工干部能力建设,邛崃市委组织部的工作水平明显提升,得到了各方面的肯定邛崃市委组织部在工作实践中通过建立有效的培训机制,搭建了组工干部成长平台,促进了组工干部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执行能力的提高,找到了一条加强组工干部能力建设的有效途径,全面提升组织工作服务中心工作的水平和实效。搭建学习平台,提高组工干部的学习力。灵活运用多种方式和机制,搭建组工干部学习平台,提高教育培训实效。一是“内外”相结合。每月至少与各区市县开展一次横向互访交流学习,每月举办一期专题业务知识培训。二是“考学”相结合。坚持“一周…  相似文献   

18.
建设“小康社会”是1984年邓个平提出来的。2000年十五届五中全会又提出:“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001年江泽民进一步指出:“我们已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002年党的十六大最终制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行动纲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包括四个目标和六个标志,而难度最大的是如何才能实现“社会更加和谐”和“民主更加健全”,因此必须从治标和治本两个途径进行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9.
随着反腐败斗争深入,“一把手”出问题、出大问题、出震惊全国人民的问题,已经是一个见怪而不怪的问题了。有关统计数字表明,1998年在全国查处的地厅级干部中,“一把手”占总数的42.1%。在辽宁沈阳查处的慕绥新案件中,竟有16人是“一把手”。这就给我们提出许多尖锐的问题,值得深刻思考。“一把手”腐败呈现的特点一是腐败向“高层化”发展,即有越来越多的位高权重的“一把手”掉进腐败的泥坑中去了。二是在整个腐败官员中“一把手”占的比例或是居高不下或是有所增长,发展趋势极为令人担忧。三是“一把手”腐败的金额越来越大,十万、几十万…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以人为本这一思想反映了当今时代发展的要求 ,突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观、执政理念和价值观念。如今在报刊上我们时常发现有些人使用的不是“以人为本” ,而是“以民为本” ,还有的将这两个概念混用 ,说明有些人对“以人为本”实质的理解是似是而非的 ,是一种误解。笔者认为 ,“以人为本”和“以民为本”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不能混为一谈 ,这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