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刑法及司法解释规定了自首的成立条件,明确了自动投案和如实供述的认定标准,但是司法实践中,对自动投案的认定仍然存对如实供述的认定条件如何把握也存在一定差异,理清自首的成立条件中部分规在争议,如对口头传唤、电话通知等形式到案的犯罪嫌疑人,是否认定自动投案等,定的内涵和外延,进而准确适用自首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2.
坦白原本是酌定量刑情节,由于它体现出的人性化价值契合罪刑相适应原则和刑法经济的客观要求,《刑法修正案(八)》将其提升为法定量刑情节,关于坦白从宽处理的幅度与刑法中自首的设置存在一定的交叉和重合,使得二者之间的评价尺度趋于混同。以交通肇事罪为例,其最的坦白和自首之间存在价值位阶,不可混淆。  相似文献   

3.
交通肇事罪在我国刑事案件中较为多见,构成此罪的基础条件之一是造成人员的重大伤亡,其中交通肇事者为躲避需要承担的刑事及民事责任可能会逃逸继而使受害者因得不到及时的救治而死亡,行为人逃逸后极有可能涉嫌刑事犯罪。不同地区的法院在对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案件的定性和判决存在很大差别,出现较多争议。因此对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理论和法律规定进行解释说明。  相似文献   

4.
《法制博览》2017,(35):73-74
交通肇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经常出现的,而且肇事之后不顾被撞者死活,离开现场的肇事者也非常多,针对逃逸导致别人死亡的举动,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1)交通肇事举动本身可以被评价为交通肇事罪;(2)逃逸举动与别人死亡具有直接的因果联系;(3)以举动人放任别人死亡为原则,否认别人死亡结果为例外。  相似文献   

5.
刑法第264条规定,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刑法规定多次盗窃,主要原因在于多次盗窃体现出行为人具有盗窃习性,主观恶性较深,人身危险性大,虽然每次盗窃金额和多次盗窃金额均没有达到数额较大的标准,但其多次实施盗窃行为也造成较大的社会危害性,把其作为犯罪处理,扩大处罚范围,具有打击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6.
1999年陈某驾车交通肇事致程某重伤,在保护了现场,并将程某送往医院救治无效死亡后逃逸;2001年陈某自动投案并取保候审,此后,未经批准又擅自长期外出未归,直至2012年在通缉后被抓获归案。对此案有两种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陈某的行为不属于交通肇事后逃逸。另一种观点认为:陈某的行为构成交通肇事后逃逸。这直接影响到对陈某的定罪量刑。对此,笔者认为,陈某的行为已构成交通肇事后逃逸。  相似文献   

7.
交通肇事案件是刑事案件中较为常见的一类,但作为过失犯罪,肇事后逃逸对于该类案件的定性和量刑都有着较大影响。因此,在办案过程中要准确掌握行为人的行为是否属于肇事后逃逸,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8.
交通肇事逃逸的认定一向存有争议。本文参照刑法中关于犯罪构成的理论,来分析逃逸认定的现行标准和注意点,并试图预期应然标准。  相似文献   

9.
单位犯罪的自首制度相对自然人犯罪的自首制度而言,还需要深入探讨和完善,但是,无论法律规定还是学界论述来看,很少学者在该领域内进行研究分析。实践中对于单位犯罪问题却又是亟待解决的。本文从单位犯罪的特征、自首认定的条件以及单位犯罪进行研究分析,旨在切实有效的提升学者对单位犯罪自首行为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张学丽 《法制博览》2013,(11):158-159
近年来,伴随经济的发展,汽车渐渐的成为了人们主要的代步工具,据统计截止2012年底,我国汽车保有量已达1.25亿辆。但是随之而来的是交通事故的频频发生。仅2012年上半年,我国共发生交通事故190270起,造成41933人死亡,221838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7.1亿元。事故发生后,为了逃避法律责任,肇事者逃逸的现象时有发生,有时还因肇事者的逃逸使被害人因得不到及时救助而死亡,这使得因交通事故受到财产、人身以致生命损害的被害人及其近亲属难以得到救济。我国刑法将其作为法定加重情节予以严惩。但是在司法实践中对交通肇事逃逸以及因逃逸致人死亡的相关问题,有些分歧的意见,为了正确的适用法律此种犯罪行为,维护正常的交通秩序,笔者根据我国刑法理论和现实情况,对交通肇事逃逸以及因逃逸致人死亡的相关问题阐释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