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京春天的阳光,照在长巷下头条五十三号大院的门上。那不算矮的门楼已不甚完好,原有的油彩已经剥落,在阳光照射下,仍然显得朴素、自然…… 这是北京一个普通的大杂院。这里住着三十一户人家,一百一十多口人。他们当中,多数是工人、售货员、服务员,也有干部、教师和医生。 这几年,报纸上常常刊登一些地区农民生活富裕的消息。城市居民的生活怎样呢?我们到这些普通  相似文献   

2.
李文勇 《民主》2014,(7):57-58
<正>~~  相似文献   

3.
于青 《党政论坛》2009,(10):52-52
自去年年底开始,一本名为《资本主义为什么自灭?》的经济学书籍在日本持续畅销。这本书还有一个意味深长的副题——《结构改革急先锋的忏悔书》。  相似文献   

4.
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婚姻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上山下乡运动中,知识青年的婚姻是一个涉及面颇广的问题。“文化大革命”的历史背景,以及将城市青年送往农村接受“再教育”的特定形式,使这个问题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婚姻问题,而成为上山下乡运动中纠结着诸多矛盾的一个焦点。剖析这个问题,有助于加深对上山下乡运动性质的理解。本文试从知青婚姻的政策、已婚知青的人数、知青婚姻的类型、已婚知青的难题四个方面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5.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和劳动就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从50年代中期的舆论倡导开始,到60年代初逐步转入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再到70年代末席卷全国的知青返城风潮结束,前后经历了整整25年,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总计达1800万人。这是一个重大而复杂的历史问题,不论世人如何评说,在新中国青年运动史上都有其抹不掉的历史地位。我国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最初提出,是由于初等教育的比例大于高等教育的比例,城市里既不能升学,也不能就业的中小学毕业生逐年增多,成了一个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因此,国家首先是号召家在农村的中小学毕业生要高高兴兴地返回家乡,参加农业建设;紧接着又动员城市的毕业生下乡。因为就全国来说,最能容纳人的地方是农村,容纳人最多的方面是农业。所以,从事农业被认为是安排中小学毕业生的主要方向,也是他们今后就业的主要途径。由此可见,导致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直接原因有二个:一是城镇里不能安排新  相似文献   

6.
2013年6月,《炎黄春秋》杂志刊登了一则特殊的"道歉广告",61岁的退休干部刘伯勤利用广告向"文革"中受到自己批斗、抄家和骚扰的众多师生、邻里道歉.在道歉广告中刘伯勤说:"垂老之年沉痛反思,虽有‘文革’大环境裹挟之因,个人作恶之责,亦不可泯."这则特殊的广告迅速引发了媒体的关注,更促使人们反思个体在集体行动中的责任.  相似文献   

7.
于建嵘 《求知》2010,(7):44-44
于建嵘在《嘹望新闻周刊》撰文指出,从目前情况看,底层知识青年群体主要是一些有一定文化知识和见识,但没有纳入国家体制内,没有稳定工作,生活漂移的年轻人。当前最应当关注的是。底层知识青年的意识形态可能正在形成。也就是所谓的“愤青”意识。与主流价值观不同,这个意识形态反映了底层知识青年共同的社会认知。这种意识形态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  相似文献   

8.
知识青年大返城风潮动因探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象60年代末期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浪潮一样,到了70年代未期,他们大多带着10年风霜、百样磨难,以锐不可挡的气势又返回原籍。知青大返城绝不仅仅是一些偶然的知青突发事件所能铸就的,它掺揉着诸多复杂的政治动因、经济动因和文化动因,加之知青回城呼声日高和决策层知青政策的改变,最后汇成了势不可挡的返城风潮洪流。  相似文献   

9.
本文所说的回乡知识青年包括从学校毕业回乡的大专、中专、高中、初中、职中学生和从部队复退回乡的青年。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回乡知识青年已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骨干力量,他们是农村专业户的主体,是推广和应用农业科学技术的带头人,是乡镇企业的生力军。总之,他们已成为农村新的生产力的代表。如何使他们尽快成才,关系到能否充分发挥他们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生力军作用。从广西的调查看,由于种种原因,影响回乡知识青年成才的消极因素还不少。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教育与农业生产实际脱节一是把中小学教育办成淘汰和升学教育。因而在人们头脑中形成了这样一个观念:“读书是为了考上大学,考不上大学就不必读那么多,认点字就行了”。至于为现实服务,特别  相似文献   

10.
今年的第3期《青年研究》发表了我的《西方学者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研究》一文,在此,我继续谈谈中国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 张化《试论“文化大革命”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一文是国内学者对上山下乡运动进行专题研究的首篇。文章以“文革”爆发划线,将上山下乡运动分为两个不同阶段来考察。  相似文献   

11.
许珍芳  杜雪晖 《学理论》2013,(8):184-185
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旷日持久且影响深远的一件大事。对这场运动的兴起时间,目前学术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应兴起于1950年代,另一种观点认为应兴起于1968年。这场运动应兴起于1964年。  相似文献   

12.
胡庆超 《学理论》2014,(6):113-115,135
延安时期,知识青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接受者和传播者,是大生产运动的生力军,是国民教育的支柱,是共产党的好助手,总之是架起党和人民的一座桥梁。纵然期间走过弯路,甚至犯过错误,但是他们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总结其经验,离不开党的指导,离不开三结合的法宝。当代知识青年同样有朝气、有知识、有理论、有魄力,面对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的机遇和挑战,应当学习先辈们的精神,总结实践经验,誓不做改革的旁观者,在大我中成就小我。  相似文献   

13.
苏国英 《学理论》2009,(21):79-80
改革开放30年,让中国社会发生了全方位的变化。青年知识分子是社会形态当中最有创造力和最富生机的重要群体。他们在社会生活中表现着个人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性,社会参与的主动性,了解这个群体的主要特征,并正确引导他们追求远大理想,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肩负起历史使命,提高自身的全面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民主》2015,(5)
<正>1923年,沈从文挟着铺盖在前门车站下火车的那一瞬间会想些什么?他的心情被公开过,据传说,月台上的沈从文对眼前豁然敞开的这座古老城市表达了铮铮誓言:"我是来征服你的。"半个多世纪以后,这句话依然炙手可热。从此,沈从文这个名字便向湘西风景如画、  相似文献   

15.
行政村异化是指其运行过程发生变异,不仅没有实现整合社会秩序的目标,反而会成为阻碍村民自治的异己力量.这种变异体现为选举异化和自治功能异化,并造成乡村社会分裂的加剧、集体行动的无效和乡村政治冷漠的后果.经过调查发现:行政村区域的不合理划分、村民文化为主的政治文化,以及市场化程度较低的自然经济是造成行政村异化的主要因素.而在目前乡村政治文化难以有效改变与乡村市场体系建设无法一步到位的情况下,自然村行政化则是化解行政村异化问题的一种解决之道.当然,自然村行政化需要一定前提,要考虑宗族文化、人口结构以及经济活动三个因素.此外,也需要考虑自治成本是否增加、社会分裂会否进一步加大,以及对传统资源进行现代化改造.  相似文献   

16.
西方学者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在70年代初,当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正处在方兴未艾之际时,便有不少西方学者,将关注的目光投向这场运动,它们大多是联系“文化大革命”的教育制度、红卫兵运动等相关问题对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展开讨论的。 1966年夏季狂飚突起的红卫兵运动曾使举世震惊。许多西方学者试图寻找这群年轻人如此狂热、过激、放肆的原因。英国学者约翰·加德纳撰有《知识青年与城乡差别(1958—1966)》,从西方观念出发,认为中国青年起而响应毛主席的“造反有理”一定有其社会根源,是在发泄对社会的不平等,主要是城乡之间不平等的迅速扩大,城市的发展和稳定是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等。而对青年来说,不平等主要表现在教育上。他认为“两种教育制度、五种劳动制度”的实行导致了领导人之间和群众之间尖锐  相似文献   

17.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于建嵘近日在中国浦东干部学院讲解社会稳定问题时接受早报记者专访时认为,一个社会有两个基本信心,一个是司法的公平,是保证我们权力受到侵害时有救济。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5,(4)
底层知识青年问题是当前值得我们特别重视的一个问题。他们主要由一些有一定文化知识和见识,但没有被纳入国家体制内,没有稳定工作,生活漂泊的年轻人组成。由于其相对剥夺感较强,近几年一直是我国群体性事件的主要参与者,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巨变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探索多元共治新路径,这为进一步做好底层知识青年工作提供了良好契机和崭新视角,我们借此可以更新观念,创造性地做好青年工作。  相似文献   

19.
李西杰 《学理论》2009,(8):8-10
摩尔元伦理学思想以远离现实、否认伦理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意义而饱受质疑,然而,我们今天回顾其思想并非如我们通常所理解的无任何实际社会意义与学术价值,它恰恰给了我们一个深刻的现实启示,即中国伦理学何以把握现实,伦理学家何以把握理论知识。  相似文献   

20.
前几年,由于指导思想的失误,我国的农业建设受到影响,尤其是粮食生产出现了徘徊局面。中央提出治理整顿的方针之后,全国农业升温,以农业为基础的思想重新得到加强。山东省烟台市在纠正失误、加强农业建设方面,有着深刻的认识和较为成功的经验。我们将记者从烟台农村采写的报道——《一个农业“巨人”的反思》介绍给读者,以期对各地起到参考和借鉴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