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薛金祥 《学理论》2012,(30):207-208
采用问题式路径研究外宣翻译中几个重要问题,提出外宣翻译中的"外宣"并非其目的而是方式;"外语"是"终点"而"汉语"并不一定是"起点",因此外宣翻译除了"汉译外",还应该包括"外译外"和"外译汉再汉译外"。此外,外宣翻译的最佳译法并非"归化"或者异化,而是"合化"。  相似文献   

2.
苏罗 《学理论》2010,(22):144-146
论述了汉俄数字文化意义共有的语用功能,并列举了数字在文学作品中与比喻、夸张、双关辞格结合运用所产生的修辞效果。进一步探讨汉俄语言中具有文化意义的数字的翻译原则及方法。在翻译具有文化意义的数字时,我们认为,应该遵循尽量保留、适当放弃、积极补偿源语文化信息的原则;按照这一翻译原则,文中介绍了两种翻译数字文化意义的方法:如意译法、直译法。  相似文献   

3.
韩波 《学理论》2010,(9):69-71
具有深刻时代精神和历史使命感的普希金和茅盾两位大师都是伟大的作家、文学翻译家,历来重视并长期从事翻译活动。两人翻译观的相同之处:对原著内容和风格的处理,译文语言的使用,译诗的形式处理,都认为文学翻译具有创造性。在翻译理论研究的问题逐渐由从前的怎么译转为为什么这么译,两位大师的翻译观仍然是充满先见的。  相似文献   

4.
译界人士常常就许多译作是否是翻译进行徒劳的争论。本文试图用描述翻译学解释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现象,重点探讨以下几个问题:(1)描述翻译学与传统翻译理论的区别;(2)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3)创造性叛逆对译语文化发展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5.
忆张茜     
我永远不能忘怀她对我深厚的友谊,她的至纯至善的心灵。老同志们都记得她年轻时是个好演员。离开军服务团后,她不但认真工作,特别认真学习。她学外文、学文学,这也是许多人知道的。她的俄文达到了既能翻译文学著作,又能作口头翻译的水平,她译的书都送了我。绥拉菲摩维奇的《沙原》、列昂诺夫的《平平常常的人》。她还写了她对绥拉菲摩维奇的研究文章,我  相似文献   

6.
在文献看来,从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这个角度来分析古诗英译问题,在我国并不多见。关于古诗英译的研究,翻译界许多专家、学者大多是从文学评论和文学翻译的角度进行的。笔者从系统功能语法的角度出发,对曹雪芹所著《红楼梦》卷首诗及其四种英译文进行经验纯理功能探讨,目的在于尝试从新的角度,对古诗英译的翻译问题重新进行审视,检验系统功能语法在古诗英译的翻译研究方面的可应用性。  相似文献   

7.
余小梅 《学理论》2010,(14):167-168
中国文学翻译理论常被现代学人统称为中国传统文艺学派根植于本国久远的文学翻译历史,在形成过程中,经历了几大阶段具备了其自身的特点。本文首先简要地回顾了这一译论体系的历史发展轨迹,辨证地分析了其独到之处以及弱点,探索了历史见证的中国译论发展的三种模式,最后概括性地探索了其未来可能的三种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8.
乌兰巴托专电 在蒙古现代文学的天穹,有一颗永不陨落的明星——现代蒙古文学的奠基人达·那楚克道尔吉(一九○六——一九三七年)。他在人生的征途上只度过了三十一个春秋就与世长辞了,但他留下了在蒙古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量诗歌、戏剧和小说。他被尊崇为“蒙古作家中最受尊敬的语言大师”和“天才作家”。他的作品语言朴素流畅,艺术形象生动感人,深受蒙古人民的喜爱,并先后被译成俄、德、保、匈、波、捷、英、中、朝等十几种文字在国外出版。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5,(27)
汉语笑话类型多样,内容也形色各异。在对汉语笑话俄译过程中如何选取笑话文本,这就需要制定几项基本原则,使汉语笑话在俄译过程中所传达的中国式幽默能更好地促进中俄两国人民的交际、交流的目的。本文作者在依托汉语笑话俄译的实践,制定出五条汉语笑话俄译文本的选取原则。  相似文献   

10.
姜燕 《各界》2009,18(10)
文学翻译是翻译中的重头戏,要做好文学翻译需要文化、历史、心理等多方面因素的协调运作.本文主要从翻译美学角度入手,结合董秋斯和张谷若两位翻译家对David Copperfield不同的翻译译本,认为文学翻译的审美再现是一个认知同化或顺应的过滤过程.即认知图式的变化过程,通过这个认知过滤译者最大限度地再现了原文的美.  相似文献   

11.
中式菜单英译问题由来已久。虽已有许多民间的英译本流传国内、外,但大多翻译粗俗不堪、良莠不齐。2008北京奥运会的举办把正式规范中式菜单英译问题提到议事日程,最终公布《中文菜单英文译法》手册。本文从《中文菜单英文译法》遵从的翻译原则出发,解读其翻译方法,评述其翻译的价值取向,即跨文化交际视野下的中式菜单的英译是以源语文化为归宿,展示中国特色饮食文化,促进世界多元文化的互补、融合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马建忠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有识之士"睁眼看世界"之际。他提出的"善译"理论,以西方现代语言学为基础,不仅指出了如何培养翻译人才的具体标准和方法,而且超越了传统译论的理论水平,开启了传统译论向现代译论嬗变的序幕。  相似文献   

13.
王庆 《学理论》2012,(21):165-166
在诗歌翻译中,郭沫若提出了著名的"风韵译"翻译理论,该理论以意译和归化策略为导向,以读者接受为基准,诗人译诗,以诗译诗。并以郭沫若最后的译作《英诗译稿》中的译诗为例,表明"风韵译"在其翻译实践中,增强译诗的可读性,力求让读者接受到原诗的神韵意境,彰显郭沫若在中国诗歌翻译史上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14.
钱玺仰 《学理论》2010,(17):153-154
诗词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受到内容,形式等多方面的限制。很多学者持诗歌不可译的观点,其弊端在于他们将原有诗歌作为最高标准,将翻译看作是文本之间的转化而忽视了语言外的因素。将意识形态论为基础,来分析毛泽东诗词的英译,探寻意识形态对诗词翻译策略的影响,试图证明诗歌在翻译中得到了新生,艺术价值在新时代得以延长。  相似文献   

15.
胡敏 《学理论》2013,(24):223-224
随着中西方交流的不断深入,英汉文学翻译作为双方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部分,也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但文学翻译与语境,尤其是与文化语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将从英语文化语境、原作者及译者的文化语境和目标读者群的文化语境三方面探讨文化语境对英汉文学翻译的影响与制约。  相似文献   

16.
海明威1899年7月21日生于美国伊利诺斯州,今年正是他诞生的90周年。我国的文学界有三个会庆祝:一个是6月里美国文学研究会与黑龙江大学联合举行“美国20世纪文学哈尔滨国际研讨会”,一个是7月初在北京由社科院外文所和中国译协举行的“海明威诞生90周年纪念会”,再一个是厦门大学和广西师范大学举行的“海明威国际学术研讨会”。说来也正巧,自从已故的黄嘉谟先生在1939年首次翻译海明威作品,到今天也已60周年。当代外国作家的作品引起中国读者极大兴趣的,首推海明威,他的作品(包括遗作)大部分都已译成中文出版,有的甚至有几种版本;而且他的作品也影响了一些现当代的中  相似文献   

17.
正梁实秋是我国著名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在长达70余年的写作生涯中,为中国文坛留下两千多万字的著作,编纂的英汉辞典影响了几代中国人,其翻译的莎士比亚著作更奠定了他在翻译界的权威。梁实秋在回忆译完《莎士比亚全集》这一巨大工程时曾说:"我翻译莎氏,没有什么报酬可言,穷年累月,兀兀不休,其间也很少得到鼓励,漫长途中伴我体贴我的只有季淑一人,最后37种剧本译完。"在祝贺莎氏全集梁译本出版的庆祝会上,他的友人也一致认为"《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之完成,应该归功于梁夫人"。  相似文献   

18.
语言高度模糊是诗歌作品的特质之一,在汉诗英译中恰当处理诗歌的模糊成分:可将原文的模糊语言译成准确语言;可将原文准确语译成模糊语言;可用译入语的模糊语译原语中的模糊语言,保持诗歌的模糊美。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5,(26)
泰国自19世纪中叶从古代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型与发展以来,就将外语教育置于基础教育的重要位置,在中小学中实行了多元化的外语教育政策。同时,在基础外语教育中凸显世界主要通用语和区域内国家语言教育,强调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和注重维护母语及其传统文化。泰国的做法对我国当前基础外语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如下:发展外语教育必须坚持汉语言文化的主导性;实行全局性与区域性相结合的多元化基础外语教育;以素质教育为根本,推进基础外语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翻译家李文俊说自己是一个平凡的人,他从中学时代与同学一起合作搞翻译,迄今在这条路上走了已经有50多年。从80年代起他翻译了美国作家福克纳的作品,包括新近出版的被称作“天书”的《押沙龙,押沙龙!》。他动手翻译是1995年1月,译完时已是1998年2月。这是这位已到古稀之年的翻译家所翻译的第四部福著。法国的福克纳专家莫里斯·库安德鲁译过多部福著,惟独未译《押沙龙,押沙龙!》。晚年他捡起此书想译,但已觉力不从心,终于未能如愿,他因此极为后悔,恨自己没有在较年轻时做这一件事。李文俊说他至少不会为没有做这件事而后悔。他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