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信仰是指人们对其认定的体现最高生活价值的某种对象的始终不移的信赖和执着不渝的追求。信仰是人类社会中最基本最深刻的精神现象,其表现为社会成员对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观念体系的信奉和遵循,是统摄、指导其他一切意识  相似文献   

2.
在多元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下,我国当代大学生的信仰逐步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因此,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已成为我国高校当前一项极其重要而迫切的任务。高校教师要从自身出发,做到思想和行为相统一,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做到科学和价值相统一,在教育方式的运用上做到原则和灵活相统一,在教育效果的考核上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统一,从而使更多的大学生逐步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  相似文献   

3.
引导大学生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既能够使大学生更加坚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又能够使他们明"理"晓"情"。大学生只有持之以恒、长期坚持,原原本本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真正明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精神和灵魂,并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认清形势、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才能真正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真谛,进而提升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4.
当代大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能否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取胜将取决于这一代人的综合素质。如何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重视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培养大批国家急需的具有创业精神的创新人才,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5.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也给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带来积极和消极的影响。为了更好地应对新媒体的挑战,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教育者要提高认识、改进方式方法、拓展教育空间,使大学生真学、真知、真用马克思主义,成为一名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  相似文献   

6.
当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培养困境主要表现为信仰需要和信仰"被崇高化"的冲突、信仰工具层面和价值层面的疏离、信仰教育中理性与非理性的博弈、文化多元社会与大学生信仰选择能力薄弱的矛盾。解决这一信仰困境要重视作为信仰的马克思主义,重塑回归现实生活的信仰教育,培养大学生的批判选择能力。  相似文献   

7.
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传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方式对当代大学生而言,过于简单教条,教育效果差强人意。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应从大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推进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目标现实化、理论通俗化、方法生动化、载体多样化",让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贴近大学生实际、贴近大学生生活、贴近大学生认知",以增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8.
当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培养困境主要表现为信仰需要和信仰“被崇高化”的冲突、信仰工具层面和价值层面的疏离、信仰教育中理性与非理性的博弈、文化多元社会与大学生信仰选择能力薄弱的矛盾。解决这一信仰困境要重视作为信仰的马克思主义,重塑回归现实生活的信仰教育,培养大学生的批判选择能力。  相似文献   

9.
10.
申亚杰 《红旗文稿》2012,(16):29-32
当前,信仰问题引起大家的普遍关注,有的人甚至对要不要对共产党员提出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明确要求提出疑问。可以说,在近年来我国社会思潮出现多元多样的背景下,在理想信念方面什么是及如何做这些深层问题的认知上,已经出现了重大歧义。因此,本文提出共产党员要信仰马克思主义这一命题,旨在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阐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性,以推进党的理想信念建设。  相似文献   

11.
据权威媒体报道,在英国广播公司第四电台最近举办的全球最伟大哲学家评选活动中,马克思最终以27.93%的高得票率荣膺榜首.其实,这已经不是马克思第一次独占鳌头了.1998年西方报纸就报道了这样一条消息:150年来,在人类所有的社会历史文献中,<共产党宣言>的发行量最大.  相似文献   

12.
正党的十八大报告高度重视理想信念问题,要求共产党人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又印发通知,在全体党员中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要求全体党员进一步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提高党性觉悟,坚定政治方向。一、信仰的重要意义信仰是人心中的钢筋铁骨,  相似文献   

13.
中共中央关于共产党员不准修炼“法轮大法”的决定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对于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央通知精神,把思想真正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特别要旗帜鲜明地捍卫我们的根本信仰——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相似文献   

14.
信仰,是指人们对某种理论、学说、主义的信服和尊崇,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活动指南,它是一个人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根本准则和态度。信仰是人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选择和持有。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理论,同时又是一种科学的信仰,它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支柱和奋斗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内容,决定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决定大学生能否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新形势下下推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必须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战略意义、基本现状,并找到针对性策略:明确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内涵;加强以中国实践为基础的理论创新教育;推进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民族文化表达;利用新媒体推进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传播力。  相似文献   

16.
我国目前在校大学生大多处于18-23岁的年龄阶段,随着生理机能基本成熟和性意识的发展,往往对异性充满好奇,从而萌发出爱的意识。同时由于网上大量的性信息使部分大学生陷入爱的泥潭不能自拔,大学生恋爱不可避免地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值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正视。网络社会里,由于大学生可以采用匿名上网,“网恋现象”悄然一、正确引导,开展网络恋爱观教育兴起,不少学生沉湎其中,甚至不远千里、不惜花费大量的金钱与网上恋人相会。据武汉一名牌大学学生会调查,该校一、二年级学生中,约有20%的人曾尝试用“网恋”方式选择性对象,其中有一…  相似文献   

17.
学界围绕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论、价值、现状、对策等方面展开了较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新时代深入推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研究,要强化系统研究,厚植研究深度和拓宽研究广度,同时要突破研究方法单一困境,加强比较研究,深挖研究特质。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是多元化时代,较为优越的物质环境对人们思想观念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得人们的生活习性以及对待生活的态度都发生了改变。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在时代发展的推动之下,"95后"大学生已逐步踏入高校生活,大学期间作为他们"三观"塑造的关键时期,如何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精神信仰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为此在注重信息化、科技化、现代化的社会环境中,分析"95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对其信仰教育提出建设性意见,对国家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周勇  李沛  刘朝阳 《学习月刊》2012,(16):74-77
中国的高等教育不乏智力超群的知识型大学生,也不乏具有高尚道德的模范人物,但缺乏具有鲜明的自主性、创造性,又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的学生。随着国内学者(崔自铎,1999)提出"意商"概念,开启了我国学者对意志教育进行研究的先河。学者们随后对意志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地研究,论述了马克思意志理论的时代价值、意志在人的活动中的作用、意志问题与人学研究、意志研究的合理思路等,  相似文献   

20.
大学美育与人才的创新素质的培养是密切相关的。笔者通过对美术教育的实质及美术课的学科性质的分析,试图阐明大学美术教育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作用。 第一,美术具有增强审美能力,陶冶情操的功能。美术教育的根本属性就是以发展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