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锦涛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有其自身相对独立的系统结构性。我们可以从认知、价值和实践三个层面把握胡锦涛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从认知理性层面理解,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生成、内涵及其特征,是全面把握胡锦涛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基础;从价值性层面理解,就是把握为什么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即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意义问题;从实践理性层面把握,就是把握怎样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探寻和创新生态文明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2.
对非公有制的价值考察不能仅限于其工具性层面,而应上升到价值理性高度予以研究。非公有制的高效率性和生产力发展的历史继承性,决定了非公有制发展本质上是一个合目的、合规律的社会主义实践过程,必然实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需要从理论上分析二者统一“何以可能”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人对事物的认识过程是发展的,不会局限于从感性——理性,而是会从理性认识进一步延伸,到达一个新的阶段,姑且称之为“后理性”认识。后理性认识不同于以往的理性认识,它来源于或依赖于理性认识,但高于理性认识。它不是一系列理性认识的简单相加,而是认识的又一次飞跃;后理性认识还是对相互关联的诸多事物“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它是在认识诸多事物的本质之后,进一步加工升华的结果。因此后理性认识比理性认识更高级,在决策中具有重大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4.
执政党的执政理念是以它的实践理性为哲学基础的,执政理念是实践理性的体现.从价值理性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的理念,认知理性与"求真务实"的理念,超越理性与"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理念,价值理性、认知理性和超越理性的统一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等方面都与中国共产党的实践理性与执政理念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宗教是一种信仰体系,通常认为与理性或者说与科学理性相对立。但宗教是否就是非理性的,却不是简单的非此即彼的关系。在西方思想史上,关于信仰与理性关系问题的探讨,是在错综复杂的历史或文化背景下展开的。启蒙运动以来,科学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大行其道,技术理性或者说工具理性成为评判信仰与理性关系的标准,而忽视了理性功能的多样性和理性活动的复杂性,表现在法律形式层面,古代和古典自然法中蕴含的形而上学基础逐渐被以实证主义、实用主义为特征的工具理性所替代,法律沦为一种摈弃了价值判断的纯粹社会治理工具。20世纪以来新自然法学派的出现与复兴,则标志着人类对法律的认知开始向道德理想与实证分析相互融合的趋势之转型。  相似文献   

6.
价值与事实的关系其实就是"应如何"与"是如何"的关系。应如何即价值,是客体固有属性与主体的需要、欲望、目的发生关系时所产生的属性,其存在依赖于主体;是如何即事实,是客体独自具有的属性,事实的存在不依赖主体。能否从事实判断、事实如何推导出价值判断、应该如何,这个难题是休谟提出来的。价值与真理是贯穿于全部人类生命活动的两项基本目的追求,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人类对主体价值与客体价值的自觉意识和运用。真理是有价值的,对价值的认识又具有真理性,价值是否有真理性,真理是否是真理,都要通过实践去检验。  相似文献   

7.
论"理性"概念的五大基本范式--文艺美学关键词研究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性"是美学、文艺学学科中使用最繁而歧义最大的一个关键词,需要加以甄别辨析.理性概念大致有五大基本范式一是本体理性,指一种本体论意义上的古典理性形态.二是认知理性,即人类强调"自己思考"的认识论意义上的近代理性形态.三是工具理性,又称科技理性,指将工具(或科技)视为文化发展和文明进步主要标志的近现代理性形态.四是生命理性,也称人文理性,指以个体感性的生命存在为基点来探寻人的价值追求人生理想的现代理性形态.五是实践理性,主要指的是一种直接贯彻在日常现实的世间生活、伦常感情和政治观念中的中国理性范式.  相似文献   

8.
科学发展观有着丰富的价值内涵:它肯定认为发展的本质是人的发展,人的发展又必须与自然相协调,经济发展必须与社会发展相一致.这几个方面体现在哲学的本质层面,就是理性尺度与价值尺度的统一,在社会发展中坚持以价值尺度为先的原则.  相似文献   

9.
形势与政策教育本质上是一项实践性的教育活动。上海大学在形势与政策课堂教育教学之余,还利用夏季学期进行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形成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二位一体的系列载体。本研究以上海大学“形势与政策实践”课为例,阐述“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主题教育的事实状况,解读其理论意义与活动价值,提出解决“形势与政策实践”教学实效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王迎迎 《世纪桥》2009,(5):83-84,89
人是哲学的出发点,也是哲学的归宿。在哲学的发展道路上,人学也逐渐形成。近代哲学只是抽象地设定了人,否定了人是活生生的感性存在;而现代哲学虽然看到了人除理性外的非理性的一面及除精神、情感外的生命存在,却只是从直观层面或说从生物学意义上去理解人。只有到马克思的实践人学才弥补了以上两者的不足,真正实现了对人的完整理解,从而展开了真正的人学之路,开创了当代人学的全新景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