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发展群众文化促进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冉江平 《新重庆》2006,(7):11-1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全面推进的综合工程。群众文化作为我国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群众进行文化消费和接收文化最直接、最富有成效的载体之一。发展群众文化事业,不仅是检验一个地方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更是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动力。没有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缺乏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因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必须大力发展群众文化。一、以宣传教育为先导,提高群众思想文化素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素质提…  相似文献   

2.
郑新立  张晓山  吕政 《小康》2006,(1):54-55
嘉宾: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张晓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吕政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是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应该落实在哪些方面?吕政:我国的实际情况是工业等非农产业的产出大于农业的产出。为了使农民也能分享经济增长的利益,实现社会产品分配的公平,我们必须选择以工补农的政策,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郑新立:实现全面小康的难点在农村,农村小康的难点又在于农民收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上。基础设施落后是制约农村小康的一个突出问题,具体来说主要是…  相似文献   

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从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大计出发,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客观要求,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张泽洲 《新重庆》2007,(6):25-27
秀山县位于武陵山腹地.历史上素有“武陵明珠”和“小成都”之称.幅员面积2462平方公里.农业人口54万人.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近年来.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方针,全力做好“促进农民增收”、“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会和谐”、“工作机制建设”四篇文章,在切实促进秀山县的新农村建设中.取得了显著成效。[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农业部门必须全面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自觉遵循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统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广西各级农业部门要突出抓好培植新优势、培养新农民、培育新组织、形成新机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植新兴优势产业,强化新农村建设产业支撑  相似文献   

6.
建立农村低保制度促进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国安 《中国民政》2006,(10):25-26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甘肃省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快提高,正在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迈进。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由于多种原因,甘肃省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依然突出,目前仍有一部分  相似文献   

7.
庞清涛 《人大建设》2007,(12):49-4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之一。人大代表作为权力机关的主体和人民群众的代言人,理应在新农村建设中积极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对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充分体现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已经成为新时期全党全社会的重大战略课题。要完成这一重大历史任务,关键是要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最近,胡锦涛总书记在上海考察  相似文献   

9.
宣传思想工作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责任重大,必须努力提高工作水平,服务新农村建设。 一、加强理论研究,努力加大宣传工作力度 一是要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加强研究和宣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化农业的重要保障,是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的根本途径,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要把这些重大意义讲清楚,吸引农民群众更多地参与。  相似文献   

10.
皖政[2006]121号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现将《安徽省农村扶贫开发"十一五"规划纲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三农”问题与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是一个地道的农民大国,13亿人口中有8亿居住在农村。制约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最终实现现代化目标的最大障碍,不在城市,而在农村。只有解决好“三农”问题,中国才会有一个稳定和繁荣的未来。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历史任务。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提出了今后五年的八项工作任务,其中第一项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如何建设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描述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不仅是党委、政府工作需要谋划的,也是人大工作需要深入思考的。人大工作作为党的工作的重要方面,在新形势下必须围绕党的工作重点,忠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以卓有成效的工作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加强工作监督,为建设社会主…  相似文献   

13.
《今日中国论坛》2007,(9):97-98
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扶贫开发的战略任务及目标。红十字会作为政府在人道主义救助领域的助手,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支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作为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上栗县人大常委会立足上栗实际,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高度,明确自身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职责和任务,积极发挥作用,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5.
《新重庆》2006,(5):31-33
重庆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农业和农村发展建设相对滞后。要按照经济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首先打牢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2004年底,荣昌县以村委会和村党支部换届选举为契机,在全县20个乡镇的机关干部中,按照“自愿报名、竞争演讲、双向选择”的原则,采取“身份性质、职级职称、工作待遇不变,提拔使用、奖金福利、评优评先优先”的措施,选派乡镇机关优秀干部到村(居)任职,从而达到了“减少”机关干部、减少村(居)干部,节约财政支出、实现乡镇干部“无阵痛分流”、转变乡…  相似文献   

16.
平君 《新东方》2006,(4):4-6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发展观的新境界,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在新历史时期,我们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个重大战略决策,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于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的实际,立足于我国农业还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的现状,立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最长期的任务在农村的现实,总揽全局,高瞻远瞩。这是顺应潮流、深得民心的历史选择,是符合国情、利国强农的重要部署,是加强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  相似文献   

17.
宋彬 《公民导刊》2008,(10):47-4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重大的历史任务,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各级地方政府也相继将其纳入了重点规划。在这一新的伟大工程中,作为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应该如何作为?近年来。重庆市大足县人大常委会结合实际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8.
孙续功 《前进》2006,(3):23-25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把“三农”问题放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来综合研究,统筹解决,跳出农业促农业,超越农村抓农村,对全面建设  相似文献   

19.
边积步 《前进》2006,(3):35-37
春回大地,万象更新。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公开发表。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件大事。《意见》全面分析了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形势,深刻阐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明确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和重大方针政策,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党加强“三农”工作、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为了帮助广大干部群众更好地学习把握和贯彻落实《意见》,本刊编辑部就近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部分观点作一粗略梳理,…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考虑做出的重大的战略决策,是新时期我国在科学发展观引领下,构建和谐社会新的社会经济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时期我们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刚刚跨过人均GDP1000美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