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关于日本主妇再就业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社会自古以来就存在着浓厚的传统性别分工意识,男主外,女主内,这是日本人根深蒂固的社会观念,也可以说是日本大众一般的生活模式。但是近年来,各种资料显示,日本女性的就业队伍正在不断扩大,她们的生活模式似乎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已婚女性中中年及中年以上再就业主妇的显著增加。所谓主妇再就业,指的是女性以结婚为契机,辞去工作,步入家庭,在一段时期内专心于家务及养育子女。等到孩子们基本自立,可以独立生活时,再次重新参加工作。据日本总务厅统计局昭和57年的劳动力调查统计,就业女性中,35岁以上层占女子就业总数的58.9%,超过半数。昭和62年的《就业构造基本调查》表明,从事计时零工的女性中,35-59岁者居多,占全体的63.5%。另外,平成元年进行的对受雇用女子有无配偶的调查报告中显示,就业中女子中,已婚者人数远远超出了未婚者,占68.2%。从这些事实来看,近年来,日本女性就业的主力军可以说是那些再就业的主妇们。  相似文献   

2.
平成30年间,日本女性贫困呈恶化趋势,年轻单身女性、单亲女性(单身妈妈)及单身老年女性构成女性主要贫困群体,前者贫困率超过30%,后两者均超过50%,远高于日本平均水平。女性贫困原因在于传统性别分工依然根深蒂固,职场制度性压迫与性别不平等心理仍然较强。因就业环境不友好,贫困女性在职场中处于不利地位,多从事薪金少、待遇低的非正式雇佣工作。30年来,日本家庭规模逐渐缩小,家庭功能弱化,以婚姻关系为基础的社会保障体系落后于时代,特别是“单身社会”的到来实际上加剧了女性贫困。日本政府为解决女性贫困推出了一系列如男女平权、促进职场女性活跃、育儿扶持等政策措施,不过从效果看乏善可陈。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以"谁是日本社会女性的人生赢家"为议题分析了现代日本社会对女性价值的评价标准。日本社会对成功女性的评价存在"家庭角色(妻子、母亲)+α"这样一个模式。文中对该模式的形成及其反映的女性性别问题进行了具体的阐释。日本社会对女性"赢家"的评价表明了家庭角色实现是女性成功的首要条件,其次才是女性社会性贡献及价值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明治政府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不仅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岛崎藤村在长篇小说《家》中描写了各种女性形象,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贤良型"知识女性、"屈从型"传统女性、"谋生型"劳动女性、"卖身型"贫困女性。通过这些女性形象可以了解当时日本女性的生活状况与社会处境,进而了解她们的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5.
通过在中日两国大学进行的问卷调查数据,对中日两国女大学生的未来理想生活模式、就业、婚育及家庭意识做了实证对比分析。研究发现,日本女大学生对未来理想生活模式的看法虽然呈现多样化发展,但她们不认为应该像男性那样为承担养家责任而就业,同时在分担家务及育儿劳动方面,男性仅仅作为女性协助的意识也没有改变。而中国女大学生作为社会职业角色的责任感较强,在就业、婚姻、家庭等方面的性别平等意识高于日本女大学生,但她们仍重视自己未来作为母亲的角色,在工作与育儿产生矛盾时,选择后者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6.
张晓霞 《当代亚太》2005,(12):52-56
本文探讨了韩国已婚妇女的就业特征及就业对传统家庭中性别角色的影响,并指出就业对已婚妇女传统的家务劳动模式的影响不大.这一是受韩国夫权制文化的影响,二是韩国社会未能形成支持妇女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7.
基于1980—2020年历次国势调查和2000—2020年家庭收入消费调查的数据资料,通过分析单身群体的婚姻、就业、收入和消费等维度的人口社会学与人口经济学特征,初步考察了日本单身经济发展现状与潜力。研究发现:2020年15岁及以上单身人群超过了4 300万人、单身比例超过40%;1980—2020年,单身规模与比例均呈持续增加态势,单身人群以未婚为主,单身女性的离婚和丧偶比例均明显高于单身男性;未婚、离婚和丧偶人群的独居比例均在提高,未婚独居人群的男性化、老龄化趋势明显,但老年单身家庭数量逐渐增多且女性化、高龄化趋势凸显。2000—2020年,单身人群就业率下降,单身家庭劳动者的月人均收入水平略低但月人均消费水平更高,用于住居、娱乐和交际应酬的消费占比更高。研究认为,日本单身社会崛起促进了单身经济发展,而单身经济繁荣发展将会固化其单身社会特征并提高其应对少子高龄化问题的难度。  相似文献   

8.
甲午中日战争的胜利、《马关条约》的签订以及巨额的赔款,成为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转折点。日本女性地位也受此影响,日本资本主义工厂的增设提供了女性就业的岗位,免费初级教育的实施增加了女子教育的机会,但是女工权益受到严重侵害,《教育敕语》渗透在学校教育中,女性家庭地位更加低下,无参政权。  相似文献   

9.
中国和日本目前都面临着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就业现状有着越来越多的相似性,主要表现为就业率低、热衷于报考公务员、就业观念保守。大学扩招导致学生素质下降,就业竞争力下降是两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共同原因。区域发展严重失衡及制度性的障碍,限制,导致大学生就业区域和部门选择偏好,是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成因,而日本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在于经济形势恶化,削减了企业的用人需求。中日两国为应对大学生就业难都采取了积极的促进措施,相比较而言,日本的就业促进措施执行更为有力,日本的企业在承担促进就业的社会责任方面做得更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在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的情况之下,社会发展将更多地依赖于老年人的积极参与。而且随着长寿社会的到来,老年人的参与愿望和参与能力都在提升。日本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已进入人口减少和超老龄社会。人口下降和老龄化将带来劳动力减少问题,对日本整个社会的均衡和可持续发展产生严重影响。为了应对劳动力不足问题,日本不仅修改《老年人就业稳定法》逐渐延长退休年龄,保障老年人继续工作,而且开展老年志愿者活动积极为退休的老年人创造再就业的环境。  相似文献   

11.
国内关于日本废弃物管理政策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其循环型社会的形成、法律体系、技术和模式;相对于日本大量废弃型社会的废弃物管理制度的研究极少,由此忽略了前后政策之间的因果关系和转变过程。文章从废弃物处理责任、处理技术等方面系统地考察分析了日本大量废弃型社会的废弃物管理制度,阐明大量废弃型社会废弃物管理制度的存在问题,进而说明日本为何从大量废弃型社会迈向循环型社会的原因及其途径,以期对我国废弃物管理制度建设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2.
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及女性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当代日本女性的婚姻观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征。越来越多的女性成为晚婚族甚至不婚族,婚外情也愈演愈烈。此外,职场女性日益增多,而家庭与事业难以兼顾的矛盾又进一步导致女性的晚婚及不婚趋势。这些现象与日本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历史文化传统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时也反映了日本女性因自我意识、独立意识增强而导致的婚姻观念的变化,以及人们对初始集团"家庭"功能的需求日益集中于满足高层次的情感性需求的现状。近年来,三部最具人气的日本影视剧《不结婚》《昼颜》《花芯》,较代表性地反映了当代日本女性婚姻观的现状。  相似文献   

13.
从1997年欧盟委员会开始制定欧洲就业战略,采用开放治理法,协调成员国劳动力市场政策至今,这种新的治理模式已经产生积极的作用。本文试着从分割的劳动力市场模式入手,比较这些模式的迥异性,阐述欧盟层面上的劳动力市场治理模式,探究影响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劳动力市场的演变机制。通过研究发现:欧洲就业战略和新的治理模式对成员国劳动力市场政策的趋同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种欧盟层面上的劳动力市场欧洲化进程或许是不可逆转的,开放治理模式很有可能演变为协调欧盟层面上其他社会政策的主流模式。  相似文献   

14.
在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下,女性职业生涯中的"玻璃天花板"主要来自婚嫁、生育等阶段。生育和抚养孩子成为了影响女性连续和平等就业的天然障碍。  相似文献   

15.
日本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措施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扩展,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日益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日本经济陷入低迷,日本大学生的就业也面临很大的困难,这引起了日本社会各界的重视,并积极参与大学生就业的促进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日本的经验对我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后社会主义转型进程中,中欧和俄罗斯的国家治理模式在经历了深刻的重构后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分化趋势.前者形成了一种"民主型国家"治理模式,且国家整体的治理质量较高;后者形成了一种"勾结型国家"治理模式,且国家整体的治理质量较低.从比较制度分析的视角来看,上述两种国家治理模式的差异可以从政治体制选择、利益集团分化、市民社会发育,以及历史文化传统和地缘因素等加以综合解读.  相似文献   

17.
2025年日本团块世代进入75岁高龄期,老年人对医疗、护理及福利服务需求急剧增加。如何整合社会资源解决“2025年问题”是日本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为了解决“2025年问题”,日本政府提出三大路径,即建立21世纪(2025年)日本社会保障模式,建设全龄型社会保障制度;构建地域综合照护体系,解决老年人照护问题;建设地域共生社会,实现地域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日本政府所提出的构建地域综合照护体系及建设地域共生社会正是实现“1970年代模式”向“21世纪(2025年)日本模式”转型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8.
刘迪 《新民周刊》2013,(12):23-23
进入本世纪后,日本出现了一种新型民族主义,其特点是拒绝反省战前外交,谴责中国、韩国,专注于历史认识、领土等问题。不久前,日本庆应大学教授小熊英二编撰的《平成史》出版。这部著作论述了1989年以来日本的政治、社会构造及社会意识的变化。他认为,在平成时代,1975年前后成立的"日本型工业社会"暴露出各种"功能缺陷"。尽管如此。  相似文献   

19.
日本禁止就业年龄歧视法律制度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决中高龄者就业年龄歧视问题,日本建立了禁止就业年龄歧视法律制度。日本力图通过禁止就业年龄歧视的立法在确保高龄者安定雇佣和禁止在招录员工时设定年龄限制这两个方面有所作为。我国在禁止就业年龄歧视立法方面尚处于空白阶段,日本的相关经验带给我国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随着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的兴起,女性研究成为新的研究热点,但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女性研究尚不多见。因此,借助这一视角,分析日本文学中的女性隐喻及其社会文化内涵是一次有益的尝试。研究表明:日本文学中有关女性的隐喻模式主要集中在所有物、商品、植物和食物4种隐喻类型上;这些隐喻模式除了基于身体经验,还与社会文化密切相关。认知语言学的社会转向是未来的一大发展趋势,通过考察特定的隐喻不仅可以洞悉隐匿于语言背后的社会文化内涵,还能为相关领域提供新的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