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江璐 《法制与社会》2015,(7):209-210
传统孝道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执政者都非常重视传统孝道在维护家庭与社会稳定方面的重要作用.当前中国正处于全面转型时期,农村孝道实现遇到了挑战,出现了一些现代伦理悲剧.本文通过分析农村孝道实现遇到的具体问题,提出在当前,农村孝道实现问题需要多方面入手才能解决.  相似文献   

2.
龙大轩 《法学研究》2015,(3):176-193
孝道乃数千年中国文化之精华,对传统法律制度影响至深。孝道与法律之融合,始自上古三代,经秦汉以来的努力,到唐朝终于定型为一套完整的孝道法律体系。法律制定以孝道为指导,厘定“利亲”、“善事”、“慎终”三个层次,并设计出惩治不孝犯罪的周密刑罚体系。法律运行以维护孝道为宗旨,出现“存留养亲”、“宽容复仇”等各种屈法以伸伦理的制度和惯例。孝道遂成为传统立法与司法的核心价值,形成独特而又一以贯之的孝道法文化,对古代社会的秩序构建和人性磨砺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直至清末法制改革方始解体。今日建构和谐社会,若能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法制建设必大有裨助。  相似文献   

3.
王涛 《法制与社会》2010,(24):288-288
孝是儒家伦理道德观的核心内容,汉代统治者提倡以"孝"为本,"以孝治天下",使得原本只是一种道德规范上升为国家法律和公共政策,"孝道"的推行逐渐形成了汉代独特的孝治文化。汉代的"孝道"贯穿于其社会的方方面面,尤其于家族法中的体现尤为明显和突出。本文主要依据《汉书》、《后汉书》等基本史料,以法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对汉代的孝与法律的融合过程、特点,汉代法制中的孝及其实施状况和后果作了一番综合考察。  相似文献   

4.
张永恒 《政府法制》2012,(35):41-41
孝是中华文化传统提倡的行为,有道是“百善孝为先”,尽孝,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是一切善德之始,一切幸福之源。但在今天,“孝”却成了一个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问。一些人对父母和长辈的态度令人担忧。其中原因固然复杂,但一段时间以来,我们把孝道思想简单地视为私德而缺少必要引导有关。  相似文献   

5.
"‘常回家看看’这样的道德规范入法,是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有利于弘扬中国传统孝道文化。"全国人大常委会分组审议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时,多名委员、代表阐释了上述观点。不可否认,委员们建议将"常回家看看"入法的初衷是好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弘扬中国传统孝道文  相似文献   

6.
人性恶假设与市民法伦理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云生 《法学》2005,(4):27-37
西方近代社会之转型首先是对人之本性认识之转型 ,人性恶理论大行其道并为整个社会阶层所吸纳、提倡。自私自利的人性观念彻底销蚀了传统哲学体系中人的神性与奴性 ,更深层次也消解了对人性的道德考量内涵 ,转而以现世的享乐和自私自利的功利主义伦理哲学覆盖了传统经典神学和唯理主义哲学体系。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和近代民法典的颁制是该时代性成果得以巩固并完善的恒久动力  相似文献   

7.
以敬老爱老为核心的孝道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敬养老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主要内容。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孝道文化在当今社会有所弱化。本文结合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农村家庭养老故事的几个案例,从社会学的角度对传统"孝"的内涵进行了阐述和理解。  相似文献   

8.
以法律视角探析"孝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庆敏 《法学杂志》2006,27(2):95-98
传统孝道是儒家的核心内容,它只有在封建父权制度的支撑下才能得以实现,而传统的孝文化最终是为政治和经济服务的.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现传统孝道的基础已经消失,必须以新的内容取而代之.本文详细分析了孝道内容的来龙去脉,提出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新情况下,孝道的实现除了子女外,还需要全社会来支撑.  相似文献   

9.
孝道是我国家庭文化的核心,也是我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核心理念。本文首先简要阐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孝的理解以及我国的传统孝道观,接着简单探讨当代大学生具有怎样的孝道观,他们的孝道观与传统孝道观相比有何不同,又有何新特点?  相似文献   

10.
与传统行政模式和新公共管理模式不同,服务型政府具有鲜明的伦理导向,它提倡伦理价值回归行政领域,认为应在行政管理中引入伦理视角.服务型政府的构想蕴含着以人为本.诚信、责任、公共精神,法治精神等丰富的伦理内涵.厘清服务型政府的伦理要求,对于构建服务型政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论中国社会转型中的孝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文化历来有注重孝道的传统。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孝道研究更是成为兼具理论和实践双重意义的前沿课题。根植于同质性社会形态的中国传统孝道伴随人类生活公共化与异质化的演进已失去其原有的活力,顺应现代社会的转型之势,传统孝道从封闭走向开放,构建一种顺应当代中国公民社会生活方式的孝道理论,将是本文探讨的主题。  相似文献   

12.
儒家伦常礼教渊源于家族和血缘关系,亲亲之义集中于孝道,家族则是国家的基本单位。因为人们有共同的亲子之情的心理基础和养育的报本观念,所以,通常用它来说明孝道人伦,家族伦理法的产生遂成为一种必然。  相似文献   

13.
在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提倡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推崇互敬互爱、和谐稳定的人际关系;特别重视群体,重视伦理,重视社会人格,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互敬互爱,重视家庭、社会的和谐稳定。以上所述传统德育思想中的这些精华,应该发扬光大,它对于个人的成长发展十分有益.同时也会促进社会的繁荣稳定,必将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4.
儒家文化崇尚伦理规范、提倡自强不息、注重修身养性、强调和谐诚信、主张贵公贱私。这些核心理念有利于使大学生形成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从而对预防大学生犯罪产生积极作用。因此,在高校进行儒家文化教育具有现实意义。将儒家文化寓于教育中主要包括两方面:课程设置和校园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5.
毋庸置疑,多名委员、代表建议将“常回家看看”纳入法律范畴,体现委员、代表对老年人生活及传统孝道文化延续的关切,也.折射出时下年轻人因社会压力大而忽视对家中老人关爱这·较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老吾老而及人之老,将我们中国传统的孝道文化传承和发扬光大,不仅是对老人现实的精神慰藉,也是给自己将来的晚年幸福‘埋单”,为自己的子女做出榜样。其中也不乏有为时下孝道“滑坡”而产生的忧虑,寄希望用立法的形式确保老人享有“被子女定期探视与问候”的权利。  相似文献   

16.
柴鹏 《证据科学》2015,(2):161-171
通过对法律职业共同体成员的约束和引导,法律职业伦理能够促进共同体成员的自律,有利于提高其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有利于腐败遏制和公正司法,对于法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调研显示,法律职业群体,尤其是律师遵守职业伦理状况不容乐观。实践中存在律师乱收费、虚假承诺、虚假宣传,公检法人员办理"人情案"现象等;这些行为对法律职业群体的形象产生影响。通过加强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对法律职业群体进行职业伦理培训、引导等方式加强法律职业伦理的培育,能够促进法律人的职业化和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17.
汉代以孝治天下。对汉朝人来说,遵从孝道不只是人伦层面的要求,也是士人晋升的阶梯。既然遵从孝道可以成为人仕之途,朝廷对孝行的考量就不会仅停留在道德层面。所以,汉朝在法律层面上建立了一系列关于“孝”的奖惩制度。“赐杖”于年老者便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8.
<正> 所谓“中国传统法律的伦理化”,并不是指中国传统法律的全部内容就是伦理规范,或者说所有的伦理规范都是法,而只是说,儒家伦理的原则支配和规范着法的发展,成为立法与司法的指导思想,法的具体内容渗透了儒家的伦理精神。何谓“伦理”?《说文解字》曰:“伦,辈也,从人,仑声。一曰:道也。”段玉裁注释说:“伦,道也,理也。“可  相似文献   

19.
父母亡,子女葬。这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民俗,更是为人儿女者应尽的孝道。然而,将丧葬父母作为一种权利提出来,并且勇敢地走上法庭,和争葬自己母亲的仨堂兄打起官司,湖南省安化县妇女陶彩云的举动在国内首开先河。  相似文献   

20.
陈锋 《法学》2006,(8):12-21
我国法官对纠纷解决有着一种独特的认知模式,即把纠纷解决、维护社会秩序和谐视为司法的第一要务,甚至为此违背法律依伦理道德进行个案衡平。这种伦理衡平的传统产生于我国古代,因其有利于解决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而成为建构和维系我国古代和谐社会的基本因素。但由于伦理衡平过于主观恣意,损害了法律的权威性、普遍性和稳定性,从而背离了现代法治社会的发展方向。在我国当前的法治建设中,应当借鉴西方国家法律衡平司法传统的经验,从衡平理念、职业法官、司法方法、制约机制等方面入手进行改革,逐步实现我国衡平司法传统从伦理衡平到法律衡平的跨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