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仁宇先生在《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一书中反复申明:历史上,统治者若干次地面临“技术问题”,即如何通过“制度创新”给国家注入新的活力。可惜,面对内忧外患,统治者缺乏足够的智慧。他们解决不了“技术问题”,就揪住道德做文章,企图实施道德教化来转移社会矛盾。这种掩耳盗铃的做法当然是要失败的。  相似文献   

2.
“表面的安宁永远是虚幻的。”能说出这种话的人,不简单。黄仁宇就属于这种不简单的人,他是《万历十五年》一书的作者。他站得高,所以看得清楚。  相似文献   

3.
世间已无张居正马恢“世间已无张居正”是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之一篇。姑以此为题,作此书的读后记。张居正是明朝万历时的一位首辅,他以一身而成万历之初政,为明朝政坛之怪杰。然而天不假其年,初政10载,即以57岁谢世,辛苦功劳亦付诸东流。黄仁宇先生于此...  相似文献   

4.
郑建邦 《黄埔》2012,(3):31-33
美国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以其大历史观审视数千年中华历史而著称于世,他的《万历十五年》等著作曾令国际史坛为之瞩目。然而,这位治学严谨、著述等身的著名学者,早年却有过一段不平凡的戎马生涯。1943年初,毕业于黄埔军校十六期的黄仁宇,从国内其他部队奉调到印缅战场,担任我的祖父郑洞国将军的随从参谋,参加了抗日战争中艰苦卓绝的缅北反攻战役。  相似文献   

5.
中国历史典籍对台湾名称的记载十分久远。《尚书·禹贡》称台湾为“岛夷”;《史记》称为“瀛洲”;《后汉书》称为“东醍”;《三国志》谓之“夷洲”;唐、宋、元诸代一般称其为“流求”或“琉球”。直至明朝后期才出现“台湾”这一称谓。关于“台湾”名称的由来,说法不一。有的认为“台湾”名称起源于荷兰人1624年占领台湾之后,修筑楼台于海水入湾处。有的认为“台湾”之称是由“大湾”一名转来的。大湾,指今台南西安平镇的大海湾。明代有陈第所写《东番记》将“大湾”称为“大员”,清康熙时周婴的《远游篇编》将台湾写成“台员”,史家考…  相似文献   

6.
黄仁宇在其众多著述的一些篇目中对中国长期革命进行了阐述,他所倡言的中国长期革命是指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社会变革和改造。长期革命的发生具有必然性,它的过程复杂曲折。在20世纪长期革命实现突破性的发展,这表现为国民党重建了高层机构,共产党改造了低层组织,邓小平及其后继承者重订上下层之间的联系。在“大历史”观的指引下,黄仁宇以长期革命论对中国近现代史中的重大历史事件、人物做了重新审视,颇有新见,长期革命论的形成与他的经历有着密切关联。从学术研究的视角来看,长期革命论也有相当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第一次知道张居正这个名字,不是在学校历史课本里,而是在黄仁宇先生的著作《万历十五年》中。其中一章以“世间已无张居正”这样的标题,抽丝剥茧地描述了张居正其人其事对当时代及明帝国的影响。该书自80年代初在内地出版以来,一版再版,好评如潮。尤其是,书中张居正富有传奇的功勋人生与悲剧结局,引人入胜,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8.
正黄仁宇是黄埔同学中的一个传奇。黄埔毕业生中在军政界赫赫有名者不胜枚举,然而成为世界级史学大咖的,却似乎惟黄先生一人。他的求学、抗战和史学界经历,比他书中的历史故事,还要曲折、精彩……南开or从军:这是个问题莎士比亚经典之作《哈姆雷特》中有句名言:"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1937年,  相似文献   

9.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人为浩劫。今年是二战结束60周年,在世界各国人们以不同方式追忆反思历史祈求世界和平的时刻,日本作为发动这场人类历史上空前战争灾难的主要责任国之一,其国内政界和学界却逆时代大潮而动:某些政府官员一再发表否认侵略历史、为战犯“翻案”的言论;右翼组织编撰的歪曲历史的新《历史教科书》也被“审定合格”。日本右翼《历史教科书》以狭隘民族史观挑战历史定论2005年4月,日本文部科学省审定通过了8本《历史教科书》,其中包括由右翼组织编撰、扶桑社出版的《历史教科书》。该教科书以狭隘民族史观为出发…  相似文献   

10.
马洁 《理论月刊》2007,(4):139-141
《周易》是中华文化的元典,是古代文论的文化根基。从文论的角度来看,《观卦》中“观我生”讲求的修美己德与文论中关于创作主体道德修养息息相关;仰观俯察的观物方式又需要创作主体有广博的识见;“观民设教”的教化思想直接启发了汉代风化说;观物取象又是古代文论关于“心物”关系的最早展现。《周易》之“观”的观者、观物方式对于古代文论创作主体论的诸多方面有着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1.
黄仁宇先生在《万历十五年》一书中说:“张居正本身是一个令人感情激动的题目。”令人感情激动的事有两件:一是张居正生前做了一番轰轰烈烈的改革事业,解除了明帝国的政治和经济危机,史称万历中兴;二是他死后被抄家问罪。原因是他生前干了一番改革事业,反贪和取消赋税特权的改革冲击了皇权,得罪了官僚特权阶层,得罪了阻碍他改革的官场势力。  相似文献   

12.
对“传统社会主义观”批评的批评黄建权邢贲思同志在《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突破》一文中(《哲学研究》1994年第1期,以下简称邢文),对传统社会主义观进行了批评,其论点主要有三;一是说传统社会主义观“十分强调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二是说传统社会主义观“...  相似文献   

13.
沈德理 《新东方》2014,(4):69-72
<正>一、新颖的研究视角和方法记得多年以前有老师谈到历史研究的时候,曾经提到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创新可以使研究发生别开生面的作用,如从历史编年法到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的重要年份人物活动叙事法,再到孙飞力的《叫魂》的典型故事叙事法,先后成为研究方法的重大创新。前者陈述历史事件,历史发展的格局,后者深入到历史发展背后的细节,将活鲜鲜的社会史、人的活动史显影出来,丰富了历史动因资料,开拓了新的学术视野。可见,新颖的研究视角和方法对于有关研  相似文献   

14.
《春秋》1996,(3)
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是共和国历史上第一次掀起的对文化作品的大批判。我因编导《武训传》,为此也“臭”名远扬。时过境迁,几十年过去了,今将我当年编导此剧的经过作一回忆。  相似文献   

15.
◎“大投资观”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先◎“大投资观”要给人才提供可靠的政策保证◎“大投资观”立足于对人才的教育与培训◎“大投资观”要规避人才投资的风险 我国是一个人力资源大国,但不是人才资源大国。据《中国工商报》载,我国人才资源存在两个5%现象:一是人才资源占人力资源总量的5.7%左右;二是高层次人才占人才资源总量的5.5%左右,而高级人才中的国际化人才更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要把人才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把我国由人口大国转…  相似文献   

16.
新书推荐     
《浙江人大》2011,(7):67
《现代中国的历程》黄仁宇著中华书局2011年4月版黄仁宇先生的文字一如既往地保持了纵横捭阖、从容讲解的风格,以全球史眼光看中国现代化之路,贯穿中外,畅谈古今。如他自己所  相似文献   

17.
降蕴彰 《小康》2023,(19):20-23
<正>在大力提倡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大生态观的生态文明建设的今天,对于如何结合生态建设、荒漠化防治、退耕还林和现代化农业发展,大力推动发展现代草业,任继周的思考仍在深化。“我们正在迈入生态文明时代。生态危机就是人类文明危机。这是更为根本的危机。”2023年1月1日,99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任继周在他的微信公众号发表了《祁连山生态安全的相关建议》,表示“祁连山保育了河西走廊的多种生态系统”,但“祁连山的乳汁不够它所养育的生态系统”,“处于生态危机状态”,建议相关方面高度重视祁连山的生态保护。  相似文献   

18.
《三国演义》与三国历史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在公元1492年,蒋大器就对《三国志通俗演义》(以下简称《演义》)作出了“事纪其实,亦庶几乎史”的评论。此后近五个世纪以来,持同样观点者大有人在。例如张尚德说《演义》“羽翼信史而不违”;金圣叹说它“据实指陈,非属臆造,堪与经史相表里”;毛宗岗说它“实叙帝王之事,真而可考”;胡适则称之为“通俗历史讲义”。直到最近,仍有不少同志认为,“《三国》是一部帮助人们了解三国历史,起着传播历史知  相似文献   

19.
宋铁春 《小康》2005,(7):69-71
稍了解中国冶金工业历史的人,都会明白宋必达三个字的分量。我的父亲宋必达首倡“两参一改三结合”,创立举世闻名的《鞍钢宪法》,参加我国酒钢,包钢等特大企业的筹建,解决南京江桥裂纹,马钢轮箍白点等课题,是冶金工业著名专家。当代的青年关于《鞍钢宪法》的了解大都来自网上崔之元先生那篇《鞍钢宪法与后福特主义》和高华先生《鞍钢宪法的历史真实与“政治正确性”》的文章,而我清楚地记得幼年时父亲工厂大墙上写有“《鞍钢宪法》万岁”,“两参一改三结合”标语的字迹。那么,这究竟是怎样一段历史呢?生于穷苦我的父亲宋必达生于1925年1月25…  相似文献   

20.
对和谐社会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潘岳 《今日浙江》2006,(16):26-28
和谐社会作为人类永恒的思想主题和价值追求,是一种信仰,是一种理论,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实践。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明,不同的历史阶段,对和谐社会有着不同的诠释。中国传统的和谐社会观“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根本精神。从《尚书》、《周礼》到《说文解字》,“和谐”两字都是指音乐的合拍与禾苗的成长,“和”即是“谐”,“谐”即是“和”,引申表示为各种事物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和相互协调,即《中庸》里说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和《周礼》中说的“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与自然和谐。钱穆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