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发现:知青社会记忆的传承主要通过家庭内部的代际沟通实现:符号(如伤疤)作为记忆的触发点,对社会记忆的传承有重要作用;而后代与父母一起参加知青聚会及城乡间往来则为记忆的延续提供了具体情境。知青关于上山下乡的集体记忆存在层化现象,知青后代对上山下乡运动的记忆也存在层化现象,并且影响其对历史的建构和态度。  相似文献   

2.
张鸣 《理论参考》2009,(5):54-54
在2009年3月17《南方日报》撰文指出:所谓工作分享制,欧洲工会组织解释为:"为了提高所有希望工作的人就业机会,根据对目  相似文献   

3.
在2009年3月23日《海南周刊》撰文指出:对大学生就业难局,有人提出,应该再来一次新的上山下乡,号召大学生到农村去,到基层去,到中西部落后地区去。  相似文献   

4.
西方学者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在70年代初,当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正处在方兴未艾之际时,便有不少西方学者,将关注的目光投向这场运动,它们大多是联系“文化大革命”的教育制度、红卫兵运动等相关问题对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展开讨论的。 1966年夏季狂飚突起的红卫兵运动曾使举世震惊。许多西方学者试图寻找这群年轻人如此狂热、过激、放肆的原因。英国学者约翰·加德纳撰有《知识青年与城乡差别(1958—1966)》,从西方观念出发,认为中国青年起而响应毛主席的“造反有理”一定有其社会根源,是在发泄对社会的不平等,主要是城乡之间不平等的迅速扩大,城市的发展和稳定是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等。而对青年来说,不平等主要表现在教育上。他认为“两种教育制度、五种劳动制度”的实行导致了领导人之间和群众之间尖锐  相似文献   

5.
知青上山下乡对大学生村官计划的现实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青上山下乡和大学生村官计划是同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的不同历史时期的两个特殊群体,知青与村官之间有着十分相似的情形。通过对二者的考察,弄清他们之间存在的差异性,特别是从知青上山下乡过程中寻找得失,对新时期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开展、制度设置的规范和完善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20多年前,一场令世人瞩目的“上山下乡”运动在中国兴起,大批的知识青年被组织到各处乡村进行锻炼。谁也没想到,ZO多年后的今天,一些昔日“洗脚上田”的人,竟会用新的眼光重新审视脚下这片生养他们的土地。其中,更有不少人重新“脱鞋下田”,从而形成了90年代新一轮的“上山下乡”热。今日的广东,不论在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地区,还是在偏远的山区都可能看到这批重新“脱鞋下田”人的身影。与昔日不同之处在于,这批人已经历了市场经济、商品经济的洗礼和考验,有文化,有理想,懂科学,他们已经和传统意义上的农民有根本性上的区别,…  相似文献   

7.
我们湖南,原来有一份《湖南农村报》,贴近乡土,亲和农民,受不少“泥腿子”朋友的喜爱。但不知何故,这份报纸变成了《家庭导报》,立足都市求发展去了。当地农民青睐的另一份报纸《湖南科技报》,改版推出的“生活版”,亦掉头瞄准城市读者群。难怪今年报刊征订时,有农民上邮局订报竟无从选择,连声慨叹:咱农民只剩半份报了。 农民这话掺杂些许埋怨情绪,不一定符合客观实际。面向农村的报纸虽不是很多,但肯定不止“半份”,加上一些报刊的涉农报道、涉农栏目、涉农版面,至少,农村算不上被报纸“遗忘的角落”。然而,眼下一些报业…  相似文献   

8.
注意:假币在“上山下乡”编辑同志:近来,发现一些山区农民在诉苦:买猪的真坑人,把假钱给了我们这些庄稼人。目前,在贫困山区的农村中几乎家家户户都靠养几头猪增加收入,出栏时,不少贩猪的生意人经常在农村吆喝着买猪。这些买猪的利用农民见世面少、识假币能力低的...  相似文献   

9.
许珍芳  杜雪晖 《学理论》2013,(8):184-185
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旷日持久且影响深远的一件大事。对这场运动的兴起时间,目前学术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应兴起于1950年代,另一种观点认为应兴起于1968年。这场运动应兴起于1964年。  相似文献   

10.
工业大省辽宁,近两年在农业领域里出现一种令人感兴趣的新的经济动态:城市工商企业、个体私营业主和农村昔日外出经商办企业而今重返农门的“老板”等各方势力纷纷将资金投向农业,其力量不可小视,正在形成一股值得关注的社会资金“上山下乡”潮。  相似文献   

11.
今年的第3期《青年研究》发表了我的《西方学者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研究》一文,在此,我继续谈谈中国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 张化《试论“文化大革命”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一文是国内学者对上山下乡运动进行专题研究的首篇。文章以“文革”爆发划线,将上山下乡运动分为两个不同阶段来考察。  相似文献   

12.
《党政论坛》2012,(18):6-7
在国家领导人中,习近平、李克强、王岐山、李源潮和张德江都有过知青经历,而在100名省级正职官员中,近半的人也曾做过知青。  相似文献   

13.
在大规模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中,为解决部分知识青年的实际困难,各地知青安置部门曾制定了“病退”和“因退”的政策和标准,并安排一些符合条件的知识青年返回了城市。“病退”是将患有严重疾病或受伤致残不能继续参加生产劳动的知识青年遣返回动员城市。“困退”则是考虑到一些上山下乡父母老人无人照顾等,准许下乡知识青年返回家庭所在城市。本文试图利用一些资料,对“病退”和“困退”的执行情况做一基本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知青出身的作家成了中国80年代文坛的主力新军,知青文学以城市价值观摹写乡村,对乡村的叙述过于偏重情感的宣泄,呈现出两种矛盾的叙述风格,自我主义和牺牲心理的强势话语遮蔽了真实的乡村世界,消减了知青文学的现实意义和警世价值。  相似文献   

15.
石金焕 《学理论》2013,(21):197-198
"农民-知青"间的互助关系很少被学者和作家关注,梁晓声的《知青》则弥补了这一空白,通过对《知青》中共同时代,共同生活,共同苦难下的"农民与知青"关系的探讨,阐释了农民与知青间的深厚友谊以及"人性美"的跨时代性。  相似文献   

16.
庞守义 《各界》2013,(6):17-19
朱克家这个名字,如今人们已经十分陌生,但四十年前在神州大地上却很“出名”。他是1969年从上海插队到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勐仑公社勐掌生产队的知青,到了1973年4月,突击入党,三个月后成了中共“十大”代表,并是主席团成员。时年二十三岁的他,成为最年轻的中央候补委员。朱克家坐直升飞机一步登天,引起了社会极大的关注,普遍认为他有特定的社会背景。各种猜疑难免沸沸扬扬。本文是采访朱克家的真实记录。  相似文献   

17.
《党政论坛》2010,(18):45-45
英国首相卡梅伦正式发起他倡导的“大社会运动”。所谓“大社会运动”,就是政府把更多的权力和资金下放给社区、慈善机构和公众,  相似文献   

18.
经国务院批准中断活动三十多年的中国工业合作协会(以下简称“工合”),于一九八三年十一月在北京召开全国代表会议之日起,又正式恢复了活动,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现将路易·艾黎与“工合”延安事务所的关系、“工合”延安事务所在陕甘宁边区经济建设中所做出的贡献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19.
徐翔 《学理论》2014,(6):8-9
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道路上充满了各种挑战和考验。1958年以来,有两大考验阻碍着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前进,即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考验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规模速度考验。这两大考验相互交织,使中共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进程更加曲折多变。"大跃进"运动就是在这两大考验的影响下发动起来的,给我们深刻的教训。关于"大跃进"运动的起源,从两方面分析,即为什么要发动"大跃进"?何以能够发动"大跃进"?  相似文献   

20.
"三反"运动存在两个样本,即以反贪污为主要特色的"北京经验"和以反官僚主义为主要特色的"武汉经验"。"武汉经验"的典型注释就是当时曾轰动全国的"纪凯夫事件"。从巩固党与群众的联系,纠正党员干部脱离群众、压制民主、拒绝批评的官僚主义作风出发,此案的处理是严肃的甚至是严厉的,但也因此存在着过宽、过重之处。"武汉经验"展示的是中国共产党对官僚主义的高度警惕,对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的大力支持,对压制民主、拒绝批评、脱离群众的政治危险,表现出除恶务尽的决心和开展了雷厉风行的打击。但官僚主义现象却不是短期所能完全克服的,"武汉经验"提供了解决问题的一些原则和基本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