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和劳动就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从50年代中期的舆论倡导开始,到60年代初逐步转入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再到70年代末席卷全国的知青返城风潮结束,前后经历了整整25年,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总计达1800万人。这是一个重大而复杂的历史问题,不论世人如何评说,在新中国青年运动史上都有其抹不掉的历史地位。我国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最初提出,是由于初等教育的比例大于高等教育的比例,城市里既不能升学,也不能就业的中小学毕业生逐年增多,成了一个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因此,国家首先是号召家在农村的中小学毕业生要高高兴兴地返回家乡,参加农业建设;紧接着又动员城市的毕业生下乡。因为就全国来说,最能容纳人的地方是农村,容纳人最多的方面是农业。所以,从事农业被认为是安排中小学毕业生的主要方向,也是他们今后就业的主要途径。由此可见,导致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直接原因有二个:一是城镇里不能安排新  相似文献   

2.
许珍芳  杜雪晖 《学理论》2013,(8):184-185
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旷日持久且影响深远的一件大事。对这场运动的兴起时间,目前学术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应兴起于1950年代,另一种观点认为应兴起于1968年。这场运动应兴起于1964年。  相似文献   

3.
今年的第3期《青年研究》发表了我的《西方学者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研究》一文,在此,我继续谈谈中国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 张化《试论“文化大革命”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一文是国内学者对上山下乡运动进行专题研究的首篇。文章以“文革”爆发划线,将上山下乡运动分为两个不同阶段来考察。  相似文献   

4.
在大规模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中,为解决部分知识青年的实际困难,各地知青安置部门曾制定了“病退”和“因退”的政策和标准,并安排一些符合条件的知识青年返回了城市。“病退”是将患有严重疾病或受伤致残不能继续参加生产劳动的知识青年遣返回动员城市。“困退”则是考虑到一些上山下乡父母老人无人照顾等,准许下乡知识青年返回家庭所在城市。本文试图利用一些资料,对“病退”和“困退”的执行情况做一基本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西方学者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在70年代初,当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正处在方兴未艾之际时,便有不少西方学者,将关注的目光投向这场运动,它们大多是联系“文化大革命”的教育制度、红卫兵运动等相关问题对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展开讨论的。 1966年夏季狂飚突起的红卫兵运动曾使举世震惊。许多西方学者试图寻找这群年轻人如此狂热、过激、放肆的原因。英国学者约翰·加德纳撰有《知识青年与城乡差别(1958—1966)》,从西方观念出发,认为中国青年起而响应毛主席的“造反有理”一定有其社会根源,是在发泄对社会的不平等,主要是城乡之间不平等的迅速扩大,城市的发展和稳定是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等。而对青年来说,不平等主要表现在教育上。他认为“两种教育制度、五种劳动制度”的实行导致了领导人之间和群众之间尖锐  相似文献   

6.
笔者最近这次访问莫斯科,曾向一些苏联朋友了解那里的婚姻问题。现在把有关莫斯科人婚姻的一些情况介绍给读者。 社交与恋爱 首先,应该谈谈莫斯科男女青年的社交情况,因为这是他们恋爱结婚的前奏。总的说来,在社会舆论与有关当局的赞同和支持下,莫斯科男女青年的社交活动是很自由、很广泛的,他们有互相认识与交往的  相似文献   

7.
他宽肩阔背,手大脚大,剪一个短得不能再短的小平头。夏天里他赤足穿一双圆口布鞋,更显得象道地的陕北汉子。他已经和黄土高原混为一色。这是十几年山乡生活的塑造。 他,梁和平,现在是陕西省宜川县委副书记。从当年插队到今天,他走过一段艰难的历程。对此,他有许许多多的思考…… 梁和平原是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高中六八届学生,于一九六九年元月上山下乡。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青工人数有了很大发展,据统计已占职工总数的一半以上,尤其是在新建的集体企业中青工已高达百分之九十左右。在全国企业的班组长和劳动模范中,青工的比例也逐渐增加,新的一代青年工人,正在成长为四化建设的生力军。从年龄来看,19——25岁的未婚青年比例很大,他们正处在奋发学习、艰苦创业的黄金时代,也是积极地物色伴侣准备处理终身大事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如何教育和引导广大青年工人提高共产主义道德水准,  相似文献   

9.
于建嵘 《求知》2010,(7):44-44
于建嵘在《嘹望新闻周刊》撰文指出,从目前情况看,底层知识青年群体主要是一些有一定文化知识和见识,但没有纳入国家体制内,没有稳定工作,生活漂移的年轻人。当前最应当关注的是。底层知识青年的意识形态可能正在形成。也就是所谓的“愤青”意识。与主流价值观不同,这个意识形态反映了底层知识青年共同的社会认知。这种意识形态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  相似文献   

10.
20多年前,一场令世人瞩目的“上山下乡”运动在中国兴起,大批的知识青年被组织到各处乡村进行锻炼。谁也没想到,ZO多年后的今天,一些昔日“洗脚上田”的人,竟会用新的眼光重新审视脚下这片生养他们的土地。其中,更有不少人重新“脱鞋下田”,从而形成了90年代新一轮的“上山下乡”热。今日的广东,不论在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地区,还是在偏远的山区都可能看到这批重新“脱鞋下田”人的身影。与昔日不同之处在于,这批人已经历了市场经济、商品经济的洗礼和考验,有文化,有理想,懂科学,他们已经和传统意义上的农民有根本性上的区别,…  相似文献   

11.
知识青年大返城风潮动因探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象60年代末期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浪潮一样,到了70年代未期,他们大多带着10年风霜、百样磨难,以锐不可挡的气势又返回原籍。知青大返城绝不仅仅是一些偶然的知青突发事件所能铸就的,它掺揉着诸多复杂的政治动因、经济动因和文化动因,加之知青回城呼声日高和决策层知青政策的改变,最后汇成了势不可挡的返城风潮洪流。  相似文献   

12.
自去年八月开始,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和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对北京、上海、广州、西安、重庆五个城市大龄青年的婚姻问题进行了内容广泛的社会调查。本文仅就该调查的一部分内容,即大龄未婚问题可能引起的社会后果给予反映与分析。大龄未婚青年的大量存在,是在我国特殊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一个社会问题。自去年春天以来,虽然社会已给予了积极的关注,多方鼎力相助,但是共严重程度并溲有从根本上  相似文献   

13.
我们湖南,原来有一份《湖南农村报》,贴近乡土,亲和农民,受不少“泥腿子”朋友的喜爱。但不知何故,这份报纸变成了《家庭导报》,立足都市求发展去了。当地农民青睐的另一份报纸《湖南科技报》,改版推出的“生活版”,亦掉头瞄准城市读者群。难怪今年报刊征订时,有农民上邮局订报竟无从选择,连声慨叹:咱农民只剩半份报了。 农民这话掺杂些许埋怨情绪,不一定符合客观实际。面向农村的报纸虽不是很多,但肯定不止“半份”,加上一些报刊的涉农报道、涉农栏目、涉农版面,至少,农村算不上被报纸“遗忘的角落”。然而,眼下一些报业…  相似文献   

14.
张鸣 《理论参考》2009,(5):54-54
在2009年3月17《南方日报》撰文指出:所谓工作分享制,欧洲工会组织解释为:"为了提高所有希望工作的人就业机会,根据对目  相似文献   

15.
在2009年3月23日《海南周刊》撰文指出:对大学生就业难局,有人提出,应该再来一次新的上山下乡,号召大学生到农村去,到基层去,到中西部落后地区去。  相似文献   

16.
本文所说的回乡知识青年包括从学校毕业回乡的大专、中专、高中、初中、职中学生和从部队复退回乡的青年。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回乡知识青年已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骨干力量,他们是农村专业户的主体,是推广和应用农业科学技术的带头人,是乡镇企业的生力军。总之,他们已成为农村新的生产力的代表。如何使他们尽快成才,关系到能否充分发挥他们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生力军作用。从广西的调查看,由于种种原因,影响回乡知识青年成才的消极因素还不少。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教育与农业生产实际脱节一是把中小学教育办成淘汰和升学教育。因而在人们头脑中形成了这样一个观念:“读书是为了考上大学,考不上大学就不必读那么多,认点字就行了”。至于为现实服务,特别  相似文献   

17.
恋爱,婚姻道德问题是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过程中必须从理论上和实践中正确解决的迫切问题之一。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对于这一直接关系整个社会成员的重大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现将讨论情况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胡庆超 《学理论》2014,(6):113-115,135
延安时期,知识青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接受者和传播者,是大生产运动的生力军,是国民教育的支柱,是共产党的好助手,总之是架起党和人民的一座桥梁。纵然期间走过弯路,甚至犯过错误,但是他们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总结其经验,离不开党的指导,离不开三结合的法宝。当代知识青年同样有朝气、有知识、有理论、有魄力,面对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的机遇和挑战,应当学习先辈们的精神,总结实践经验,誓不做改革的旁观者,在大我中成就小我。  相似文献   

19.
“文化大革命”期间,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高潮期,近10年中(从1967年底至1976年底)共有1400余万城镇青年走向农村、边疆。这段时间,又是知青工作深受极左路线影响的时期,极左路线对知青人格的摧残,灵魂的蹂躏,在血统论问题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暴露。  相似文献   

20.
注意:假币在“上山下乡”编辑同志:近来,发现一些山区农民在诉苦:买猪的真坑人,把假钱给了我们这些庄稼人。目前,在贫困山区的农村中几乎家家户户都靠养几头猪增加收入,出栏时,不少贩猪的生意人经常在农村吆喝着买猪。这些买猪的利用农民见世面少、识假币能力低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