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口红利由劳动年龄人口占比所决定。人口红利消失和人口老龄化导致潜在增长率不断放缓,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国家都需要面对的问题。我国新生人口仍呈现逐年递减趋势,经济上加速了人口红利的消失,甚至逐渐产生了"人口负债",对中国未来经济增长潜力带来了压力。对此,不仅需要从供给侧出发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扩展改革领域,也需要在需求侧从依赖外需转向内需,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解决实体经济需求不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人口问题从本质上讲是发展问题。我们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许多问题,诸如吃饭问题、就业问题、教育问题、资源破坏、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等等,都与人口基数大、增长快有着直接的关系。没有对人口增长的合理控制,没有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状况的协调发展,就不可能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3.
专家发言     
白银市经济转型的哲学思考环境保护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研究员、教授曹凤中:从环境的角度冒昧提出以下问题,仅供参考:一是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究竟白银市的资源和环境能承载多少人口(环境承载力)?能承  相似文献   

4.
社会经济及生态的发展 ,不仅要注重基础设施、资本融通、人才引进等方面的硬措施 ,更应重视潜在性问题。本文从社会、经济、生态的综合成本入手 ,运用相关的经济理论分析论证 ,得出人口集中与分散情况下的效应反差结论 ,并提出人口集中的理性设想。  相似文献   

5.
人口问题是影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具有全局性的重大问题。经济增长对其核心要素资本、劳动力、技术、人力资本、自然资源和产业结构变迁的需求 ,都受着人口问题的制约和影响。人口增长、老龄化、剩余劳动力、体能素质和人力资本等方面的问题是影响经济增长的五大人口问题。因此 ,必须致力于稳定低生育水平 ,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而最根本的则在于解放生产力 ,依靠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对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熙保  尹娟 《理论月刊》2005,(11):68-74
本文从概述人口与经济的关系出发,用简单的人口增长模型论证了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必要性,阐述了其衍变过程;并从人口增长速度降低、占世界人口比重逐渐下降和人口转变乘数变小这三个角度对计划生育政策所取得的效果进行了评估。但是正如没有任何一项政策是十全十美的一样,中国在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问题。由于城乡之间政策本身、推行力度、经济水平以及生育观念的差异,我国乡村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要高于城市,这导致我国人口发展存在着潜在的逆淘汰倾向。计划生育政策将我国的出生率在短期内强制性地压了下来,这种迅速的人口转变导致了人口老龄化的提前到来。与此同时,出生婴儿性别比例失调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最后,本文提出了应放松一胎化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史中,人口问题、经济问题及由此带来的社会问题,常常是最鲜明的矛盾对比。在理论界正在对这些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研究的今天,我们尝试着探寻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人口、经济、自然这三方面的关系,以求说明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演进及加深对我国现今人口——经济等问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聚焦中国农村老年人贫困化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农村老年人贫困化问题由来已久。自上世纪70年代起,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为根除老年人口贫困化开辟了道路,但对我国二十一世纪上半叶老年人口相对贫困化不能掉以轻心!传统上导致农村老年人贫困的原因继续在起作用,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经济变化及21世纪上半叶人口特征对老年减贫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中国农村老年人相对贫困化问题,我们应置老年人群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之中,从生命全程角度事先防范。  相似文献   

9.
中国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模式的制度创新与战略转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正处于史无前例的社会结构转型时期,人口问题、婚姻家庭和计划生育工作同样处于前所未有的结构转型时期。如何统筹城乡发展,妥善解决人口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人口问题已成为公共政策、社会政策、经济政策、人口政策和可持续发展政策的核心议题。本文运用公共政策评价的方法,首次全面评估、分析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的社会效果。计划生育政策是特定时期的历史产物,传统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存在诸多理念性、结构性、体制性缺陷,直接或间接导致一系列"意想不到"的、严重的社会后果或新型的社会问题。从社会现代化、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看,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的战略转型迫在眉睫。笔者从传统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的经验教训、世界人口变迁普遍规律和中国社会结构转型、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提出重构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框架的战略目标.首次提出宏观的"以社会政策和社会福利制度为基础"(social policy-based)的新型人口政策框架,以取代传统微观的"以计划生育为基础"(family plannjng-based)的人口政策,为改善国民生活质量和提高全社会总体的福利水平奠定制度化基础,旨在用现代制度安排与政策框架解决现代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0.
杨丛丽 《前沿》2006,(4):126-127
教育与人口的良性发展和经济的增长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本文从教育在人口良性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教育对人口良性发展的影响以及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等方面,在理论上对教育、人口、经济三者的关系作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1.
中国已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的国家转变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国家;从以农村人口为主的国家转变为以城镇人口为主的国家;从成年型人口国家转变为老龄化人口国家。中国人口的这种重大转变,对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已经或将造成很多重大影响,这些影响包括:劳动力人口占比开始下降、城镇化速度加快、农村老龄化水平提升、人口负债压力日益加大、人口出生性别比攀升造成的婚姻挤压问题逐步显化、"421家庭"赡养结构渐成规模等。为达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目的,人口政策应在分析这些影响过程中作出调整:在"十二五"末期考虑实施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结婚可以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在"十三五"末期实施所有育龄夫妇都可以生育两孩子的间隔生育政策。  相似文献   

12.
正视省情:控制人口是湖北经济增长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20年来的实践证明,湖北建设经济强省,实现可持续发展。面临着经济增长与人口增长不够协调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农村经济体制与农村人口增长姚素琴没有人否认经济因素对人口增长变动的作用。甚至有人说、人口问题就是经济问题。但是,经济因素是怎样作用于人口增长变动的,却是众说不一。笔者认为.经济体制决定家庭持久收入来源的内容,而对持久收入来源的占有欲望则是家庭生育决策...  相似文献   

14.
林坚 《北京观察》2014,(6):20-21
正大国首都效应促使北京人口、经济快速增长,土地资源保障压力持续增大。从世界和中国的城市化规律看,人口、经济向大都市、大都市区集聚的特征非常突出。北京作为高度城市化地区,伴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正面临着严峻的人口快速增长、资源环境约束的压  相似文献   

15.
王天义 《阵地与熔炉》2000,(6):70-71,76
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是人口太多,人口太穷。一方面中国政府为了减少人口,自70年代以来推行了独生子女政策,使人口增长率长期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有人测算,30年来,中国少生了3亿人;另一方面,中国政府为了使人口富起来,自70年代末期以来实行了改革开放的政策,经济的快速增长使得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均寿命明显延长。这是巨大的历史功绩。然而,问题正从这里产生。  相似文献   

16.
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将农村大部分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但这并不意味着农村贫困问题可以忽视。经济转型和社会转型阶段尤其要处理好贫富差距问题,从政治高度关注"三农"问题,巩固工农联盟的执政基础在当下显得尤为重要。从制度社会学视角下分析农村反贫困的对策和路径,不失为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中发[2000]8号(二○○○年三月二日)  人口问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面临的重大问题,是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新中国成立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全党全国人民的艰苦努力,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在经济还不发达的情况下,有效地控制了人口过快增长,使生育水平下降到更替水平以下,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成功地探索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人口数量、人口质量、人口结构、经济实力、经济结构及经济效益六方面筛选32个指标构建了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度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建立协调度评价模型,采用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法对1998-2007年甘肃省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状况进行了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1998-1999年甘肃省人口与经济系统处于不协调状态,2000-2007年转变为协调状态,且协调程度不断提高;1998-2005年经济发展滞后于人口发展,2006-2007年人口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9.
解决好农民工的“身份”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工问题涉及几亿农村人口转入非农产业和城镇的社会经济结构变迁,涉及几亿农村人口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一个重大战略问题。解决好农民工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也关系到工业化、城市化乃至整个现代化的健康发展,关系到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社会经济结构转变,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农民进城就业和农民变市民将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与解决“三农”问题的全过程,贯穿于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的整个阶段。农民工问题具有普遍性、全局性、长期性。最近制定的《国务院…  相似文献   

20.
作为典型的区域社会,徽学研究需要借鉴新的理论、方法,需要借鉴和创新概念,以深化对区域社会和传统中国的再认识。以人口社会史研究为例,尚缺乏对徽州人口的整体性关照和礼会学的视野,需要从人口的视野探讨徽州的宗族和商人等社会经济和文化 在这种视野之下,原有的概念模式难以说明更深的问题,需要运用和创新一些概念,以探讨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探讨人口,经济和社会的变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