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全球化视角解读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生长点,不仅可以获得一种新的更为宏阔的视角,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丰富“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生长点”的命题。为此,我们应站在全球化的制高点上,把马克思主义置于全球化这一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中,阐明全球化的勃兴与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生长点的关系,并进一步揭示当下全球化的社会变革对马克思主义传统理论提出的新挑战。正确地回应这些挑战,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寻找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生长点的契机。  相似文献   

2.
[编者按]本篇访谈文章最早发表在网站http://aurora.icaap.org的2004年8月在线“采访著名思想家和作家“的栏目中,后该文被稍作修改后正式发表在2004年11月的<每月评论>(Monthly Review)上.采访人丹尼斯·瑟龙是加拿大阿尔伯特大学社会学系兼职教师、该校“新自由主义的全球主义及其挑战者“研究项目的研究人员;被采访人约翰·贝拉米·福斯特则是美国俄勒冈州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著有<马克思的生态学>、<脆弱的星球>和<生态学与资本主义的对立>等著作,被誉为当代生态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相似文献   

3.
全球化已成为不容否认的事实、不可阻挡的潮流,但是,人们对全球化的认识和判断却存在歧义和争论。全球化始于何时,全球化的理论源头在哪里,全球化的本质和主要特征是什么,研究全球化问题应采用怎样的方法论,在深入研究这些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化的关系,对于明确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方向,坚定改革开放的信心,迎接全球化的挑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已经揭示了资本的扩张本性,预言了世界市场的形成,更为可贵的是,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中看到了社会主义的未来前景。所以,由资本主义引发和主导的全球化,并不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障碍。相反,它应该成为社会主义发展可资利用的条件和准备。  相似文献   

4.
全球化浪潮对马克思主义提出的挑战是多方面的,其中全球化与"全球问题"、全球化与民族和国家、社会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关系、全球化与我们认识全球化的方法这四方面的问题构成了"挑战"的部分核心内容.本文的主旨不在于为这些问题提供正确的答案,而在于力图在理论思维中正确地再现这些问题."每个问题只要已成为现实的问题,就能得到答案".  相似文献   

5.
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看待全球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于全球化浪潮的兴起,目前人们的认识与评价还不一致。乐观者有之,悲观者有之,犹豫观望者也有之。不同的意见当然可以讨论,但要使讨论走向深入并步入健康轨道,关键是要有一种正确看待全球化问题的方法论。为此,注意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全球化问题的基本立场、观点,这是我们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一虽然马克思在其生活的年代还没有遇到像今天这样的全球性问题,也没有形成系统性的全球化理论,但他确实从全球的视野阐发了“世界历史”的重要思想。这一思想充分体现了马克思观察全球化问题的方法论。马克思对于世界…  相似文献   

6.
李永刚 《实践》2004,(4):44
继<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研究>一书出版后,我区知名学者刘文斌教授的新著<文艺批评:实践与理论>又与读者见面了.中宣部刘云山同志曾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研究>一书中的“序言“中指出:“刘文斌同志不趋时,不媚俗,对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情有独钟,潜心钻研,实属难能可贵.“新著使我们再次感受到作者的那种可贵精神及其对马列文论的知、信、行.……  相似文献   

7.
杨兆文  许绍忠 《实践》2002,(4):21-23
早在1999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关于制定“十五“计划的<建议>中就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又进一步指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的理论,揭示了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现在,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时所面对和研究的情况有很大不同,我们应该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  相似文献   

8.
知识经济的勃兴、网络交往的盛行、全球性问题的凸显、全球主义的流行,赋予了全球化以新的内涵。全球化的新发展给马克思主义哲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凸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问题”意识。以强烈的前沿“问题”意识和宏大的全球视野来审视全球化发展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挑战,不仅可以使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世界哲学,而且可以从中探寻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9.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为把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活动不断引向深入,中宣部理论局最近组织编写了<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一书.<读本>全面准确地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是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学习科学发展观的权威辅导材料.为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把握<读本>的主要精神,省委讲师团领导组织理论教育室、理论研究室编写了宣讲提纲,现予刊发,供大家在教学时参考.……  相似文献   

10.
王东  林锋 《理论学刊》2006,(9):53-58
2005年国内学术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围绕创新这一主题,形成了五个重要的哲学创新生长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研究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路径、全球化与唯物史观创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1.
伍雄武 《实践》2002,(8):44
近现代中国哲学史最为重要之内容,乃马克思主义哲学之传入及其中国化,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之传入及中国化,使源远流长的中国哲学发生了根本的质变,使中国社会历史的根本变革有了正确的理论先导和基础.这一传入和中国化的过程即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的过程,因此,主要是实践的过程,或者按马克思的意思说,主要不是解释世界的问题,而是改变世界的问题.由于这样,这一过程主要是由领导亿万群众革命斗争的领袖们来完成的.这方面已受到哲学史研究者高度的重视,自不待言.而另一方面,即理论家们在这一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却由于种种原因而研究较少.这是一种缺陷和遗憾.现在<哲学大众化第一人--艾思奇哲学思想研究>开始为我们弥补这种缺陷、遗憾,读之深受教育,颇为高兴.我觉得此书有两个值得注意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经济全球化"不属于马克思主义的范畴.在探究资本主义和商品经济规律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资本具有全球扩张的本性,但是马克思主义主张废除资产阶级的私有制,在共产主义大同的意义上实现"经济全球化".与此同时,有人在论证"经济全球化"现实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挑战"时,在不知不觉中又将马克思主义束之高阁.为此,我们必须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基本矛盾学说和阶级斗争学说来考察"经济全球化".  相似文献   

13.
秦俊 《唯实》2001,(9):20-26
本文旨在阐述杜娜叶夫斯卡娅<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一书和1953年关于黑格尔的“绝对“的通信之间的联系.作为哲学瞬间的两个组成部分,1953年通信是杜娜叶夫斯卡娅的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的基石,而<马克思主义与自由>则是1953年通信的具体化和回归.正是这两者的完成,最终宣告了哲学瞬间的实现.本文追踪了杜娜叶夫斯卡娅理论中的黑格尔、马克思、列宁根源,并重点分析了1953年“绝对“观念的突破.至此,理论和实践不再分离,一条通向总体自由的道路由此得以呈现.  相似文献   

14.
《实践》2003,(7):17-18
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我们党指导思想上的又一次与时俱进.我们党作出这一个历史性决策,就是因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中央印发的由中宣部组织编写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在第一部分中详尽地提供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深入地分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主要依据,深刻地阐述了它的理论贡献,科学地指明了它的重大意义.认真学习<纲要>这一重要辅助材料,有助于我们对于深入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充分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和理论贡献,不断增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更好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相似文献   

15.
李安亮 《实践》2002,(10):15-16
江泽民同志在“5·31“重要讲话中指出,贯彻好“三个代表“要求,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6.
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党校发展的“5·31”讲话,从政治的全局的战略的高度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对保持党的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极端重要性。这个讲话,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新运用,新发展和新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高度升华。  相似文献   

17.
李抒望 《实践》2004,(5):15-16
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发展观的问题至关重要.传统的发展观,偏重于物质财富的增长,忽视人文的、资源的、环境的因素,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新诠释,是一种全新的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18.
曾枝盛 《新视野》2002,(2):41-42
全球化已成为不容否认的事实、不可阻挡的潮流,但是,人们对全球化的认识和判断却存在歧义和争论。全球化始于何时,全球化的理论源头在哪里,全球化的本质和主要特征是什么,研究全球化问题应采用怎样的方法论,在深入研究这些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化的关系,对于明确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方向,坚定改革开放的信心,迎接全球化的挑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已经揭示了资本的扩张本性,预言了世界市场的形成,更为可贵的是,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中看到了社会主义的未来前景。所以,由资本主义引发和主导的全球化,并不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障碍。相反,它应该成为社会主义发展可资利用的条件和准备。  相似文献   

19.
论马克思的全球化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考察了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的历史意义,对全球化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理论分析.在马克思看来,全球化是建立在生产力、分工和交往基础上的;它是一个历史范畴,具有全球交往相关性、社会整体相关性等特点;全球化就其本质而言是共产主义的,它的根本旨义在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些思想观点在当代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0.
近日,学术界在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研究方面迎来新的成果:中央民族大学重点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宋才发教授的新作<列宁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探究>一书问世.该著作是继教授1991年出版的<列宁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研究>之后的又一部宏篇巨作,从而构成了研究列宁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完整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