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十七年”电影以其对新中国的合法性和正当性进行论证与对新的民族国家精神的塑造参与了现代民族国家想象的进程。民族国家想象的视角有助于我们回到当时的历史情境中对“十七年”电影的价值予以重新思考,从而更切实地触摸到它的现代性品格。  相似文献   

2.
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中国确立大国地位提供了历史的契机。尽管战时中国成为世界四大国之一,但它只是“理论上”的大国,并未真正享有与之相称的国际地位。  相似文献   

3.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中国梦”,既有历史依据,也有现实根据.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中国梦”具有深刻的哲学意蕴,它是理想与现实的辩证统一,“中国梦”的实现是一个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过程,“中国梦”蕴涵着历史合力论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思想.  相似文献   

4.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发展,立人为先。我国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中国魂的中华民族优秀后代,而民族精神必以民族文化为载体,文化高低关系人的发展,决定着教育成败。本文将从创建教育“三品”工程的主导理念、现实要求及资源优势等三方面阐述“文化是学校办学灵魂”的理念,并以之为逻辑起点,简要介绍创建策划与实践。  相似文献   

5.
对于“四个坚持”,邓小平曾强调指出“问题是怎么坚持”。为此,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对于怎么坚持毛泽东思想,在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进行了不懈的探索。邓小平提出并划分了“真坚持”和“假坚持”的标准,而这一科学标准又是建立在“实践真理观”和“实践理论观”的科学基础之上。至于具体怎么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提出,首先要“重新恢复它的科学面目”,重点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6.
王彪 《理论前沿》2003,(14):21-22
党的十六大报告在论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这是在党的代表大会上第一次提出“政治文明”,是对邓小平同志“两个文明一起抓”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它不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而且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内在的联系。一、政治文明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内容上具有相容性其一,政治文明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要达到的目标之一。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战略选择和奋斗目标。全面小康社会是一个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充分…  相似文献   

7.
"和"即中华民族的团结友爱、和谐统一精神,它贯穿于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中,融合在民族的血液里.从处理国际关系到民族关系,从协调东西部发展到祖国统一,邓小平理论深刻反映了中华民"和"的精神.它是"和"思想的凝结,是对民族精神的理论升华,是炎黄子孙团结友爱、和谐统一品质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对冷战起源的探讨,可以从不同文明间的差异性引发的冲突展开分析。一方面,透过历史上俄罗斯文明在努力寻求西方化的发展过程中遭受的挫折和西方对俄罗斯文明的歧视与遏制心理,能够看到西方对俄罗斯文明的不友好甚至是敌对态度,而这种由文明差异性所带来的意识形态冲突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冷战局面的形成;另一方面,基督东正教文化背景的“救世论”衍生出了俄罗斯民族的“大国使命感”,而基督教新教文化背景下的教徒“使命感”和美国的“世界楷模”观念则衍生出了美国的“大国使命感”。这两种“使命感”随着二战后各自实力的迅速飙升而急剧膨胀,并由此带来双方在外交理念和对外政策中的冲突升级。  相似文献   

9.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新是“与时俱进”的要求,它以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为思想原则,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从否定错误中突出立党方面的重大创新,以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作为理论创新的文化视野,以总结实践的历史经验和新鲜经验作为理论创新的现实基础,以实践基础上的自我批判作为理论创新的重要条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新的内在逻辑体现了理论创新的内在规律。探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新的内在逻辑,能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提供有益的借鉴和依据。  相似文献   

10.
陈元生 《理论前沿》2003,(18):27-28
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我们党指导思想上的又一次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深入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政治任务,是推动我们党的各项事业继往开来的战略举措,也为我国商业银行进一步改革开放指明了方向。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一脉相承的。马列主义理论体系博…  相似文献   

11.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当代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成功政策。而历史上中国共产党在处理民族问题时,曾经提出并使用过“民族自决”的民族政策。考察中国共产党从“民族自决”到“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历史发展变迁,可以使我们客观的了解和认识中国的民族问题,以及进一步丰富、完善和发展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相似文献   

12.
“贵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和显著特征,也是中国传统道德的重要规范。它表现在诸多方面:就人际关系而言,它要求“和以处众”;就家庭关系而言,它认为“家和万事兴”;就经营之道而言,它提倡“和气生财”;就国家治理而言,它期望“政通人和”;就国家和民族关系而言,它又主张“协和万邦”,向往“国和民太平”。  相似文献   

13.
“以人为本”的理论渊源为中国传统人本思想、西方人本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它在当下社会的内涵应从两个视角来确定:一是从理论上讲,“以人为本”的核心是“人民”或者说是“公民”;“以人为本”的主体是“政府”,这就解决了“以谁为本”和“谁以人为本”的关键问题。二是从实践上讲,“以人为本”的落实理应解决“以民为中心”的“民生问题”。落实“以人为本”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具体而言,解决民生问题才能从根本上使各民族、各民族人民对党和政府有向心力,提升政府绩效可以增强国家和民族的吸引力,缩小贫富差距可以增强民族成员之间的亲和力。  相似文献   

14.
优秀的民族国家文化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和”、“仁”、“义”、“易”为代表的价值观念、情感哲学和思维方式,是中国民族国家认同的精神源头和逻辑起点。文化认同是民族国家认同的内核。民族国家认同是全球认同的基础。弘扬民族国家文化,夯实民族国家认同基础,是抵御西方文化霸权扩张的有效手段。中国优秀的民族国家文化因其积极的价值情感、非霸权性质以及开放性思想空间而内在地具有先进性,它所具备的兼容、博爱、奉献、变通的品质是构建和谐世界、推动多元文化共同繁荣的思想宝库。  相似文献   

15.
孙钢 《理论前沿》2003,(3):25-26
十六大报告指出,我们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如何理解“党的力量之源”这个观点,在始终做到“三个代表”的过程中,党的力量是如何形成的,它又有什么作用,本文试做以下研究。一在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历史进程中,党直接从先进生产力中汲取力量,把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先进分子吸收入党,从而把先进生产力转化为党的重要力量。先进生产力是党的力量来源之一,构成了党…  相似文献   

16.
“五四”新文学不仅产生了像鲁迅为代表的中国斯文化的世纪伟人,形成了以“启蒙”和“救亡”为中心的宏大话语环境;也脱颖出像林徽因这样“现代性”的“个人”语境.叙事角度和角色的转变,是“新文学”话语追求民族崛起“强国”梦的另外一种文化表述.多元的叙事话语共同构筑了整个“新文学”世界,让我们见识到那一代人有别于传统、激荡着青春气息与时代风云的瑰丽人生.她的作品是以超越性价值为表征的,带有反思性和现代精神,闪耀着知识女性的坚韧锋芒.林徽因以一种优雅、犀利、知性告诉我们“五四”时期斯女性角色的转型.  相似文献   

17.
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的战略地位做出新的界定;对马克思主义民族观,进行了新的概括;提出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新的内涵;得出了正确处理民族问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道路”的重要结论;论证了我国民族问题的复杂性;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的民族工作的主题;阐述了现阶段做好民族工作的指导原则和主要任务;突出了加强和改善党对民族工作领导等根本问题。“讲话”反映了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继承、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18.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9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现代化的漫漫征途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中国奇迹”。不论是推翻“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还是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不论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国民经济迅速恢复,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个民族国家,“中国特色”自然与中国民族主义有着密切的联系。民族主义内在地包含着民族独立、民族解放、民族团结和民族繁荣的合理内核。反思的民族主义,由于摆脱了朴素的民族主义局限性,可以提升为爱国主义,成为实现中国繁荣富强、创造中国模式道路、培育中华民族个性和体现中国特色的巨大精神法宝。在一定意义上讲,“中国特色”就是“中华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20.
法国"五月风暴"及其与"文化大革命"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富良 《理论前沿》2005,(11):47-48
1968年5月法国爆发的“五月风暴”,是由学生运动引发的波及全国的罢课、罢工。虽然这次学生运动最后以和平的方式很快结束,但是,为什么在法国社会日益繁荣时期会发生学生运动?这次学生运动与中国的“文化大革命”的异同点是什么?2005年3月22日,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邀请对此问题素有研究的法国巴黎政治学院前常务副院长杜明先生(M r.Dom enach)作为“五月风暴”的亲历者,结合他的亲历就这些问题进行了学术交流。杜明教授认为,“五月风暴”是多种原因的合力作用下形成的。20世纪60年代,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消费社会”转型,激起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