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红旗 《各界》2022,(1):2-3
嘉祐元年(1056年),包拯外放池州时,欧阳修向宋仁宗力荐包拯,说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堪为大用,下放池州有点浪费,不如让他先代理一下开封市长.包拯坐镇开封府后也很是拼命,连破了几桩大案奇案,一时间"开封出了个包青天"名扬四海.  相似文献   

2.
范垂省 《侨园》2015,(1):38
在中国提起包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我们对包拯的了解多是来自于戏剧和影视,知道他生下来因其丑陋肤黑被父亲扔掉,而被其嫂抱回抚养成人,后成国家栋梁,以他为主人公创作的剧目如"探阴山"、"铡美案"、"狸猫换太子"等不胜枚举。然而真实的包拯并非如此,下面,仅就本人阅读的史料和小说,说一说真实的包拯。包拯是北宋年间庐州合肥(今安徽)人,字希仁,生于公元999年,卒于1062年,享年63岁,曾辅佐宋仁宗赵祯皇帝。实  相似文献   

3.
一些工作业绩遥遥领先的人,被人们习惯地比喻为“千里马”。为了让这些“千里马”奔跑起来,用人单位不惜为其提供优厚的工作、生活条件,这确实让人看到了全社会对人才的重视。可是仔细想想,现实生活中的“千里马”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是与“千里马”仅有几步之遥的“百里马”。如何让这些“百里马”也像“千里马”一样跑起来,这无疑体现着一个单位用人的高明程度。清朝军事家杨时斋,在用人方面就有高招儿。他认为,军营无人不可用,即使是残疾人,如果使用得当都可以完成任务。他说:聋者,可以安排在左右使唤;哑者,可以让他传递密信;跛者,可以让…  相似文献   

4.
纵观历史,合理用人是得天下治天下之本。古人云:“得人者昌,失人者亡”。可见,冲破用人的种种障碍,是成就事业的关键。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埋没人才,浪费人才,困扰合理用人的现象大有存在,如因对人的使用不合理,使人才感到压抑、傍徨以至离职他就的事情时有所闻。笔者提出几种常见的用人障碍,以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5.
“包龙图打坐在开府……”这句唱词,我常常会不经意间就唱了出来。我看过一些有关包公的史籍,知道宋代有个叫包拯的人,清正廉明,铁面无私,执法如山,名扬天下,人们敬称他为“包公”、“包青天”,特别崇拜他权知开封府期间的清德美政,后人为他在开封府内建造了包公祠,为的是祭祀先贤、让包公名垂青史。我还喜欢看包公戏,学习包公的唱段,收藏包公的戏剧脸谱,总想有机会能到开封去一趟,拜谒包公祠,到开封府里去体味一番当年包公升堂问案的情景,特别  相似文献   

6.
最近揭露并严肃处理的王宝森等案件,既鲜明地显示了我们党加大反腐败力度和深度的决心与行动,也引发人们进一步的深层思考。人们思考如何遏制这类现象使之减少到可能的最低限度,这就有个用人的问题,在处理一些有严重劣迹的腐败分子时,人们注意到了这样一种情况:一些腐败分子罪行累累、死有余辜,却官运亨通,甚至在他们违法犯罪活动日益猖獗过程中还不断被提拔晋升。这究竟是为什么?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同志是当代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卓越的用人大师。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邓小平同志特别注意发现和使用人才。他的用人思想和实践,是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培养、使用和管理人才的典范。  相似文献   

8.
包青天的B面     
精明和糊涂 正史中,包拯断的案子只有两个:出任天长(今安徽天长)知县时处理的“割牛舌案”和担任知谏院时复查的“冒任皇子案”.在第一个案件中,包拯处事明敏,颇有见识,他将计就计,不但抓获了真凶,还保全了被害耕牛的农户的利益,可谓一箭双雕.在第二个案件中,他处事认真,不偏不倚,在百官都含含糊糊地处理嫌犯,打算顾全宋仁宗的颜面时,只有包拯一查到底,将真相公之于众,维护了法律的尊严,其“青天”形象不言而喻.但野史中却流传下来不少包拯断案的糗事.  相似文献   

9.
在日常工作、生活当中,人们相互之间免不了要争辩事理,特别是一些从事领导、外交、政工等方面工作的人,更需要随时回答质疑、化解难题、说服他人。但是,有不少人往往即使有理也不能辩论取胜,不得不动辄训斥、以势压人,或者以“无可奉告”为由而自动败阵。  相似文献   

10.
《三国演义》真可称为一部人才学.诸葛亮、曹操、刘备、孙权都是书中的识贤任能的一代俊杰.然而,即使这些杰出人物在识才用人上也有失误.他们的失误表明了识才用人之难,也给我们提供了可贵的借鉴.诸葛亮失于识浅 被誉为“古今来贤相中第一奇人”的诸葛亮,是很会识人用人的.他择刘备、访庞统、收姜维、荐蒋琬和费袆,得心应手地使用众多的文臣武将.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奇策泉涌、智谋纵横的智者,在识才用人上却表现出才智之不足,因而出现了不少失误.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同志关于选人用人、加强干部队伍和领导班子建设的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指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他尤其强调:“考虑人的角度,也要深化,这也是一种改革,是思想上的改革,思想上的解放”。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重温邓小平同志关于选人用人的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们党和国家在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工作中制订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和制度。各级党委和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了“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选拔标准,使大批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成为国家的栋梁。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一些传统的用人观念还未从人们的思想上完全根除,特别是在年轻干部的培养和选拔上,出现了这样或那样一些问题,有必要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和彻底的纠正。 一是传统式的“伯乐相马”。伯乐相马的故事众所周知,它的选人用人标准,简言之就是看和听,就是用感观去感受,局限性较大,容易出现偏差和失误。如有的年轻干部擅长于  相似文献   

13.
选人用人历来关乎人心向背、社稷安危,是确保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党的执政地位不动摇的头等大事。由于受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封建残余思想和社会不正之风的影响和侵蚀,加之对干部的选拔、任用、管理和监督制度尚不健全,以及选人用人失察的责任追究体系还不够完善等,导致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选人用人方面的不正之风一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吏制腐败”问题。如何加强对选人用人工作的法律监督,严肃查办选人用人中的渎职犯罪,这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思考的一个重大政治课题。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要建立“决策失误追究制度”。我认为、这是对旧体制的挑战,也是制度创新的一个重大举措。它的量要意义不仅体现在经济领域,也体现在政治领域,特别是对党政机关的决策者,更具有普遍的适用性。本文侧重就建立用人失误失察追究制度作一些理论思考。 用人失误失察追究制度,顾名思义就是在选人用人方面、由于领导人的错误决策,给国家、集体、社会所带来的损失或不良后果,对此,决策者必须承担法律责任,国家必须依照相关法规对决策者给予处理。简言之,用人失误失察追究制度就是为了规范和约束决策…  相似文献   

15.
古往今来,为“官”、执法者大抵都会遇到“人情关”、“关系网”的考验。包拯以“铁面无私”的美誉传颂至今,在“关”前、“网”下也有过躇踌犯难的时候。你看京剧《铡美案》演至高潮处,皇上老娘和公主气势汹汹驾临开封府大堂,依权仗势撒泼耍蛮,为陈世美开脱罪责,那阵势令黑老包也有点吃不住,一时犹豫动摇没了辙,想打退堂鼓。他手捧银两  相似文献   

16.
在温州地区,叶文贵的名声颇大。 叶文贵今年三十六岁,苍南县金乡镇人,他和十几位城镇、农村青年,合股办压延薄膜厂。他是这个联合体的董事长。1984年底投产,到1985年末,产值达187万元,实际劳动生产率近3万元,利润17万元,提取折旧资金6万元,接近国内规定的3倍;资金利润率、流动资金周转速度等都超过苍南县其他企业,引起人们的瞩目。但是,他的种种设想和做法,涉及经济学界正在探讨、争论的一些敏感问题。因此,他成了一个有争议的人物。 当地有些个体工业户也在埋怨他“光会露富,  相似文献   

17.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明确规定了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必须遵守的“十不准”纪律,这对抵制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当前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确实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违反干部任用程序,降低干部使用标准,凭个人好恶、亲疏、恩怨、得失选人用人。这种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其实质就是违背党的原则,违反组织人事纪律选拔任用干部,必须认真予以纠正。当前,干部选任工作中的不正之风的表现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选用什么样的干部上:主要是背离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和干…  相似文献   

18.
公务员录用考试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公务员队伍的法律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意义重大,是我国公务员队伍向精干、效能迈进跨出了关键性的一步。同时,也有利于杜绝用人制度上的不正之风,给广大有志于成为公务员的考生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但是,从已开始实施的中央和一些地方党政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看,考什么内容,如何考,什么时间考,笔者以为尚可进一步推敲。  相似文献   

19.
中央纪委副书记刘锡荣在中央纪委和中央组织部新闻发布会上说:“要采取有效措施,认真解决在选人用人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努力创造一个风清气正的换届环境,用严明的纪律确保地方各级党委换届工作顺利进行。对‘跑官要官’制止不力,造成用人严重失察失误的,要严肃追究责任。”这番话,向人们发出了一个信号。“用人失误”,也要被追究责  相似文献   

20.
正作为防止和杜绝用人制度腐败的重要措施,党政干部任前公示已在各地广泛实行。这是群众路线在选拔干部工作中的体现,它有助于扩大群众知情权,有利于加强对干部工作的民主监督。因此,干部任前公示的信息越翔实、公布的范围越广、公布的渠道越宽就越能扩大民主的覆盖面,越能搜集到更广泛的民情民意,提高选人用人的科学性和精准度。但是,一些地方的公示却呈简单的"公式"化倾向,公示方式和内容仿佛一个"脸谱",只有拟任用人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