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机关事务工作管钱、管物,要想做到“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一尘不染,两袖清风,笔者认为管住人的欲望是关键。欲望,通常是指人们想达到某种目的或占有某种物质的要求。钱物是欲望的诱因,人的贪婪往往是从钱物开始的。掌握大大小小权力的机关公职人员,都有各种各样的欲望,而要满足这些欲望,少了钱物作基础不行。  相似文献   

2.
论幸福本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英 《思想战线》2002,28(2):26-29
快乐的心理体验是幸福的主观形式 ,是幸福的主观本性 ;人的需求之满足和生存发展之完满则是幸福的客观内容。如果一个人感到快乐而幸福 ,是因为他的需要、欲望、目的得到了真实的实现 ,那么 ,他的快乐的心理体验之幸福的主观形式与他的需要得到实现和生存发展达到完满之幸福的客观内容便都是真实的。幸福的真实性是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相一致的本性。反之 ,如果一个人因为他的重大的需要、欲望、目的得到了虚幻的实现 ,那么 ,他的快乐的心理体验之幸福的主观形式与他的重大需要得到实现和生存发展达到完满之幸福的客观内容便是不一致的。因主体不同而不同的幸福是相对的幸福 ;不依主体而转移的幸福是绝对幸福  相似文献   

3.
乐山     
亚伯拉罕·马斯洛在《动机与人格》一书中说,人类的需要本身,是按照“优势需要的等级”来排列的。这是说,人的某一个需要的出现,往往是在另一个更占优势的需要满足之后。他将人的需要依次定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对认识和理解的欲望、对美的需要等。   登山作为运动,是一种什么层次的“需要”呢 ?   一个长期食不果腹,骨瘦如柴,连一点儿力气都没有的人,首先想到的肯定是食物,而不是登山。   一个人的人身安全没有保障,经常处于野兽、暴力、灾害、疾病、暴政等的威胁之下,他也没有心思…  相似文献   

4.
正人生要学会修剪欲望。对于领导干部而言,就是要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履职用权,严以修身,知止尚行,不为名利所累,不为财色所惑,时刻以共产党人的清风正气影响带领广大群众。欲望,即人们为想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一种强烈的渴望。人非圣贤,欲望是人的本性。适度欲望,可以催人奋进,可欲望一旦过度,就成为人生的负担,甚至为之所累而走向人生的反面。欲望似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来"修剪"  相似文献   

5.
齐夫 《楚天主人》2013,(1):49-49
正人的本能,就是什么都想多多益善——除了生病;而人的智慧,则是节制有度,善于给自己做减法。有的人各方面条件都很好,却并不感到幸福;有的人看起来似乎处处不如人,却活得恬淡从容。原因之一,就是后者善于做减法。对人生欲望要做减法。人有很多欲望,如官欲、财欲、名欲等,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痛苦。有些欲望通过个人努力能实现,有些欲望则无论怎样争取也无法遂愿,这时,欲望就成了痛苦的渊薮,欲望越大,痛苦越甚。如果能主动对欲望做一些减法,降低欲望的高度,缩减欲望的领域,  相似文献   

6.
荣跃明 《探索与争鸣》2024,(4):35-38+177-178
<正>现代汉语中的“味道”一词,其含义一是指味,即物质(多指食物)所具有的能使舌头得到某种味觉的特性,如食物的酸甜苦辣咸等滋味;二是指物质具有的能使鼻子得到某种嗅觉的特性,如气味、香味等;三是指意味或趣味。~((1))“味道”一词的上述用法中,第一种与第二种既体现了物质可以让人感知的特性,也反映了人的感官的感知能力;而第三种用法实际上是一种比喻,即人们借用感官感受来描述事物的特点,所表达的未必是事物的自然属性,而只是人的主观情感的投射。  相似文献   

7.
论道德需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 马克思在批判施蒂纳的庸俗的个人需要论时,曾经说:“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这对施蒂纳说,就意味着这需要和它的器官就成为他的主人,正如以前他曾把满足需要的手段(参看‘政治自由’和‘共产主义’两节)作为自己的主人一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286页)人的活动和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不论是政治学、经济学、心理  相似文献   

8.
无意识层面的欲望(desire)是拉康构建其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范畴。从微观上讲,主体的欲望源于需要以要求这样的语言形式表达时必然产生的压抑性冗余;而从宏观上看,欲望则是在个体从成为菲勒斯(phallus)形象到拥有菲勒斯能指的转变过程(即经历俄狄浦斯情结的过程)中形成的。主体欲望的实现形式是隐喻和换喻,并且具有鲜明的他者性。对象a以其不可能性牵引着欲望的永恒流转,它既是欲望的终极对象,又是欲望的最终原因。  相似文献   

9.
孙英 《思想战线》2003,29(2):16-20
幸福概念深刻而复杂,可以在三个层次上把握。首先,幸福是人生重大的快乐;进一步说,是人生重大需要和欲望得到满足的心理体验,是人生重大目的得到实现的心理体验;最终是达到生存和发展的某种完满的心理体验。与此相对,不幸首先是人生重大的痛苦;进一步说,是人生重大需要和欲望得不到满足的心理体验,是人生重大目的得不到实现的心理体验;最终是生存和发展受到严重损害的心理体验。  相似文献   

10.
陈志兴  陈建华 《前沿》2004,3(1):101-103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做人的工作 ,而人又是有思想、有感情、有需要的社会人。马克思曾指出 :“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做事 ,他就什么也不能做。”① 因此 ,研究人的需要 ,并从人的需要出发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要求。这里要强调的是 ,人的需要不仅仅指个人的需要 ,还包括社会的需要 ,两者是辨证统一的关系。当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发生矛盾时 ,个人需要自觉服从社会需要 ,并在必要的时候还要做出牺牲。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就是使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相结合 ,使社会需要和个人需要相统一。…  相似文献   

11.
不能颂扬“私人欲望”王珠元现在有些人在宣传一种"欲望论",他们抛开生产力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从人的欲望、需要出发来说明人和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人们的精神面貌也有很大的改观。对此,也有人把它归功于人的欲望...  相似文献   

12.
人天生一张嘴巴,一是为吃饭,二是要说话。 人通过言语,或阐明某种道理,或提出某种建议,或表达某种欲望,或发布某种指令,或揭露某个问题。通过言语,既可以说服人、教育人,又可以感染人、激励人,甚至可以吓唬人和迷惑人。 古有能君善辩,靠“三寸不烂之舌”,游说四方,屡建奇功的“纵横家”;有言行一致,刚正不阿,信守“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  相似文献   

13.
李东平 《求索》2012,(7):64-66
作为网络时代的新媒介,搜索引擎带来的传播变革和影响是深远而重大的。他是互联网时代唯一从内心出发、真实不作假的一种平等性传播媒介,他把用户想说的,还有他们想说而不敢说的,内心深处的需求和欲望表达出来,他是新媒介时代独一无二的"心媒介";传统搜索引擎基于机器的算法带给我们海量的需要的信息,但是这些信息是分散的,不带任何感情与关系的,是"僵死"的信息,新媒介的固有属性在于它的社交性,信息,只有加上人的因素才能产生终极的价值和意义,也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交网络与搜素引擎的结合-社会化搜索代表着新媒介的未来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蒋庆先生提出,所谓"先进文化",即是建立在尧舜文武周公孔子道统上的儒家文化,也就是尚德尚仁的"君子文化",是把善和公正放在第一位的文化,而不是近代西方那种尚力尚利的"小人文化",不是把强力、霸权、功利、效率、欲望放在第一位的文化.蒋庆先生的观点是片面而偏狭的,这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他没有正确认识和把握儒家文化的基本特性,儒家文化的系统性、历时性和民族性决定了其不可能都是先进文化;二是他把善或道德当成评价文化是否先进的唯一标准,实际上,只有能够实现真善美利四种价值的最大化与最优化,才能称为先进文化;三是他忽视了儒家文化的社会功用性.其实,儒家文化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正负多种作用,决定了它不可能隶属于某种单一文化类型.  相似文献   

15.
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引导人的行为。而引导人的行为,必须首先研究和了解人的行为过程及其规律。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和科学理论证明,人的行为来自动机,动机又来自需要,需要是行为内在动力的源泉。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第286页)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认真研究人的需要。对于需要的研究,行为科学的某些理论和方法有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6.
价值选择就是主体依据一定的价值尺度,以求用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价值所作出的价值取向。它是人类特有的能动的过程。“价值的崇高性表现在,它不只是体现了满足人的某种需要,而且还表现着人的主动追求。”价值选择对于一个高中学生能否健康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仔细研究高中生的价值选择,才能有的放矢地对他们进行教育。一、高中学生价值选择的基本特征1.模糊性。一个人要完成某种活动,作出必要的价值选择,需要依赖各种条件,如生理条件、心理条件、现实生活条件等。高中学生正处于半成熟时期,个人主观上要求独立,而客观上却依赖家庭和社…  相似文献   

17.
关于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心理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人的行为受到需要、动机、激励的支配,而调节人的需要、动机和激励方式的最高调节器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要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有必要进行心理学思考。一、正确运用心理学关于需要、激励的理论,深入了解和适当满足人们的合理需要,是提高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基本方法需要是人的本性,是指个体所处的缺乏和不满足状态。人们希望得到满足的欲望和要求是很正常的,如果没有需要,整个世界对人就没有任何吸引力了,人也就不可能去学习…  相似文献   

18.
“宁静可以致远,大狂才能致庸”是陈建斌本人对他在《乔家人院》中扮演的主人公“乔致庸”的解读。而从某种角度来说,把这句话放在陈建斌身上似乎也别有一番道理;一方面,他淡定自若、向往和人群保有距离的生活;另一方面,面对自己钟爱的表演艺术以渴望塑造的角色,他又执著不懈、如痴如狂——  相似文献   

19.
教育的个性化就是说我们的学校要把每个学生当作学校的主人,尊重他的个性和尊严,信任他,接受他个人的目的、需要和兴趣;并且为发展学生的能力,发展他的独立自主性和主体意识而创造最大限度的有利条件。教育的本质功能是为人类自身进化,为人格的完善,为人的发展服务的。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是通过教育促进人的发展而实现的。如果单纯追求教育的工具价值,而完全无视人发展自身的各种需要,如求知欲  相似文献   

20.
<正>在墨西哥反贫困整体规划中,繁荣计划和食品补充计划相互配合,发挥了最为重要的作用。繁荣计划是在原有机遇计划的基础上扩展而成的,是一种有条件现金转移支付制度,强调受助人必须以履行某种职责或作出某种努力之后,才能享受相关救助。如,家庭成员有就读年龄青少年的,必须在学校就读,然后才能申请并享受政府提供的救助。食品补充计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