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将社会学和法律紧密地结合起来,制定出一套完整的、科学的、严谨的治理制度,而只有将这种治理方案转化为法律才能真正地实现社会学与社会治理的有效结合.因而对社会学与法律关系研究的探讨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本文从国家法律的含义以及基本特征入手,进而基于埃利希“法律社会学”视角,具体探析社会学与法律之间的具体关系,包括社会学与法律的根本目的以及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不同点等,以期为后续社会学与法律之间的关系研究提供理论上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正> 一、法律社会学及其在我国的兴起法律社会学原来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兴起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种法学研究新方法和新思潮.它强调用社会学的实证研究方法来分析法律制度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运行状态,强调用实态调查、统计分析等实证方法来对法律现象进行建立在事实材料基础上的经验研究;它所注重的是法律现象的"事实",而非"价值"或"形式". 法律社会学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政治结构和法律制度发生重大变化的历史条件下,适应当时社会法制改革的需要而产生的,它在西方已有近百年的发展史,并已成  相似文献   

3.
在西方文明起源的最初阶段,各个民族法律的制定和实施由祭司把持。希腊在进入城邦时代以后,在当时的法律人——作为“立法家”的政治家——的推动下,法律迅速摆脱了宗教的控制,转移到了民众手中,变成了富有弹性的制度。希腊未能发展出形式理性的法律制度,而罗马则在不同时期不同“法律人”的直接推动下,法律最终达到了形式理性化。罗马最初的法学家是祭司,他们将祭司法中的形式主义色彩带到了世俗法中;后来,裁判官在共和国政制下发挥着造法功能,丰富了法律内容;最后,罗马法的抽象性和系统性完全得益于职业法学家们的学术研究工作。由此可见,西方法律在文明起源阶段就已经经历了韦伯所概括的法律发展的四个阶段,其发展过程是曲折的,融合了多个民族的智慧,综合了多种不同法律人的连续努力,而职业法学家团体在其中具有决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4.
台湾大学社会学系的林端教授于2003年出版的《韦伯论中国传统法律:韦伯比较社会学的批判》一书全面系统地批判了韦伯关于中国法律传统的论断。该书在社会学方法论上指出了韦伯比较社会学里二元对立的理想型比较的局限;在实质社会学分析上则结合学界对清代法律和司法审判的研究成果,说明了韦伯对中国传统法律与司法审判的看法存在误解与局限。在此基础上,林端教授认为,若要深刻理解中国法律传统,关键在于把握体现于其中的“多值逻辑”。  相似文献   

5.
法律社会学并非是僵死的研究社会,毫无疑问社会运行的影响因素是由多种方面来构成的,并不可能依靠单一的影像方式来进行判断.而法律在社会效果方面的影响力也绝对不是孤立的,而是由社会本身的因素和法律的内容形式等各个方面所共同构成的社会格局的作用所导致的.因而对于法律社会学来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避免教条主义,一定要从动态的方式来分析法的社会效果和运行方式.如果说这个方面没有有效的做到的话,毫无疑问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来说,可以认为现阶段的社会学需要进行一些改善,才能得到更好的出路.  相似文献   

6.
法律并不仅仅是一套法条或规则系统,用以安排、测量和调整社会关系,而且它还是一种社会现象,而这种社会现象附带着法律以外的理想、权力和诸种诉求,法律构成了个人生活哲学与社会理念之间关系的折射镜。当下中国本土秩序问题的存在构成了法学知识增量的前提性条件;法律社会学并不止于对规则功效问题的对策式讨论,它还要求对构成了中国法律发展的结构性基础进行知识反思。  相似文献   

7.
1946年7月至1948年11月,罗斯科·庞德受聘担任了南京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部和教育部顾问,帮助中国进行法制重建和司法改革。这段经历为晚年在思想上受到挑战的庞德提供了实践其理念的机遇。庞德对《中华民国宪法》草案的诊断,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其理论体系盲点的注脚;但他对于中国法制的建言,贯彻了其社会学法理学的基本理念,其中的某些判断和建议,依然值得当代中国法律人借鉴和反思。  相似文献   

8.
<正> 菲利普·塞尔兹尼克(Philip Selznick,1919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教授、社会学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法律社会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论著是《法律社会学》(载默顿等人编:《社会学》一书,1957年);《社会学和自然法》(载《自然法论坛》1961年第6期);《法德、社会和工业正义》(1969年)。一、法律社会学的发展塞尔兹尼克在《法律社会学》一文中首先提出法律社会学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他所讲的"法律社会学"包括了"社会学法学"。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法律社会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仲云  张涵 《法学论坛》2005,20(3):59-66
中国的法律社会学研究自1980年代复兴以来,学者们建立起了法律社会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并结合社会实践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法律社会学与社会学法学存在称谓之争,但近期研究以法律社会学的提法为主流。法律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包括法律社会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理论特征、研究框架、研究的意义等,学者们就此进行了深入探讨,对法律社会学的方法论更是投入了较多的精力。应当有重点地加强新时期的法律社会学研究。  相似文献   

10.
法律事实的形成过程是司法过程的弱点所在。法律事实的形成过程包括两个阶段:一是由生活事实通过证据和证明规则的过滤,形成案件事实;二是案件事实经过实体法规范的裁剪、组合後形成法律事实,其中有实体法规范的作用。法律事实的形成过程中涉及到很多判断因素,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法律事实形成过程的客观化包括两个方面,即心证公开和判决理由公开。  相似文献   

11.
12.
13.
论传统社会户籍身份法律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秀兰 《河北法学》2005,23(8):108-110
户籍制度是中国传统社会极具特色之处。中国在先秦时代就形成了户籍制度。户籍是封建国家据以征调赋税、劳役、兵役以及区分人户职业和等级的重要凭证,也由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户籍身份制。  相似文献   

14.
论罗马法复兴对近代西方法治理念的奠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太贤 《现代法学》2000,22(6):32-35
罗马法的复兴运动打破了西方中世纪法律思想的沉寂 ,使神学垄断下的欧洲再一次激起了对古典法律及其观念的探索 ,为西方近代法治思想的孕育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社会权的确立催生了社会法.社会权体现的是一种由社会化大生产所决定的关系特质,是公民个人应当享有的基本权利,主要包括劳动权、社会保障权、受教育权、环境权等.社会权的确立不仅是一个理论理性,更是一个实践理性,还取决于权利主体的政治成熟程度.社会权和社会法的“历史起点”具有同步性,社会权的产生和发展催生并推动了社会法的产生与发展.社会法是一个由社会权内在本质决定的有逻辑结构的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6.
法学知识的属性与进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学理论的创新是当下学术界法治论式中的一种普遍诉求 ,但是 ,法学理论研究中的这种创新努力是建立在科学主义的法学本体论和方法论基础上的。自 1 9世纪以来形成的科学主义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影响不仅在西方 ,而且在中国都是深远、厚重的 ,这种科学主义对我国法学理论和法律实践的负面影响也是广泛深刻的。由于法学理论作为一种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与科学有着十分广泛且重要的区别 ,因此 ,尽管我们需要在法学理论的研究中坚持科学精神 ,但科学主义却是我们应当警惕的。否则 ,围绕理论创新所进行的各种努力恰恰可能滞碍我们所希望得到的进步  相似文献   

17.
知识与合法性:风险社会的行政法治原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社会是一个风险社会,作为回应,风险规制活动广泛兴起。然而,"面向未知而决策"的特点,意味着政府往往需要在知识尚不充分的情况下即采取规制行为。这导致法律对行政的约束软化:通过授予大量的裁量权和放松比例原则的要求,行政机关拥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面对这一扩张了的行政权,可以考虑采取一种程序主义的进路,使决策建立在对已有知识充分探索和审慎考量基础上。其中,又特别需要注意妥善处理科学与民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In Late Qing Dynasty, the Chinese Law Family was disintegrated and the Western Law was introduced into China. Finally, China adopted the European continental Roman law tradi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ason for China’s borrowing of such legal system and probes its development and reform in the later years. It also tries to answer the question of what will be the possible impact upon the current Chinese legal system since China now implements the policy of “one country two systems” in order to realize its reunification with Hong Kong, Macau and Taiwan. In addition, it will make some prediction upo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egal system. Translated from Tsinghua Law Review, Vol. 2, 1999 (in Chinese)  相似文献   

19.
法律至上与和谐社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晓青 《法学论坛》2007,22(3):24-28
法治是"中人"之治,它对社会秩序的维护和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只是底线水平,与和谐社会所要求的"君子"道德水平和所体现的对人的终极关怀是有距离的.法律至上的法治并不必然导致和谐社会,但它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