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图书推介     
《外交评论》2014,(6):165-167
<正>东南欧政治生态论析:冷战后地区冲突的起源和地区稳定机制的建立李丹琳/著2013年8月出版/59.00元ISBN 978-7-5097-4747-6本书以20世纪90年代末东南欧的冲突为案例,论述了东南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冲突产生的根源及特点,从新地区主义的角度来分析解决东南欧稳定与发展的方案,探讨新地区主义在当今世界条件下缓解地区紧张形势、谋求共同发展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两极格局的解体以及经济全球化向广度和深度的发展,地区主义重新兴起。在新地区主义框架下寻求经济、政治及安全合作以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正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东北亚作为亚太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存在众多的地区安全困境,已经成为制约地区发展的一个主要障碍。如何抓住机遇,在新地区主义浪潮下选择适合本地区特点的安全模式,促进地区安全合作,成为东北亚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一、新地区主义的兴起为东北亚解决安全问题提供了重要契机。地区主义是指地理位置相邻、有着较高程度的政治经济相互依存关系和许多共同…  相似文献   

3.
中国周边多边主义发展具有强烈的地区性与时代性特点。中国在周边地区一体化进程中的外交成功得益于其积极参加各种地区多边合作机制。中国在东南亚、东北亚及中亚等地区多边主义机制建构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充分体现了其地区多边主义和一体化政策的渐进性、现实性与适用性。中国多边主义合作政策迎合了地区政治安全与经济发展形势的需要,符合地区大多数国家的发展利益。中国在积极促进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和预防冲突的过程中,推进了地区多边主义机制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亚洲地区秩序的转变与中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庞中英 《外交评论》2005,29(4):41-49
地区秩序是一个经常使用但却缺少定义的概念。本文探讨了亚洲地区秩序的现状和特征,特别强调以美国为中心的同盟体制和正在兴起的亚洲地区主义实践。快速发展的地区相互依存和发育中的各种亚洲地区安排以及中国、印度和日本等区域强国的崛起或者复兴,推动着亚洲地区秩序的历史性转变。一方面,美国在竭力强化亚洲地区的“中心—轮辐”体系,另一方面,迟到的亚洲地区整合和地区主义正在帮助塑造着地区主义为基础的地区秩序。从地区秩序转型的角度,亚洲目前正处在关键的十字路口。有三种基本的地区秩序选择:美国霸权秩序的强化、取代美国秩序的新强权秩序和地区主义为基础的亚洲秩序。明显地,未来导向的地区主义为基础的亚洲秩序符合所有亚洲各国的利益。地区主义为基础的秩序并不是为了挑战美国的主导性,而是为了使亚洲地区秩序更加合法、合理和正常。中国作为崛起的大国,以地区主义为基础制定其亚洲政策,将在亚洲地区秩序的转变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思考二十一世纪的新亚洲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毅 《外交评论》2006,(3):6-10
早期亚洲主义源于亚洲国家的政治和学术精英对由西方列强入侵而引发的民族危亡和亚洲前途命运的思考,这种思潮在日本逐渐异化为侵略和独占亚洲的借口和工具。冷战时期是亚洲主义的过渡期,万隆会议使亚洲主义得以复苏,但冷战大环境、亚洲国家间的分歧等因素很快使刚刚复苏的亚洲主义陷入停顿。受欧洲一体化成就的刺激,亚洲主义在上世纪80年代有所发展。冷战后,在亚洲区域合作进程中培育的亚洲意识已经成为21世纪亚洲主义的先声;与此同时,新亚洲主义也具备一些经济、安全、文化、区域化等层面上的基础。新亚洲主义应是合作、开放、和谐的亚洲主义。  相似文献   

6.
谈育明 《工会论坛》2005,11(6):116-117
二战后,东亚大多数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威权主义体制功不可没。80年代中期以后,东亚地区政治体制出现向民主政治转型的趋势。由于发展道路、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各国进程不尽相同,但政治转轨是不可逆转的。  相似文献   

7.
新地区主义:多层次的地区一体化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欧洲共同体的完善和东欧剧变、前苏联的解体,新地区主义开始兴起。之后,新地区主义成为国际政治学界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近年来,新地区主义在中国周边蓬勃发展,表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维护了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促进了世界的繁荣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威权主义人格是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探讨的热点之一,在研究威权主义人格的发展史上,埃特米耶的右翼威权主义理论是一座绕不过去的大山.本文即对他的右翼威权主义理论进行了梳理,主要论述了五个方面:右翼威权主义的含义、右翼威权主义的形式、右翼威权主义者的认知模式、右翼威权主义与政党的关系、防止右翼威权主义的措施.最后对埃特米耶理论做出简要的评价.  相似文献   

9.
全球主义与区域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尤其是冷战后同时发展的重要的国际关系现象,学术界对两者关系主要有"冲突论"、"兼容论"、"过渡论"三种看法.出现这一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区域主义的理论发展滞后于实践.区域主义的初始内涵是民族主义的体现和放大,经过旧区域主义和新区域主义,封闭性的区域主义和开放的区域主义等不同阶段对区域主义内涵的改造,其当代内涵与全球主义日益接近.新帝国主义披着全球主义外衣为殖民主义张目,对区域主义造成一定冲击,我们在推进区域主义和全球主义的同时,应坚决反对新帝国主义.  相似文献   

10.
地区主义的发展是20世纪后半叶国际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现象。二战后,国际性的地区安排越来越多,先后出现了欧洲、北美、东亚三大地区主义中心,地区主义及其发展成为当今国际关系研究中的一个热点。  相似文献   

11.
地区主义是一个国内学术界不常提及但是却十分重要的概念。自20世纪开始,地区主义以全所未有的速度发展,成为新的重要国际现象之一。地区主义经历了旧地区主义和新地区主义阶段,其在全球范围内取得的成就是举世瞩目的。然而,肇始于2010年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让世界震惊,全球的贸易交易额也相应的下滑,这给代表着地区主义较高阶段的欧洲一体化进程蒙上了一层阴影,随之也将全球范围内的地区主义带入了一个低谷。在此种情况下,弄清楚地区主义、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来龙去脉,以及两者之间的当今状况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能够为我们如何对待当下地区主义的危机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启示,这也是正确对待欧债危机与地区主义关系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2.
俄国欧亚主义思潮及其思想先驱与后继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亚主义思潮诞生于 2 0世纪 2 0年代侨居国外的俄国知识分子中。从研究俄国与欧洲和俄国与东方的问题来探讨俄国自己的发展道路是该思潮学说的核心。这一学说有着深远的历史根源 ,是对斯拉夫主义的直接继承 ,同时更加强烈地反对欧洲中心论和俄国的欧化。 90年代 ,欧亚主义作为俄国侨民一个重要的思想流派重新回到故土俄罗斯 ,当今俄国及独联体许多学科领域产生了融合欧亚主义思想的理论和实践尝试  相似文献   

13.
《外交评论》2018,(5):71-97
中东变局发生以来,伴随阿拉伯国家陷入群体性动荡,伊斯兰主义力量开始借势而起。以埃及穆斯林兄弟会为代表的伊斯兰主义政党不仅成为影响阿拉伯国家转型的重要因素,而且成为中东地区各方力量争夺地区领导权的工具。基于意识形态和现实利益的不同考虑,沙特阿拉伯等海湾阿拉伯国家对穆斯林兄弟会持反对立场,并支持埃及塞西政权镇压和打击穆斯林兄弟会,而土耳其和卡塔尔则支持穆斯林兄弟会,并因此与埃及塞西政权和沙特龃龉不断。这种复杂的矛盾斗争构成了2017年6月以来沙特与卡塔尔断交危机的深层次原因,进而对中东地区格局的重组产生了深刻影响,同时也体现了伊斯兰因素对中东国际关系的复杂影响。中东地区力量围绕穆兄会的博弈是现代伊斯兰主义力量与传统保守伊斯兰力量之间矛盾的集中体现,也是海合会内部矛盾和分裂加剧的表现,同时也与以沙特和伊朗为核心的两大阵营的对抗密切相关。从本质上来说,围绕穆兄会的博弈表明,伊斯兰主义在中东国际关系中具有强大的扩张与渗透能力,使宗教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突出作用成为中东地区体系的典型特质,并显著有别于其他地区的国际关系。  相似文献   

14.
拉丁美洲地区是区域主义发展较为典型的地区。依附论是一种主要由拉美学者发展起来的研究发展中国家如何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实现自身发展的经济学理论。拉美区域主义从兴起到衰落,从衰落到再度勃兴,都受到不同形态的依附理论的深刻影响。依附论的历史演进和拉美区域主义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依附论的警示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拉美新区域主义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5.
国际关系治理模式的演进经历了三个阶段: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建立后的单一国家治理阶段、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并存阶段及二战后的国家治理、全球治理和地区治理并存阶段。国际关系治理模式作为一场深刻的历史变迁,有其外在和内在逻辑。在外在逻辑上,国际关系治理表现为从单一到多元的发展。在内在逻辑上,国际关系治理深受国家主义、地区主义和全球主义的影响。国家主义、全球主义和地区主义的良性互动,有力推动国际关系治理模式进入有序演进轨道。  相似文献   

16.
东亚地区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特质阻碍了地区合作的发展,而要推动东亚地区合作的发展与深化,就必须在超越地区各国文化的基础上建构东亚地区跨文化认同。要正视东亚各国民族差异的基础上求同存异,超越狭隘民族主义的制约建构跨文化认同。东亚跨文化认同应包含地区意识和共同利益观念,相互依存、平等对话的合作理念,制度主义和法理主义观念。  相似文献   

17.
新制度主义作为西方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新的研究范式,被称为二战以来西方政治科学研究发展的第三次革命1,代表了政治思维活动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的新成果,这一研究范式推动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政治学研究继承与超越了行为主义阶段,由此进入了新制度主义研究的阶段。本文拟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对旧制度主义--行为主义--新制度主义之间何以产生范式转换的内在原因进行评析。  相似文献   

18.
学术研究中新概念的涌现,一方面体现了这门研究的成功,另一方面也表现为某种不成熟甚至失败。约瑟夫·奈在1968年时提出,地区主义的说法不过是一种“最新样色的国际时尚”。近些年来, “新地区主义”已成为这种时尚的最新版本。在地区主义的研究文献中,“新地区主义”这个概念的使用率相当高,以至于几乎造成了“新地区主义”俨然是一个不言自明的概念的假象。本文认为,所谓“新地区主义”的概念还是值得怀疑的。为证明这一判断,本文将首先探索“新地区主义”概念的来源,然后在辨析地区主义与“新地区主义”关系的基础上,对所谓新旧地区主义的区别进行评析,认为它们之间并没有实质的和明晰的区别,“新地区主义”还是一个有待检验的概念。此外,本文还特别结合国内近年来地区主义研究的部分成果,特别是针对专门涉及“新地区主义”的研究尝试提出几点商榷意见。  相似文献   

19.
比较政治学是一门十分独特的政治学分支学科,其"比较"的方法使其讨论主题、理论视角、研究方法、分析技术等都与学科内其他分支学科相异。作为一门学科的比较政治学兴起于上世纪50至60年代的美国,这既与行为主义革命密切相关,也显著地服务于美国自身的战略考量。作为有影响力的大国,中国学界自然高度重视比较政治学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学界在大量译介西方比较政治学经典理论的基础上,逐渐消化吸收相关范式和研究方法,在三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自身发展逻辑,使作为中国的比较政治学学科渐趋成熟;但不可否认,我国的比较政治研究也表现出相当的乏力和迷茫,不但面临法理——制度主义、发展主义和后发展主义的范式冲击,也在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上深陷多元化讨论,还面临学科研究的本土化与国际化矛盾。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60年代以后,台湾的女权运动蓬勃发展起来,台湾的新女性主义文学创作也随之而兴盛。台湾的新女性主义文学创作充分探索了当时女性如何正确地进行自我定位,如何自我发展完善,也探讨一些与女性权利、命运、地位密切相关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传统女性悲剧命运的根源,为她们树立起崭新的女性观念,并为新时期的女性指明了正确的人生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