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昌龙  张逸潇 《江淮》2012,(7):32-33
近年来,芜湖在加快工业转型中实现内涵式发展,在新型城镇化中走进"跨江时代",以工业理念催生都市现代农业,打开了"三化同步"、良性互动的生动局面。工业转型促进内涵式发展"芜湖发展到现阶段,必须调整转变思路,发掘经济发展的新内涵,加快推动产业高端化和城市现代化,从过去单一以工业为主体的城市,转变为一座以商贸、科技、文化等为主体的综合性城市。"在芜湖的决策者看来,这座城市未来的发展,需要推进工业转型,推动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升级,促进二产向三产延伸,实现产业高端化、集群化发展。在芜湖构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中,汽车及高端装备制造业被确立  相似文献   

2.
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主要途径是培育壮大接续替代产业。地处辽西北地区的阜新市作为全国典型的资源型城市,经历十年转型发展,正逐步走上创建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示范市的道路。落实"工业强市"战略,积极构建以接续替代产业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是阜新实现转型示范的关键举措。为此,有必要强力推进项目和园区建设,培育壮大工业产业集群,加快实现工业优化升级,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  相似文献   

3.
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主要途径是培育壮大接续替代产业.地处辽西北地区的阜新市作为全国典型的资源型城市,经历十年转型发展,正逐步走上创建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示范市的道路.落实“工业强市”战略,积极构建以接续替代产业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是阜新实现转型示范的关键举措.为此,有必要强力推进项目和园区建设,培育壮大工业产业集群,加快实现工业优化升级,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  相似文献   

4.
张周虎 《当代贵州》2016,(31):54-55
正水城县坚持一手抓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一手抓新兴产业的引进和培育,促进工业经济实现低碳、循环、集约、清洁发展,打造山地特色新型工业升级版。水城县立足山地特色,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围绕"结构好、效益高"的要求,依托水城经济开发区和发耳工业园区,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坚持一手抓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一手抓新兴产业的引进和培育,促进工业经济实现低碳、循环、集约、清洁发展,打造具有水城特点的山地特色新型工业升级版。  相似文献   

5.
正工业是青铜峡发展的"根",工业是青铜峡崛起的"魂"。在青铜峡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工业始终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青铜峡市坚持把工业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突破点,坚持提升总量与优化结构并行,优势主导产业与战略新兴产业并抓,大力实施改造提升、智能制造、创新发展"三大工程",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努力打造工业经济新增长点。如今,这个经历了重重考验的老工业基地,已全面开启转型升级模式,在工业转  相似文献   

6.
依托山西独特的资源优势,资源型企业在2003年至2012年间发展迅速。但是,过度依赖资源型产业的经济发展模式,导致多元产业发展格局成形缓慢,直接影响着全省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资源型产业"高地"效应明显、非资源型产业发展缓慢、能源消耗总体过高、污染治理投入相对偏少、技术创新投入严重不足等是当前制约资源型企业转型发展的关键因素。基于此,加快推进山西资源型企业转型升级必须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加大研发投入、培育新兴产业集群、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创新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7.
刘远学 《当代贵州》2012,(29):40-41
近年来,铜仁市万山区坚持三化同步,三"轮"并转,真正实现增比、进位、突破,显现出转型发展的诱人前景。近年来,铜仁市万山区坚持在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三"轮"并转,真正实现增比、进位、突破,成为玉铜松工业循环经济产业带上一个强劲发展的增长极,显现出转型发展的诱人前景。突出工业发展主导地位加快转型工业园区建设走进万山,热火朝天的创业气氛让人热血沸腾,转型工业园区建设如火如荼,进出园区的车辆川流不息。汞化工业、铁合金、电解锰等产业以集群方式快速发展,以钾产业为龙头的新材料产业、铝材加工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建设正在实现历史性突破……  相似文献   

8.
山西资源型经济特征显著,依托"中部崛起"有利发展态势,在立足地区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的条件下,山西将建成"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作为在"中部崛起"中实现资源型经济转型、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通过发展七大优势产业,"小转型"与"大转型"并重,按传统产业新型化与新兴产业规模化的要求,在巩固接续产业的基础上,大力推进替代产业的发展,使其逐渐成为强势产业,培育山西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产业整体竞争能力,实现资源型经济的"循序渐转".  相似文献   

9.
刘秉承 《实践》2013,(10):46-47
随着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的贯彻落实,昔日人们印象中的"煤城"乌海已阔步迈出城市转型的步伐。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乌海市依托原有的工业基础,努力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不断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经济转型、城市转型、打造自治区西部区域中心城市"为目标,探索出了一条同步推进城市转型和产业转型的新道路。产业集聚强优势乌海市能够走出一条做长加粗产业链、实现上游产业附属产品精细加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与该市下大力气整顿高耗能、高污染的小企业密不可分。通过关停淘汰落后产能,规模经济得以健康发展,优势企业得以充分  相似文献   

10.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产业"改朝换代"的重要推手,其巨大的创新驱动力可以产生辐射作用,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促成新兴产业集群的形成。透过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我国和江苏地区的发展可以看出,解决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面临的区域内发展不均衡、产业产能过剩、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跨领域合作发展意识不足等发展困境,就是要利用其对新技术、新组织、新产品和新的生产方法的创新,实现与传统产业的优势互补、弊端互弥,事半功倍地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以推动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1.
正从"一煤独大"到"多业并举",六盘水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为主方向,以集群的姿态向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中高端攀登,"新蓝海"航程开启。因煤而兴,工业立市,资源红利曾造就一座城的辉煌。困顿于煤,在结构性产能过剩、产业结构失衡的泥淖中,六盘水积能蓄势,演绎精彩一跃——抢抓创建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机遇,新兴产业插柳成荫。  相似文献   

12.
产业集群是提升一个区域产业竞争力的重要载体。本文首先回顾了漳州在探索工业发展的道路中,不断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培育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的历史进程,阐明漳州产业发展的优势与劣势,进而探索和思考漳州产业集群进一步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13.
<正>水城县围绕"一个引擎九大龙头"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生态",形成"点上开花、引擎推动、龙头带动"的发展格局,全力打造经济强县升级版。2014年以来,水城县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立足"中国凉都·生态水城"建设,坚持以"生态引领、转型升级、跨越发展"为主基调,按照产业生态化、集群化、规模化、园区化以及发展绿色化、低炭化、循环化、科技化的要求,着力在转方式、调结构上狠下功夫,切实优化转型升级路径、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围绕"一个  相似文献   

14.
正抢抓遵义市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工业的机遇,大批绿色食品加工企业纷纷落户。遵义市以绿色食品工业为支撑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态势越来越好,后劲越来越足。闯新路开新局,抢新机出新绩。遵义市坚持工业强市战略,按照"瞄准优势产业抓集群,围绕产业链条抓配套,盯住重点企业抓服务,突出园区效益抓改革"的思路,加快构建以茅台酒引领、绿色食品工业主导、其他传统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协同并进的新型工业化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以绿色食品工业为支撑的新型工业化,持续推动全市工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相似文献   

15.
良好的产业生态链,让就近合作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使产业发展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一个个集群化发展的工业园区将为基础材料产业发展实现新突破提供强大的支撑。基础材料产业是贵州十大工业产业之一,也是贵州工业经济的传统优势产业。依托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贵州推动铝、锰、钛等加工产业产能不断提升、规模迅速壮大。近年来,针对资源精深加工、固废处置等,贵州省围绕资源、依托龙头、聚焦配套,构建起多个产业链较为完备的产业集群,使贵州基础材料产业中的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及新材料三大板块发展迈上新台阶,推动产业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16.
加快我国产业集群从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亟需找到突破口,而未来产业的竞争是技术标准的竞争.文章通过分析我国产业集群优势与打造"技术标准"所需具备的必要条件的契合,阐述了产业集群是打造"技术标准"的理想主体,而技术标准又是产业集群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7.
叶素文  刘朝明  付茂林 《探索》2003,(5):118-120
由于受单一产业结构和传统发展方式的制约,资源型城市需要通过"第二次创业"来确立新的增长点.本文从资源型城市面临的发展困境入手,并以新疆克拉玛依市作为样本,分析了资源型城市实现产业转型和城市发展转型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18.
本溪是一座因煤炭钢铁而立之城,是典型的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老工业基地振兴,关键在创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关键在转型。历经艰辛探索论证,转型方向终于确定。根据本溪的资源条件和产业特色,2008年,辽宁省委、省政府做出支持本溪做强做大生物医药产业的重大决策。从此,本溪市开启了"打造中国药都、建设沈溪新城"的序幕。完善硬设施。五年来,省、市两级多方筹措资金,用于"七通一平"、沈本产业大道、园区路网、  相似文献   

19.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1]新材料是整个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产业基础,直接关系高端制造业的发展,进而影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的实现。加快推进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对推动制造业技术创新、支撑产业升级、建设制造强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2015年以来,银川市充分发挥本地优势,聚焦“三新”产业,把新材料产业作为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优先培育和发展。经过近些年的努力,现已形成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正在成为本地区引领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和新的经济增长点。银川市提出突出全产业链升级、集群化发展,全力打造“中国新硅都”、新型储能电池制造基地、智能终端材料和半导体材料生产基地等新材料产业发展目标,为本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指向。  相似文献   

20.
进入新世纪,我国开始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党的十六大确定:“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发展接续产业。”在这样的国策背景下,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针对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中的突出问题,分析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基本模式、一般思路,提出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对策建议,推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和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