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贵州乡村旅游资源丰富,545个中国传统村落,213个中国民族特色村寨,蕴藏着最有特色的民族建筑、最多彩的民族歌舞、最绚丽的民族服饰以及宁静的乡土生活,成为贵州发展乡村旅游的坚实基础。随着贵州交通的跨越式发展,乡村旅游被推进大众的视野,并在旅游复苏、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曰益增长,彰显出独特地位。可以说,乡村旅游的一头是传统生活,一头是现代文明,如何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将两者兼容并蓄,本刊特邀请嘉宾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正>黔东南州境内传统村落数量众多,保存较为完整,但在乡村旅游开发、城乡统筹发展、新农村建设、乡村城镇化等多重挑战和冲击下,传统村落不断遭受"建设性、开发性、旅游性"的破坏。传统村落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仍面临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一、黔东南传统村落保护现状黔东南州传统村落数量众多,目前有309个传统村寨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入选数量居全国地州市第一,占贵州省545个村落的57%,占全国4153个传统村落的7.44%,是中国传统村落分布最  相似文献   

3.
4月底,国务院参事、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专家委员会主任、著名作家冯骥才时隔15年再次来到贵州,参加在贵州凯里召开的中国民族文化旅游暨中国传统村落·黔东南研讨会,并深入黔东南苗乡侗寨调研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期间,冯骥才先生就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问题接受了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专访。  相似文献   

4.
正贵州省数字乡村建设监测平台开发了村镇生活垃圾收运板块、乡镇生活污水处理板块、传统村落建设管理和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板块、农村危房改造板块,并同步开发了手机客户端贵州数字乡村App,助力农村危房改造和住房保障工作有序开展。  相似文献   

5.
正传统村落传承着古老的历史记忆、生产生活智慧、文化艺术结晶和民族地域特色,是一个个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村庄。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公布第五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名单,贵州179个村寨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累计724个,数量居全国第一。传统村落被称为"民族的记忆",有着较为  相似文献   

6.
正自原农业部2016年启动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推介工作以来,贵州已有十余个乡村入选,或是特色民居村,或是特色民俗村,或是现代新村,或是历史古村,每一个村落,都是一份独特的乡村振兴样本。本栏目近期陆续推出"乡愁贵州·美丽村落"系列报道,展现贵州美丽休闲乡村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7.
詹国辉  张新文 《求实》2017,(11):71-84
随着现代性不断渗入乡村场域,传统村落面临着不断衰败的厄运,而这恰恰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实践可能空间。通过理顺传统村落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利益主体,辨识利益主体的价值取向,并基于生态学意义上的共生理论,构建出传统村落共生发展系统,以及厘清其共生格局的具体形态。同时借助于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建构出传统村落的共生度模型,并基于江苏省S县的调研数据,测度出5个典型村落的共生度。研究发现,5个典型传统村落的共生系统呈现非稳定性并兼具共性。为此,要通过提高共生单元的质参量、完善共生界面、促成共生新增能量的产生等,实现传统村落的共生性发展,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8.
正2014年,农业部启动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推介工作,培育推介出一批"天蓝、地绿、水净、安居、乐业"的美丽休闲乡村。贵州已有10余个乡村入选,或是特色民居村,或是特色民俗村,或是现代新村,或是历史古村。每一个村落,都是一份独特的乡村振兴样本。从本期起,本栏目推出"乡愁贵州·美丽村落"系列报道,展现贵州美丽休闲乡村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的乡村村落是前现代社会的重要基础和核心组成部分,它是社会现代化的障碍。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新政权,通过集体合作的经济社区取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空间、阶级关系纽带取代血缘关系纽带、国家政权的直接监管取代村落自治、中共意识形态取代儒家伦理等手段和环节,采用正确的路径和方法,对传统乡村村落空间进行了有效的改造,终于将村落这一宗法社会的核心变成了现代社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孙蕙 《当代贵州》2023,(17):64-65
<正>贵州各地基层党组织坚持党建引领,多措并举致力将传统村落改造好、保护好、发展好,让传统村落留得住乡愁、创造经济价值、成为乡村治理典范,助力乡村振兴。春暖花开的季节,记者走进位于天柱县石洞镇东南角的摆洞村。从村委会停车场往下望,高达15层的鼓楼静静矗立,吊脚楼依山而建,水面浮动,颇有明代高珩《春日杂咏》里“青山如黛远村东,嫩绿长溪柳絮风”的意境。  相似文献   

11.
<正>传统村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传统村落正在大量消失。近年来,一些地方通过发展旅游来保护传统村落,取得较好效果,但实践中也存在传统村落"变味"的尴尬。比如,在搞旅游开发时出现了拆古建新、拆真建假以及过多外迁村民等错误做法。在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过程中,既要积极发展旅游,又要防止过度商业开发,以科学有效地保护传统村落。保护历史文化价值就是保护传统村落的  相似文献   

12.
传统村落群的协同发展系统是在历史衍化中形成的现代化的重构过程,也是遵循系统理论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原则和思路进行资源整合的结果。从微观到宏观,可以构建传统村落独立系统、传统村落群系统、传统村落群与所在城市的产城融合协同三级系统。  相似文献   

13.
尽管受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的长期冲击,然而江南传统村落无论从地区空间分布,还是自身内部结构变化均不大,表现出江南传统村落的顽强生命力。以T市桃园村为代表的典型江南村落依托美丽乡村建设,形成了村庄与外部周围环境、村民生产生活与现代经济生产、传统产业与现代产业平等对话并同步发展的局面,初步实现了乡村振兴。生态型发展有效地解决了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的两难问题,从而也为当前江南传统村落的振兴探索出一条较为成熟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4.
邓淳兰 《当代贵州》2023,(30):62-63
<正>传统村落是不可替代的文化瑰宝,要遵循历史形、现代芯,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找到其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法则,以及和过去空间关系相适应的新的生产关系,构建良性发展格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让传统村落焕发新活力,必须要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中处理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5.
正自农业部2014年启动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推介工作以来,贵州已有十余个乡村入选,或是特色民居村、特色民俗村,或是现代新村、历史古村,每个村落,都是一份独特的乡村振兴样本。本栏目将陆续推出"乡愁贵州·美丽村落"系列报道,展现贵州美丽休闲乡村的独特魅力。去贞丰县者相镇纳孔村的途中,车窗外的峰林就像是一幅浓淡相宜的山水画。纳孔村就在这幅"山水画"中,三面青山怀抱,一面绿水拥岸。  相似文献   

16.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日前公布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单,北京市房山区南窖乡水峪村等646个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传统村落是指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村落衰落、消失的现象日益加剧,加强传统村落保  相似文献   

17.
<正>贵州按照“三个转向”要求,推进乡村建设“塑形”,深化“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加强农村水源地保护、升级改造农村电网、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深化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同时加强乡村治理“铸魂”,通过创建一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镇、示范村,推动民族村寨、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发展。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山西省相关部门高度重视传统村落建档保护工作,深入挖掘传统村落中的文化资源,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山西传统村落建档保护工作仍然存在着建档形式单一、归档分散、管理标准缺乏等不可回避的问题。为此,相关部门要通过完善建档保护标准体系、创建数字档案馆、打造乡村旅游品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举措,推动山西传统村落建档保护工作持续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9.
正乡村旅游已成为我国扶贫事业的生力军。对正处在脱贫攻坚关键时期的贵州而言,乡村旅游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通过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推动民族文化大繁荣以及建设"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等举措,近年来贵州乡村旅游得到较大发展,富了一方百姓,助力脱贫攻坚效果明显。2015年,贵州乡村旅游接待人数1.593亿人次,旅游收入705.9亿元,年均增长31.7%。贵州乡村旅游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20.
权若青 《当代贵州》2020,(11):42-42
打扫院子、整理店面、通过村里农产品的供应为自己的农家乐采购物资,这是惠水县好花红镇好花红村村民王玉福已经习惯了多年的生活。曾经的好花红村,借助优越的自然环境和2014年黔南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此举办的契机,在全国打开了知名度。近年来,好花红村大力发展种植业和旅游业,借助"互联网+"将村落打造成贵州电子商务示范村文化商业综合体,先后获得民族团结示范村、全国文明村寨、中国最美休闲乡村、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等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