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全国  周子渊 《前沿》2014,(7):189-191
公共外交在当代外交活动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从其主体来看,存在着三种形式。一是以政府为主体的政府公共外交;二是以政府主导,由各种社会组织为主体的公共外交;三是以政府为主导,民众个体为主体的公共外交。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个体公共外交提供了技术基础,而大规模的、不同国家民众间的流动与交流成为个体公共外交的现实基础。个体公共外交是国家整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让个体公共外交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的整体利益与外交活动,有必要提高每一个个体的公共外交意识。  相似文献   

2.
两国之交,在民之亲。在当今国际交往频繁的“舆论时代”,政府外交之外的“公共外交”越来越重要。上海市政协不断拓展延伸传统的对外友好交往职能,积极搭建“公共外交”平台。  相似文献   

3.
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期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夫人彭丽媛教授首次在海南举行夫人公共外交活动,充分展示了中国第一夫人外交特色,极大提升了我国软实力和国家形象,被诸多外国媒体称为中国的“新名片”.彭丽媛教授亲力亲为,以其独特的个人魅力和亲和力,向世界宣传了中国、推介了海南,开启了利用博鳌亚洲论坛开展夫人公共外交活动的先河,为博鳌公共外交基地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翻开了博鳌公共外交的新篇章.为筹办好彭丽媛教授的夫人外交活动,中央有关部委、海南省有关部门精心策划,周密安排,全力保障,有关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海南省外事侨务办公室在利用博鳌亚洲论坛平台和外专引智渠道服务博鳌公共外交基地方面也积累和收获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4.
朱全国  肖艳丽 《前沿》2014,(11):202-204
公共外交中文化一直都是重要的内容之一,但是直到20后,文化才真正成为公共外交的核心内容。文化成为公共外交的核心内容主要是由文化在当代国家软实力构成中的核心地位所决定的。当前中国公共外交在文化中的发展方向主要体现为四个方面,即个体化与信息化、学习交流、旅游、中国传统文化的细化传播。  相似文献   

5.
<正>近期,海南公共外交研究中心揭牌仪式暨海南公共外交研讨会在海南大学举行。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南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的专家和省教育厅、省外事侨务办公室负责人及海南大学教师和学生代表参加了揭牌仪式和研讨会。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主任赵启正作了题为"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的专题报告,专注于公共外交与国际关系研究的非官方外交与国际关系智库察哈尔学会(NGO)发来贺信。会议紧紧围绕"海南与公共外交"这一主题,进  相似文献   

6.
李立广 《前沿》2014,(9):192-194
文明产生之后,人类的文化交流开始出现。在国家出现之后,国家间的文化交流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到了现代社会,主权国家愈加突出文化传播的作用,加强了文化外交,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传播手段的发展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也经历了由文化外交向公共外交的理念性转变,但文化在外交的主体地位始终未变,本文试从公共外交所要实现的目标来探讨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7.
胡腾蛟 《求索》2011,(12):94-95,221
冷战后,美国将公共外交作为“塑造和平”的新范式加以广泛应用,其内容日益拓展到社会学层面上;从特点上看,美国公共外交与地缘政治战略、反恐战略和国家形象修复战略紧密结合以维护其软实力优势。从发展趋势看,美国开始探讨公共外交“去中心化”。更加强调以公众为主体,着手解决“有效性”问题,以最大程度地维护美国全球利益。  相似文献   

8.
随着民营企业“走出去”步伐日益加快,在某种程度上,民营企业已经逐步成为国际社会观察中国社会的一个重要窗口,成为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构成因素之一。民营企业作为一个市场主体,在“走出去”开展国际化经营的同时,将在国际舞台中担当更多的政治、外交功能。我们应关注民营企业,特别是“走出去”民营企业在公共外交中的潜在作用,提升民营企业的公共外交能力,引导和鼓励大型民营企业开展公共外交。  相似文献   

9.
从民间外交到公共外交 中国外交的重要特色就是政府外交与人民外交的相辅相成。新中国成立时,政府外交和民间外交几乎同步开始运行。中日建交的历史进程中的“民间先行”、“以民促官”和中美建交前的“兵乓外交”,都是民间外交发挥重要作用的典型案例。在1957年,周恩来总理曾经对中国的整体外交有过界定,即“中国的外交是官方的、半官方的和民间的三者结合起来的外交”。我国的民间外交在各历史时期都取得了记入史册的成就。  相似文献   

10.
<正>公共外交是2010年中国外交最受关注的热门议题。我国公共外交基本处于起步阶段,关于公共外交的理论有待进一步探讨,公共外交的经验教训也需不断总结,但良好开端意味着积极的发展。2010年,中国外交最受关注的发展之一是公共外交。这个几年前还只是少数专家提及的话题,迅速成为广受  相似文献   

11.
外交部外交证件印制室承担着签证认证贴纸、外交官证件等防伪印品的设计印刷和重要国事、外事活动及国内外大型会议的印品制作任务。这是一个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集体,多年来秉承“外交无小事”“质量就是生命线”的工作理念,服务外交,勇挑重担,锐意进取,无私奉献,在平凡的岗位上演绎着不平凡的坚守。  相似文献   

12.
《同舟共进》2014,(6):2-F0002
2014年3月31日至4月2日,由清远市政协牵头组织、清远市公共外交协会承办的第四届世界清远联谊大会在清远召开,出席大会的嘉宾共300余人。大会以“中国梦,赤子心”为主题,把“联络乡谊”放在首位,成为了清远与海内外乡亲和社会各界人士加强沟通、增进友谊、共谋发展的平台,也成为了清远市公共外交工作的新品牌。  相似文献   

13.
周英 《长江论坛》2016,(5):41-46
城市公共外交是以城市为主体所开展的公共外交活动,其目的是树立城市的良好形象,提升关注度和影响力,从而为其他政策的实施创造有利条件。作为中部的重要中心城市和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武汉必须发挥区域优势,无论是配合国家总体的公共外交战略还是服务于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武汉都有必要重视和开展公共外交。武汉在实施其国际化战略和实现"大城崛起"的过程中开展了公共外交的有益探索,取得了一些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武汉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4.
摘要:旅游外交已成为新时代中国大国特色外交的重要形式,这一工作的开展,有利于推进中国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特色大国外交布局的形成。旅游外交研究工作起步较晚,故需要从回顾旅游外交发展历程与研究现状开始,界定旅游外交的内涵、特征和外延,并区分旅游外交与传统外交、公共外交、民间外交、文化外交等概念的不同特征。依托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构建旅游外交四维研究矩阵,即专业维度、公共维度、政策维度和批判维度,并明确不同维度的研究重点,促进旅游外交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韩国政府对700万海外韩国人高度重视,通过建立涉侨机构、制定侨务方针政策、提供法律和财政保障、维护海外侨胞的权益等与海外侨胞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和信任。在此基础上,韩国政府将侨务工作上升至外交的层面,通过海外韩国人开展国民外交、推广韩语教学、普及韩国电影电视剧等文化公共外交活动,提升韩国国家形象。但是,韩国侨务公共外交仍处于初期阶段,存在诸多挑战,主要是海外韩国人和韩国国民对于韩国侨务公共外交的认知还很不足,韩国侨务相关部门因预算和机构限制而对韩国侨务公共外交工作开展的积极性不够。韩国侨务公共外交的这些成果与存在的不足,可以为构建中国侨务公共外交理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杨磊 《中国发展》2014,(4):50-52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旅游消费大国,庞大的出国人群原本可以成为公共外交的使者和国家形象的代言人,遗憾的是,此起彼伏的中国游客不文明行为,不仅引起目的地居民的反感,而且降低了中国政府公共外交的可信度,使国家形象受损。在全民外交时代,应加强对游客形象问题的研究,探究其对公共外交的影响程度,充分发挥个体在公共外交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我1965年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外交部。我从中学起就很向往充满神秘感的外交工作,当我第一次迈进当时在外交部街的那座古色古香的大门,兴奋之情实在难以言表。后因被派往英国留学,又到解放军农场接受“再教育”,直到1970年进入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我的外交生涯才正式开始。2002年7月,我任驻英国大使期满回国,转入国际问题学术研究与交流领域,间接从事外交工作。在新中国60周年华诞之际,回顾近40年的外交经历,亲身感受到祖国外交的蓬勃发展,亲眼目睹外交战线的辉煌成就,我感到格外喜悦和激动。  相似文献   

18.
如火如荼的汉语热,精彩纷呈的国家年,稳定持续的对外文化交流,日益完善的新闻发言人制度……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正以更加自信和积极的态度,通过公共外交的舞台,向世界展示和说明中国。总的来看,近年来中国公共外交有三大亮点。  相似文献   

19.
<正>中国近年来越来越重视公共外交的地位和作用,并积累了一定经验,此次中国公共外交工作的手段和方式更加成熟和有力  相似文献   

20.
《民主与法制》2013,(11):4-4
3月22日起,国家主席习近平应邀对俄罗斯、坦桑尼亚、南非和刚果四国进行国事访问,首次以国家元首身份亮相国际舞台,其朴实、生动的话语为公共外交树立了典范。陪同出访的习近平夫人彭丽媛也亮点频出,其言行举止乃至本土品牌的衣着、拎包,引发热议,分析称,“第一夫人”所展示的外交魅力,将有力提升中国的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