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际交往,即人们之间的交流与往来,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为满足需要、达到目的而进行的信息交流和联系,它可以通过人与人的相互知觉沟通感情,以便相互促进。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交往本身又成为人们的一种需要。交往已经成为“人们日常活动、日常接触中的必然伴侣”(马克思语),它是现实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不能脱离的一种活动,是人类特有的相互沟通和相互作用的基本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2.
<正>网络交往正深刻而广泛地影响着青少年的发展。大学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的形成时期。深入研究网络交往给大学生带来的影响,找寻消解网络交往困境的对策和途径,优化健康绿色的网络交往环境,对大学生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网络交往的概念和内涵(一)网络交往的概念。网络交往的涵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网络使用者角度看,广义的网络交往就是"互联网使用行为",指利用互联网进行各种活动的行为;而从狭义上看,网络  相似文献   

3.
目前在一些学术文章中常常看到这样的提法:“保障公民的自由和权利”等。将“自由”与“权利”的概念并列使用,我以为值得商榷。权利,在我国古文中有“权势与货利”之义,含有政治与经济的内容。现代用语中的“权利”,则有两种意思:一是指公民依照法律规定所享有的某种权力与利益;根据这种权力与利益,公民可以作出一定的行为(作为)或不作出一定的行为(不作为),同时可以要求有关的他人作出相应的行为或相应的不作为。二是指政党、社会团体等组织的章程中所规定的成员所享有的权利。法律用语中的“权利”特指前一种意思。自由,顾名思义就是“由自己作主”,这是相  相似文献   

4.
在高等院校中,除被组织规定和制度化了的正式团体(如党、团组织,班集体和各种小组)以外,还存在一些由于利益和目标的一致,友好或冲突的对立而自由交往组织起来的自发团体组织即自发团体。自由交往的自发团体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和不少人的实验表明,有如下三条自由交往的规律: 第一,少数人顺从多数人。顺从是一种心理现象,指个人为了避免与团体(或他人)发生冲突而有意识地把团体的(或他人的)意见与观点承受下来。这种顺从性不同于个人自觉地与集体主义自  相似文献   

5.
数字资本时代,劳动对象、劳动资料的智能化实现了对劳动方式的智能重构,数字化的劳动方式直接导致了“交往新异化”。面对现实,西方左翼学者从数字化生存下人的生命政治新形态、数字劳动和新异化现象等方面对“交往新异化”展开了批判,一定程度上揭开了“交往新异化”的诸多面向。然而,这些批判大多局限于视域狭窄的表象剖析和伦理判断层面。为深化对“交往新异化”的认识,理应回到马克思的语境下,以“交往异化”为分析批判范式,借助唯物史观阐明“交往新异化”的外在面向,揭示其深层本质,破除西方左翼关于“交往新异化”批判的诸多神话叙事。  相似文献   

6.
李鹏坚 《理论探索》2005,25(2):26-28
交往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交往已从血缘、民族内受地域限制的交往 ,扩大到不同民族之间世界性的交往 ,而“制度只不过是个人之间迄今所存在的交往的产物”。制度是交往的产物 ,同时 ,制度又对交往起着调节交往行为、控制冲突增强合作、规范社会关系等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周雅舒 《学理论》2013,(20):366-367
哈贝马斯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交往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是人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现实条件。在交往过程中要实现交往的合理化,交往主体必须在有效的语言表达基础上,进行平等的互动交流,而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价值观教育的主要目的。因此,从分析价值观教育与交往的内在联系出发,思考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对价值观教育实践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8.
张会 《学理论》2012,(14):37-38
交往理论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在马克思社会哲学思想形成发展的全过程,是马克思社会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范畴,有着其丰富的内涵。马克思交往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交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量;交往是使人类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从地域化转向为全球化的主要根源;世界交往的发展为共产主义实现提供了物质基础;普遍交往是实现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9.
《党政论坛》2013,(16):24-25
6月12日至14日,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率团访问大陆。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会见吴伯雄,并就两党交往与两岸关系重大问题交换意见。这是吴伯雄以国民党主席或荣誉主席身份第14次访问大陆。自习近平就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后,今年已先后举行了“习连会”“习萧会”“习吴会”,国共两党高层交往频密。  相似文献   

10.
论领导者的交往段书勤领导者的交往,在此是指领导者从其角色地位和要求出发,在其领导实践活动中发生的、与其所担负职责密切相关的交往。领导者的交往与其他人的交往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认真研究这一问题,对于领导者处理好上下左右各种关系,更好地开展领导工作,具有重...  相似文献   

11.
褚凤英 《理论探讨》2008,3(1):122-124
从交往视角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一种交往活动,二者在活动过程中以共同的活动客体为联结纽带,结成"主体-客体-主体"的主体际关系.由此,交往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主体际关系生成的内在根源,交往范畴是我们重新审视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关系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2.
教学交往是人类交往的一种特殊形式,其基本特征在于教学交往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前提是主体间的平等,基本形式是对话,以知识为中介是关键,互动是其内在机制,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是教学交往的两种常用形式,并具有使学生发现自我,学会合作、学会交往,促进学生社会化、形成健全的人格的功能.  相似文献   

13.
苏洁  张元 《学理论》2012,(27):151-152
人的交往能力是指妥善处理同周围人的关系,以及对外界信息的吸收、转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往能力在当代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一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与人沟通的效果.主要从大学生交往能力的重要性,影响交往能力的因素,提高交往能力的途径等方面对如何提高当代大学生交往能力这一问题作以简单论述.  相似文献   

14.
多元文明并非彼此隔绝,全球化时代,从马克思“交往形式”中“精神交往”视角来审视多元文明关系,具有一定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多元文明“交往形式”谬误违反辩证法且对文化发展造成危害,文化相对主义持文化“孤立线性发展”观阻碍文化推陈出新,文化霸权主义试图将多元文化“归于一元”不利于文化传承发展,文明冲突论过度强调文明差异而引发文明冲突。为化解困局以重塑多元文明良性“交往形式”,以文明交流互鉴为指导,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以克服文化相对主义,尊重多元文明多姿多彩以反对文化霸权主义,发现并传播诸文明共通“文明之美”以消解文明冲突。  相似文献   

15.
交往的质量     
1使一种交往具有价值的不是交往本身,而是交往者各自的价值。高质量的友谊总是发生在两个优秀的独立人格之间,它的实质是双方互相由衷的欣赏和尊重。因此,重要的是使自己真正有价值,配得上做一个高质量的朋友,这是一个人能够为友谊所做的首要贡献。  相似文献   

16.
交往: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之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哲学界对交往的关注,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视野。从交往的观点看,既往的思想政治教育本体论把思想政治教育仅仅认定为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而并没有将人对客体物的对象性实践活动和人与人主体之间的交往实践活动做明确的区分。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发生在主体与主体之间交往实践活动。交往之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并非仅仅是达成教育目的的一种手段,而是具有本体论意义。  相似文献   

17.
提到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市内的“自由城”,相信不少人是有所耳闻的。但是,如果讲“自由城”的变迁,也许知者就不很多了。“自由城”至今已存在15年了,15年来,它已有了很大改观。回顾这一沧桑,不但可以了解“自由城”何以闻名于世,而且对了解和研究西方青年人思潮的变化,尤其是“新潮派”的变化,也不无益处。 要说“自由城”的变迁,还得从头开始。 事情发生在1971年9月。当时被人称为“新潮派”(亦称“颓废派”)的一些人,突然抢占了哥本  相似文献   

18.
"媒介交往共识"是主体间互相理解、一致融合、共担责任的产物。它的产生受到差异性的技术条件、公度性的制度条件和价值性的观念条件的制约。它是由被动共识、客观共识、自由共识与消极共识、中立共识、积极共识这两个三元结构构成的两大系统。实现媒介交往共识要找出可能条件、建立务实行动、深入理解客体、善于融合意见和敢于承担责任。  相似文献   

19.
一、从“反”的发现到“道”论的提出老子哲学究竟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根本问题在于老子的“道”是精神性的还是物质性的东西。如果就老子对“道”本身的规定性上去考察存在困难的话(因为其表述确实存在许多含混不清的地方),那末,从老子的思维过程、从其如何提出“道”这一范畴中,可能帮助我们看清“道”的性质.  相似文献   

20.
余芳 《学理论》2009,(11):39-40
交往德育是师生共处主体间意义关系情境,通过对话和理解,得以不断觉解与境界提升的道德教育活动.它是一种和灌输德育截然不同的德育理念,是对灌输德育的扬弃与超越。彭未名教授在《交往德育论》一书以交往理论为规范基础,对迄今为止的中国大学德育及德育研究中的种种人文缺失的弊端和误区做深刻的历史的和文化的评述,并由此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交往德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