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总结我们党的历史经验,向全党提出了不断深化对“三个规律”认识的要求。他指出:“只要我们站在时代前列,立足于新的实践,把握住时代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现实中的重大问题,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的认识,不断吸取一切科学的新经验、新思想、新成果,我们就能够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新的贡献。”这一论断对于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就深化对“三个规律”的整体认识及其意义谈些粗浅看法。 “三个规律”是处于不同社会实践层面的规律,其理论内容和运行机理各有其特点。但它们彼此之间并非孤立存在,作为一个有紧密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可称之为“规律体系”。  相似文献   

2.
求真务实既是共产党员的工作作风问题,也是思想方法问题,还是一个工作能力问题。求真务实,要做到以下几点:一、学习做到心"真"意"实"胡锦涛总书记提倡求真务实精神,是针对存在的问题,也是针对群众希望和要求提出的,是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在工作中的具体要求,因此这一理论是彻底的,也是抓住了事物的根本。但是再好的理论要指导我们的实践,首先都要通过学习认识这个环节。一个坚定的实践来源于深刻的认识,认识得越深越透,行动就越自觉,越坚定。所以首先要学习掌  相似文献   

3.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际等的结合上进行思考,从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上来思考,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出发进行思考,得出正确结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这"三个思考"方法,是对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方法论的新认识,是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强大武器。  相似文献   

4.
“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是《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的一个重要科学论断。这一论断的提出,并非是邓小平同志顿生的念头,而是在社会主义实践发展基础上反复认识所形成的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它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光芒。 一、“三个有利于”体现了认识发展的过程性 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则。“三个有利于”标准正是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反复认识而形成的。 从建国初期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我们党对工作重点的认识基本上是模糊的即强  相似文献   

5.
"第三条道路"是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问题的再思考,也是西方对世界发展变化新趋势的反思和调整。它为认识今天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同时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上世纪九十年代在英国兴起的"第三条道路",是西方左翼政党及其领导人为解决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出现的新问题和一系列社会矛盾而提出的一种新的政治理论与社会实践模式.作为一种理论,"第三条道路"具有进步性,但无法摆脱自身的局限性.作为一种发展的实践模式,"第三条道路"对中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并不适合中国的国情.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7.
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乌鲁木齐市在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引领下,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长期建疆的治疆方略,社会大局保持了持续稳定,在经济发展、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围绕乌鲁木齐市构建"三大工作格局"提出过程、重要意义以及思路和举措进行阐述,对于理解和认识乌鲁木齐市抓好反恐维稳、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三件大事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马岩 《发展论坛》2002,(5):19-20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要求全党,要站在时代前列,立足于新的实践,“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的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的认识。”这一重要论述,为新世纪党的理论创新并在新的理论指导下推动党的建设和党所领导的事业提出了具体的更高的要求。一、深化对“三个规律”认识的重大意义首先,这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是对客观世界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总结,而这种总结“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去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才能认识到什么程度。”无论是马克思、恩…  相似文献   

9.
王斌  何坤晖 《世纪桥》2011,(1):68-69
“三下乡”活动是大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服务社会的重要社会实践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式。“三下乡”活动以丰富多彩的内容、喜闻乐见的形式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对于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周凯 《探索》2002,22(2):77-78
一、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以什么标准来检验和判定认识的真理性,是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引人实践概念,科学地解决了真理标准问题。我国”文化大革命“后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重新确立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把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并列,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这是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建设理论认识的一次重大飞跃。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性,对于实践“三个代表”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政治文明的理论内涵政治文明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社会在处理各阶级、阶层、政党、利益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所依据的行为规范的进步水平与发展成果的总和。它是由政治制度文明、政治意识文明和政…  相似文献   

12.
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明确把“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写入了宪法,表明推动“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奋斗目标和我们国家的重要任务,这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党的十六大提出“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的思想,反映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既是对社会主义文明内涵的极大丰富,又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的重大发展。这次修改宪法,明确把“三个文明…  相似文献   

13.
“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与其说是严肃的理论问题,不如说更是个实实在在的实践问题。准确全面地理解“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可以增强实践中具体把握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提出与形成,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学习这一重要观点,需要深入了解邓小平同志谈话背景和人们的思想、工作实际,才能在认识上融会贯通,工作中增强自觉性。回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提出:要“站在时代前列,立足于新的实践,把握时代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现实中的重大问题,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的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的认识,不断吸取一切科学的新经验、新思想、新成果”,从而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新的贡献”的任务。这是时代对中国共产党人的呼唤和要求。“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就是对“三个规律”的本质认识的升华。  相似文献   

15.
“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人们已作了不少阐述和讨论。然而,需要进一步注意的是:目前人们对“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的理解并不一致,出现了一些新的误解,从而影响这一标准在实践中的有效贯彻。“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提出的背景及实质提出“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有其历史背景,“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的实质就蕴含在这一历史背景之中。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过程中,邓小平率先提出了并进一步概括和强调了“生产力标准”。旨在解决经济建设实践领域中的认识问题,是在思想认识上引导人们从扭曲的社会主义观念(只从生产关系上考虑社会主…  相似文献   

16.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提出了当代共产党人活动的价值标准,这就是:“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如何评价和确立这一标准的理论地位和实践意义,理论界众说不一。笔者认为,“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当代共产党人改变世界的价值标准。  相似文献   

17.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理论结晶,既反映了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这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又揭示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以下简称“三个文明”)共同进步这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是指引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目标和宏伟蓝图而奋斗的根本指针。 一、“三个文明”协调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于人类文明进步规律而提出的根本要求 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十六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提出的"两个飞跃"思想,是站在时代高度,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而得出的科学结论,是对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近百年认识及实践连接过程的总结和概括,是邓小平关于农业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构想。对于我国促进社会和谐以及实现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及其客观依据已经逐步被人们所认识。本文拟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哲学基础、成才依据、历史考察和现实需要几个方面提出一些思考意见。  相似文献   

20.
焦国林 《理论学刊》2007,4(6):65-67
一、人的存在与社会和谐的内在统一和谐从本质上说是在社会关系中来把握的。从一定意义上说,我们所说的和谐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和谐。社会关系,按照马克思的理解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1](P532)。这就是说,对人的社会关系和谐的理解应该建立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马克思正是从这一认识出发,强调了实践在社会发展中的本源性意义。在实践中,不仅建立起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人的自然关系,而且也确立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形成了在人类实践基础上社会各要素之间的动态、有序、协调的发展状态。实践不仅对社会和谐的实现具有基础性的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