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中国志愿服务的发展繁荣,志愿服务理论研究也逐渐兴起、不断兴旺.从哲学、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以及其他学科视野研究志愿服务的成果不断涌现.同时,志愿服务研究呈现代际的差异和传承.第一代是为志愿服务鼓与呼.第二代是为志愿服务打基础.第三代是为志愿服务立梁柱.第四代是为志愿服务闯天下.第五代是为志愿服务开新路.第六代是为志愿服务散枝叶.未来要注重提升研究境界、拓展研究领域、丰富研究方法、构建研究纽带.让新时代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理论更有生机活力,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2.
Y县外来人口人数日益增多,该群体在为当地经济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带来了众多的社会问题。特别是近几年外来人口二代违法犯罪呈明显上升趋势,其违法犯罪从主体特征、犯罪手段、犯罪形式及犯罪动机等特征来看与外来人口一代有明显不同。外来人口二代犯罪的成因是缘于城市边缘人的困惑、自控能力的缺失和心理失衡的加大,应当从体制重构和管理预防两方面对外来人口二代犯罪问题加以有效解决。  相似文献   

3.
随着Y县经济的发展,外来人口日益增多,该群体在为当地经济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的社会问题。特别是近几年外来人口二代违法犯罪呈明显上升趋势,而且犯罪的严重性也日益凸现。这不仅影响城市的和谐与发展,甚至有可能引起社会的不稳定。本文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基于代际差异的视角,从犯罪主体、犯罪手段、犯罪形式以及犯罪动机等方面对外来人口二代与外来人口第一代进行比较,得出外来人口二代犯罪的成因是缘于城市边缘人的困惑、自控能力的缺失和心理失衡的加大等,并由此提出治理外来人口二代犯罪问题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4.
家族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家族企业发展过程中,最具有决定性的问题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即家族企业权利的传承问题。因此,理性分析出我国家族企业选择代际传承的主要原因,对于企业的良性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6.
针对当前农民工的代际差异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采取多种有效措施,破解代际差异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为我国新农村建设和社会和谐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对于新生代浙商来说,社会经济的转型带给他们的是结茧而化蝶一般的嬗变,体现了传承的精华与超越的多彩。新生代浙商在代际传承的同时,也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反哺能力。“反哺嬗变”正作为一只“看不见的手”发挥着某种潜在作用。在多元激变的社会大背景下,伴随着深层意识中对传统价值的宽容和依恋,伴随着传统行为定势的影响和延续,新生代浙商经历着从传统没有选择余地的单一价值观向自我多元价值观的转变,显现出特殊的反哺嬗变现象,反哺嬗变犹如潜流隐而不现,清而不浊。  相似文献   

8.
代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必然生存方式,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文化属性。笔者聚焦于改革开放以来具有“中国特色”的青年亚文化,从代际理论的视角出发,指出青年亚文化产生的必然性和存在的合理性,以期形成一种代际思维,维持文化生态平衡,促进青年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2000-2015年我国旅游高等教育者的样本数据,从区域时空演变的视角出发,探讨并分析了不同代际旅游高等教育者的时空演变及其原因.研究发现:(1)我国旅游高等教育者的代际更迭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不同代际的更迭速度逐渐加快.两性旅游高等教育者间的差异随着代际的更迭逐渐区域平衡;(2)我国旅游高等教育者的区域失衡问题明显.男性旅游高等教育者的代际区域演变经历了均衡-集聚-均衡的动态变化,女性旅游高等教育者的代际区域演变则经历了区域均衡-区域集聚的空间格局演变.据此,展开相关讨论.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的深度发展赋予世代关系新的内涵。青年凭借数字土著的优势,全方位地参与到代际学习之中。这一过程中生成的“去权威化”效应,展示了不同代际文化传播的主导权从亲代转移到子代手中的全过程。本文在老龄化和数字化浪潮交织袭来的社会背景下,重点分析青年运用互联网在代际学习中发挥的作用和扮演的角色。研究发现:老龄化和数字化浪潮交织袭来的社会背景下,青年在个体层面、社会层面和学术层面对于社会均有着推动作用,同时在代际学习中扮演技术指导榜样人、长辈观念反哺人、媒介文化弄潮儿的角色促进世代之间的融合共生。基于此,本文认为从打造温情数字包容圈、助推科技向善、强化共情传播三个方面以助力父辈融入,携手老一辈搭建更具包容性的数字大舞台。  相似文献   

11.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家庭结构和家庭关系发生了许多变化,由此产生的家庭代际问题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认真分析目前中国普遍存在的家庭代际差异与冲突,找出产生差异与冲突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加强当代青年家庭伦理观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至今,中国青年研究走过了近百年的历史,经历过三次代际转换,暗合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并由此而铸就其独特的思想风貌、理论特征和学术品格。其中既隐约可见青年研究发展变化清晰的代际链条,也凸显出其由于政治、文化和社会以至研究者及青年自身等原因而导致的断裂、跳跃和迷蒙。百年三代,迄今为止,中国青年研究可认为是有探索、有尝试、有进步,但基本上是无权威、无经典、无传承,而且由于缺乏内部的异见、冲突和论争而缺乏理论的内在张力和创新范式,需要一个新的开端,既是一个新世代的开始,又是一个新世代的诞生。  相似文献   

13.
城市低收入群体处于社会分层结构的下层地位并且阶层地位代际传承的程度较高,城市低收入群体阶层代际传承主要受社会和个人两方面因素的影响。解决城市低收入群体阶层地位代际传承问题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增强城市低收入群体的社会流动能力、促进城市低收入群体的就业、健全城市低收入群体的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4.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处于转型的农村社区越来越具有开放性。农村青年对新媒体的使用日益呈现出后喻文化特征明显、与虚拟空间的交往多于家庭内的交往、单向交往多于双向交往等特征。农村青年的代际交往出现了文化反哺、核心家庭下的代际交往质量受到影响、农村青年的家庭责任意识日益弱化等现象。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转变观念,互相学习;注重伦理关怀,以理解为导向,注重沟通的方式方法;加强学校媒介素养教育。  相似文献   

15.
收入代际关联是对于社会中经济机会配置公平度的一种测量,在国外的研究中已经有了大量文献积累。本文首先利用调查数据估计了城镇代际收入弹性,发现中国城市中代际收入弹性处于中等水平,但是曲率大于其它国家,高收入者的代际继承性更强。结合中国的制度变迁背景,文章认为影响收入代际关联的最重要两个因素是:贫困家庭中人力资本投资不充分和在劳动力市场上受到阻碍。如果要增强经济机会的开放度和流动性,那么公共开支就应当加大对贫困家庭的人力资本投资力度,破除劳动力市场中的种种阻碍。  相似文献   

16.
2016年我国迈入全面两孩时代.基于2016年中国家庭幸福感热点问题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子女处于婴幼儿阶段的青年幸福感最高,与父母或配偶父母同住的青年幸福感高于青年夫妻单独居住的情况,与父母同住显著提升了青年幸福感.在子女处于婴幼儿期和幼儿期,与父母或配偶父母同住的青年获得了更多的育儿帮助和生活支持,生养子女与工作就业的矛盾与压力得到缓解,幸福感得以提升.建议国家加快完善家庭建设支持政策体系、加大家庭建设支持力度,从而有效促进青年幸福感提升.  相似文献   

17.
民营企业家代际传承问题是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必须处理好的迫切问题。调研发现,第一代民营企业家大多面临接班人问题,其中其子女的接班意愿、经营理念等主观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他们迫切期望党委、政府提供帮助。第一代民营企业家多理性务实,更倾向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重视传承企业文化和价值观,普遍看重实践锻炼这一接班人培养方式,并重视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结合。第一代民营企业家对我国的教育水平、市场活力、发展空间等较有信心,多认为子女应该在国内接受系统的基础教育后,再去国外求学、考察和培训,同时他们也充分尊重子女的求学意愿。解决民营企业家代际传承的突出问题,推动实现民营经济“两个健康”发展,党委政府要做好教育引导,推动民营企业家职业化发展;统战部门要各负其责、主动作为;民营企业家要树立现代企业管理意识,提前做好规划,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培养企业“接班人”。  相似文献   

18.
代际传递是社会分层及社会流动的重要研究领域,由于社会资本具有着可获利性的特征,因此在理论上来说具备着代际传递的可能性,但究竟在新的社会阶层中高收入群体的个体社会资本是如何实现代际间的传递,为何新的社会阶层中高收入群体的个体社会资本代际传递在当今社会受到愈来愈广泛的关注,代际传递的有效性如何,又带来哪些社会影响,这既关乎到社会资本与社会分层、社会流动的研究的融汇,也关照到当前“子凭父贵”社会观念的日益严重导致社会不稳定的风险现实。  相似文献   

19.
贫困是困扰社会进步的重要问题。在农村扶贫工作取得重大进展的同时,城市贫困问题凸显,并呈现出代际传递的特征,最终加剧社会结构固化的趋势。根据社会流动理论,贫困代际传递的原因包括先赋性因素、自致性因素与社会条件。割裂贫困代际传递链条则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社会力量发挥辅助作用、贫困人群自身发挥主动性。  相似文献   

20.
<正>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北京青少年研究所于2011年5月6-8日在北京市蟹岛度假村举办了青少年研究队伍的代际更替与青少年研究的发展暨全国各省市青少年研究所所长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青少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