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拍案惊奇     
耀忠  秋雨 《廉政瞭望》2012,(4):42-43
父亲的玩笑 南京一10岁男童误信父亲“吃饱走回家”的玩笑,历时8个半小时步行30公里回家。父母以为孩子失踪,报警寻找未果。晚上八点半,父亲接到儿子电话,才知道儿子已经回家了。  相似文献   

2.
B超“神探”     
“贾主任,我们孩子才六岁,您一定给仔细查查,看看有救没救?”随着贾立群手持的B超探头在孩子的腹部移动,孩子的父亲紧张得声音都颤抖了。这个孩子在当地医院被诊断为盆腔恶性肿瘤。父母抱着最后一丝希望带孩子从秦皇岛来到北京儿童医院。“不是肿瘤,只是阑尾脓肿。”贾立群放下手中的仪器说。“真的吗?”对这突如其来的好消息,孩子的父母都不敢相信。“我来证明给你们看。”贾立群拿来了一个穿刺针头。对准部位刺了进去,涌上来的脓立刻就把注射器推杆给顶了上去。“扑通”孩子的父亲跪倒在地:“您救了我们全家的性命啊!”贾立群连忙扶起他,“不是我救的,本来就没大碍。”  相似文献   

3.
山羊     
王晋是个苦孩子,家里穷,母亲早早去世,父亲靠养山羊把他拉扯大。王晋也争气,从小到大刻苦学习,考上了一所很不错的大学。大学毕业后,王晋考上了家乡的公务员。正式报到前一晚,多年没喝酒的老父亲喝得烂醉如泥,抱着王晋又哭又笑:“儿子,要做个好官呐,要给你爹我长脸面啊!”  相似文献   

4.
儿子     
所有的父母都一样,给了儿子生命和健康还不够,总以为还需要给儿子些什么,给儿子许多许多。给儿子些什么呢?这个问题在平常日子里想得可能少一些,无非是穿衣吃饭上学读书。一旦有特殊情况,想得就比较多。不过,再多也只有一个字:就是“爱”。父母总想把世界上所有的  相似文献   

5.
美丽的谎言     
有这么一部电影,讲述了二战期间在一对父子之间发生的真实故事。一个善良、乐观的犹太青年,被抓进了惨无人道的纳粹集中营里。他很爱3岁的儿子,为了不让孩子幼小的心灵蒙上恐惧的阴影,他小心翼翼地哄骗儿子说:“太好了,孩子,我们现在来玩一个游戏,一个真刀真枪的游戏。”儿子兴奋地问:“什么游戏啊?”父亲回答:“谁的生命承受  相似文献   

6.
段玉梅 《党课》2009,(10):103-104
我的另一个父亲,与我并没有血缘关系,却有着一种特殊的亲情。他是我先生的父亲,也就是我的公公,生活在河南新县最偏僻的小山村,靠种植茶叶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在他年近60岁时,还要在地里劳作以供儿子上大学。当时村子里很多人都劝他放弃供儿子继续读书,但朴实憨厚的父亲始终坚信“唯有读书高”的理念,坚持供儿子读完大学。  相似文献   

7.
每次看到父亲寄来的信,我都会有一种特别的愧疚感。因为父亲在信中总有一个一成不变的问题:孩子,你入党了没有?这话父亲已不止问了10次,可我次次都不能肯定回答。父亲是一名老党员。长期以来,  相似文献   

8.
《廉政瞭望》2004,(12):10-11
“一年土,二年洋,三年不认爹和娘。”继南京大学“辛酸父亲给大学儿子的一封信”见诸媒体后,另一名父亲又向媒体哭诉了研究生儿子的种种不孝,它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了部分大学生道德缺失的倾向。在强调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今天,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现状?当代大学生能否在未来承担起家庭、社会的责任?  相似文献   

9.
据报载,一位正在上中学的儿子要去网吧玩游戏,因父亲追上去责骂,儿子便当街连连出拳殴打父亲,还边打边叫:“你骂一句,我打一拳。”这种对父母不孝的例子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让许多曾经为子女付出过千辛万苦的父母感到震惊和尴尬,也让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感到困惑。  相似文献   

10.
三郎者,姓李名孝先,在家排行第三,故小名“三郎”也。两个姐已远嫁内地,父亲是六十年代转业进疆的“三八式”老干部,在农场摔打一辈子,退休前硬把远在大连上大学的儿子及同窗女友给“逼”了回来。真可谓:壮哉  相似文献   

11.
潘登 《廉政瞭望》2007,(10):50-51
父亲死于一场意外的车祸。本以为是件普通肇事案,一封遗书却道出了惊天秘密:这场意外竟是绝症父亲蓄意制造的!目的就是为给即将上大学的儿子"挣"笔学费。17岁的儿子知道真相后,面对父亲无私的父爱和自私的做法,内心十分矛盾……  相似文献   

12.
原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张苏,1948年担任察哈尔省政府主席时,其父以卖布为生,“儿当主席父卖布”的佳话,在张家口一带广为流传。 1948年底的一天,察哈尔省政府主席张苏的父亲冒着严寒,由蔚县南洗冀村来到张家口找儿子。老人叫张善臣,对儿子既痛爱又体贴,从不给儿子添什么麻烦,让儿子安心工作。张老汉走进省政府大院,在人指点下,直奔张主席的办公室。张苏一见老父亲到来,喜出望外,连忙让座,递上一林白开水。接着父子俩便拉起家常,儿子打听家里和乡亲们的生活情况,父亲询问儿子的工作和生活情况。谈话中,张苏听出父亲这次进城是来找工作的,便耐心安慰说:“爹,您都快到古稀之年了,  相似文献   

13.
剑侠 《廉政瞭望》2010,(7):50-51
年迈的父亲病情越来越重,老人专门让人打电话给在省里当大官的儿子,让他把情人生的儿子带来看看。然而,高官儿子却以种种借口推托,始终没让老父亲再见到这个孩子,老人最终抱憾离世。老人哪里知道,他的高官儿子有说不出口的苦衷:情人生的那个孩子根本就不是他的儿子。不仅如此,另外一对姐妹情人生的孩子,他也不敢肯定是自己的,只能说有一定的“概率”。  相似文献   

14.
法事咨询     
<正>房产证加女友名是否需父母同意2005年,李女士给年仅14岁的儿子买了一套房,房产登记在孩子名下。今年,儿子恋爱,在未领取结婚证的前提下,李女士的儿子执意要将女友的名字加在房产证上。李女士担心儿子吃亏,想问:在她不同意的情况下,孩子能强行给他女友在房产证上加名么?读者:李甜专家解答:李女士在2005年是房产的实际购买人,但孩子成年后就有权处置房产。孩子今年23岁,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对名下的财产拥有完全的自行处分权。他在房屋产权证上添加女友名字,属赠  相似文献   

15.
遗愿传奇     
王康廷 《党课》2012,(12):89-90
34岁的父亲乔丹·费古森,在得知自己患上绝症、生命仅剩数月后。最割舍不下的就是9岁的儿子赛巴斯汀。他想给孩子留下一些人生建言,“帮助他活出快乐而又充实的人生”。  相似文献   

16.
许光达这位身经百战的大将,只有一个儿子,名叫许延滨。为了管教孩子,他给儿子立了三条规定:第一,延滨一上学就住在学校,过集体生活;第二,严格控制零花钱,生活标准向工农子女看齐;第三,不准自己的司机去接送孩子,让延滨自己跑路。他还严厉警告儿子:"在外面不准打我的牌子,如果你对别人讲自己是司令员的儿子,就不许你回这个家。"小延滨是个听话的孩子,父亲立下的三条规矩,他  相似文献   

17.
徐向良 《支部生活》2010,(10):44-45
在一条山路上,他来回走了10000多趟,磨破了200多双鞋子,走过的路程可以绕地球三圈半。 在一座大山里,他一呆就足24年,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把青春奉献在大山之巅的转播台上。 他忙于工作,顾不了家里的农活,照顾不上父母、妻子和孩子,儿子却说:“他是一个伟大的父亲。”  相似文献   

18.
在人类学的第一堂课上,我请学生们讨论一个问题:究竟是不是父母生了孩子。他们的回答不约而同地肯定:当然是父母生了孩子。从生物学的角度,先有父母后有孩子,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文化人类学却偏偏要给出一个不同的答案,即:是孩子“生”了父母。试想,在孩子卅生之前,一个人身上哪里有父亲或母亲的身份?只有等孩子降临人世,男人和女人才成了父母。也就是说,是孩子赋予了男人或女人父亲或母亲的角色意义。因而才说,没有孩子就没有父母。  相似文献   

19.
兵团某团有一对从内地来疆打工的夫妇,丈夫叫刘向富,妻子叫徐秀珍,他们有一个儿子叫刘仪,今年13岁,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从小患有尿床证,几乎每天都尿床。父母因孩子的病整日愁眉不展,为给孩子治病,他们在新疆求医无效,又长途跋涉到内地求医问药,跑了不少地方可仍无济于事,刘仪尿床如故,家中不多的积蓄也在一天天地耗尽。刘仪父母觉睡不好,饭吃不香,常年积压在心头的烦恼和焦虑像阴云一样笼罩在这个普通的家庭。 正在刘仪父母茶饭不思,一筹莫展的时候,隔壁邻居一位名叫邹玉香的同乡提供了一个“秘方”,刘仪父母喜出望  相似文献   

20.
今年春节,洪沁和父亲都留在了乌鲁木齐,没有回家过年,不是因为家太远,更不是他们不想回家,而是回家的路实在太艰辛. 1989年,一个可爱的男孩来到这个世界上,身为父母的洪万祥、周玛珍沉浸在为人父母的喜悦中,并为孩子取名洪沁.转眼之间,洪沁长到三岁了,聪明伶俐,活泼可爱,可天有不测风云,一次儿子感冒发烧,去连队卫生室打了一针,回来后就不能走,不能站了,洪万祥、周玛珍夫妇带着孩子四处求医,但依旧是回天无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