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农村灾害救助制度发展与完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频发,农村往往是遭受自然灾害的主要区域,农村居民成为受灾主体。而农村灾害救助制度的发展严重滞后,灾害救助理论研究也落后于实践。本文从简要介绍我国自然灾害的严重性出发,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上对我国农村灾害救助制度的现状进行剖析,从理念、立法、资金、管理等方面分析当前制度存在的突出问题,在此基础上对如何进一步建立健全我国农村灾害救助制度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以期对制度的发展提供建设动因和对策支持。  相似文献   

2.
道路结冰,电线覆冰,供应短缺——2008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记忆还未模糊;2011年元旦刚过,我国南方多个省份就遭遇了雨雪冰冻灾害。根据最新天气预报,灾害卷土重来,曾在三年前罕见雨雪冰冻灾害中遭受重创的贵州、湖南、广西等南方部分地区,交通、供电、通信、市场供应等再次受到考验。  相似文献   

3.
我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有70%以上的城市和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气象、地震、地质和海洋灾害多发、易发地区。但是有调查显示,我国家庭灾害应急包的拥有率仅为9%,28%的人对防灾减灾知识略知一二,仅10%的人表示了解防灾减灾基本常识。我国公民防灾减灾意识仍比较薄弱,与我国灾害频发易发的国情和严峻的防...  相似文献   

4.
洪水灾害是全人类共同的敌人,防范和应对洪水灾害是人类社会所面临的永恒挑战。我国地域广袤、水系复杂、流域广阔,洪水灾害是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1998年的特大洪灾所造成的损失十分惊人;2010年的洪灾又是损失巨大,影响严重。根据国家防总的统计,2010年1~7月底全国共有28个省份遭受洪涝灾害,受灾人口已超过1.2亿人,...  相似文献   

5.
灾害旅游在我国是一种全新的概念,是一种新的旅游类型。我国有许多可开发的灾害旅游资源,同时我国也有许多地区瞄准灾害旅游产品进行资源整合和开发。本文分析了我国灾害旅游开发的可行性,并对当前灾害旅游的开发提出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6.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最频繁的国家之一。当前自然灾害治理过程中缺乏有效协同,部门之间各自为政,致使我国灾害治理成本较高且效率低下。为此,结合我国灾害治理需求,引入协同政府理论,以岷县5·10雹洪灾害为例,具体阐述灾害治理过程中多部门协作机制缺失现象,提出构建多部门协作的治理框架,以期实现灾害管理体系的优化。  相似文献   

7.
《中国应急管理》2014,(1):37-40
安徽省地跨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水系,位于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淮河以北为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淮河以南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由于特定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气候条件,安徽南北气候差异较大,经常发生洪涝和干旱灾害,局部性、区域性的干旱灾害几乎年年发生。2013年7月上旬至8月中旬,由于持续晴热高温少雨,安徽省大部分地区发生了严...  相似文献   

8.
抗震设防:我们的建筑物有备无患吗?杨朝岭目前,我国正处在本世纪的第五个地震活跃期。大地震给人们带来的灾害,首先就是房倒屋塌,造成人员伤亡和社会经济财富的巨大损失。人们还记忆犹新的是,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倾刻间(几十秒内)一座上百万人口的城市就变成...  相似文献   

9.
金磊 《瞭望》2000,(23)
在西部大开发“热”中,从减灾 科技工作角度,应正视西部 生态环境恶劣的程度,冷静地就西部建设的防灾减灾作战略性思考,否则,西部开发建设将造成一些不可逆转的后果。西部生态环境极易致灾 总体看,西部十省区处于大陆西北灾害带及青藏高原灾害带中。在整个二十世纪,自然环境复杂多样,高寒区与干旱区相依并存,生态敏感性与环境脆弱性的矛盾突出,加上灾害频发,共同制约着西部的发展。 西部的气象灾害主要有洪灾和旱灾。 11 17年黄河决口淹死上百万人,1928年陕西大旱饿死250万人。在水利部统计的缺水城市中,西部的乌鲁…  相似文献   

10.
灾害的发生常常给经济社会带来沉重的打击。据有关调查,近30年来,灾害发生的频率、受灾人数和灾害的直接经济损失都在迅速增长。在我国,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每年高达财政收入的1/6至1/4,严重地阻碍和制约了国家的经济发展。因此,从经济角度研究灾害发生和对经济的影响规律、抵御灾害风险和降低灾害损失的经济措施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詹玉璞 《民主》2008,(2):24-26
2008年1月10日以来。我国自青藏高原以东、华北以南地区出现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极端天气过程。其中,湖北、湖南、贵州等地部分地区先后出现了持续性低温雨雪天气,并遭受了较为严重的大范围冰冻灾害。严重的雨雪冰冻灾害,加剧了煤电油运紧张状况。据统计。全国共有17个省(区、市)出现了拉闸限电,特别是贵州、湖南、湖北、广东等地区电网遭到严重毁坏,事故频发,造成大面积停电。而且.受雨雪天气影响,湖北、湖南、贵州等地交通运输严重受阻,机场无法正常起降航班、高速公路封闭.导致大批车辆旅客滞留。这场灾害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大,给受灾地区群众生产生活,特别是交通运输、能源供应等带来了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12.
当今世界各国面临各种自然和非自然灾害所带来的威胁,而我国是世界上受各种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对社会经济发展构成明显制约。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进一步恶化,如何有效应对各种自然灾害,将灾害所带来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对正处于社会转型关键时期的我国来说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主要灾区经济总量约占全国的1%,灾后重建的拉动将部分抵消震灾直接经济损失 2008年未及过半,宏观经济已两度受到重大自然灾害影响。先是年初的雨雪冰冻灾害,其在严重影响我国交通通讯和农业林业生产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一季度的经济增长。一季度 GDP 增幅从上年的11.7%降至10.6%,出口1~2月全面告急,便与年初这场灾害有相当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据政府部门统计,我国现在每年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有500——600亿元;农作物受灾面积3——6亿亩,200多亿公斤的粮食被灾害吞噬,受灾害影响的人口达2亿之多。专家们预测,今后十年,我国可能进入新的地震活跃期,一些大型的洪、涝、干旱、低温和冰冻等灾害也可能相继而来。面对灾情威胁,怎样力争把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我国政府对减灾工作有何新部署?记者为此走访了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 减灾委员会负责人介绍说,响应联合国“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1990~2000年)号召,中国“国  相似文献   

15.
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受威胁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地质条件复杂,构造活动频繁,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灾害隐患多、分布广,且隐蔽性、突发性和破坏性强,防范难度大。特别是近年来受极端天气、地震和一些违规项目工程建设等因素影响,地质灾害多发频发,地质灾害防治形势十分严峻。  相似文献   

16.
《瞭望》1999,(4)
中国扩大内需决非权宜之计扩大国内需求开拓国内市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白和金刚刚过去的1998年,在新中国经济史上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和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灾害,以及社会经济生活长期积累、而在国内外市场环境...  相似文献   

17.
今年。我国和世界气候异常。去冬今春以来,突破本世纪气候纪录的灾害不断涌现。太平洋东岸洪水严重。太平洋西岸持续干旱。亚欧大陆受到热浪、寒流交错袭击。我国华南异常多雨。西北东部、华北、东北地区春雨充沛,对流性灾害天气频繁出现。南方偏冷,北方偏暖,大风多,沿海台风比往年少。  相似文献   

18.
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湖南最大的省情是水情,最大的忧患是水患。水灾,是自然界水分异常偏多并造成财物损毁、人畜伤亡等损害后果的自然现象。包括江河洪水灾害、山洪灾害、内涝灾害、渍水灾害和其它水灾如江河湖库穿堤垮坝等。近几年,湖南连续发生的洪涝灾害,加重了人们对水灾问题的忧患。湖南水灾的特征表现为:其一、次数多。建国近50年来,全省有35年发生了大小不一的洪水灾害,平均每五年发生四次。其二、范围广。如1998年特大洪灾遍及全省14个地(州、市)、108个县(市、区),受灾  相似文献   

19.
汶川地震后,关于自然灾害治理的社会科学研究增多。分析发现,在对灾害的研究过程、灾害类型、治理主体类型、内容分类和研究视野维度的量度分布存在明显差异,但在趋势上,研究结构和状态已经逐渐由失衡向均衡转变,由零散向整体发展;多学科、跨学科灾害治理交叉研究趋势明显;从制度到技术,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加,但结构性和规范性因素对研究领域仍有较大的制约,对宏观的灾害结构—制度与微观的过程—事件衔接仍是研究的薄弱环节。基于此,未来关于自然灾害治理研究应更加关注灾害治理"整体政府"和"社区减灾"视角下的灾害基本问题的共识研究,形成灾害治理研究的共同学术话语体系。注重实证主义取向的有效性研究和地方性知识积累,注重资料与数据积累以及数据库建设,借鉴国际灾害治理经验,构建我国本土化灾害治理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20.
吴玲 《民主》2008,(6):48-48
一场不可抗拒的汶川大地震灾害,给灾区人民心理上带来严重创伤,给国家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这次地震灾害,四川省倒塌和损坏房屋400多万间,部分城镇几乎夷为平地。全国乃至全世界友人纷纷伸援手、献爱心.为灾区重建慷慨解囊(引自5月19日《四川1日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