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浅议西方死刑制度存废之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浅议西方死刑制度存废之争·杨明·死刑虽然是刑罚制度中最古老且最严厉的刑罚手段,但它成为西方刑事政策及刑罚学争论的问题,迄今才有160多年的历史。现在西方一些国家业已废除死刑,也还有不少国家继续使用死刑。只要这种对立状态存在一天,则死刑存废的争论在西方...  相似文献   

2.
自18世纪中叶以来,死刑问题尤其是死刑存废问题历来是法学界争论的焦点之一,且争论至今未有定论。笔者以为,对死刑存废问题不应作极端考虑,尤其是就我国现阶段来说,根本废除死刑与推广死刑均不可取,而应该从理性角度加以深思,探讨死刑存在的价值与局限性。就我国的现实国情而言,死刑的存在是大有必要的,但同时也要限制其弊端,坚持"少杀,慎杀"的刑事政策。本文拟从死刑存废之争开始,结合世界和我国死刑的现状,探讨死刑存在的价值,并进一步提出对我国死刑改革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陈景锋 《法制与社会》2011,(30):176-177
在中国的刑罚历史上最悠久、最残酷的刑罚方法是死刑。死刑是我国当代刑法所规定的一个重要刑种,也是现代刑法理论研究和国际刑法所关注的一个热点和焦点问题。死刑存废之争是个历久弥新的问题。对死刑存废两派的观点筒要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两派争论所植根的价值取向与前提基础并不相同。当今我国死刑政策之制定必须以国情为基础,对于改善我国死刑政策的现状,不是单纯地提倡保留或者废除死刑,而是重点关注死刑政策的改革发展之趋势。  相似文献   

4.
死刑在法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死刑,这种人类历史上最严厉的刑罚,自其产生以来就一直被看作是惩罚罪恶、维护正义的有利武器。自从1764年贝卡利亚的《论犯罪与刑罚》第一次向它发起挑战,死刑便成为了最具争议的刑罚,而由此引发的死刑存废之争也一直延续到现在。无疑,在仍然有众多国家适用死刑的今天,死刑的存废之争势将继续进行,它在世界范围内的废除也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死刑在一个国家的存废固然由该国的法治发展水平、历史文化传统以及价值观念等因素决定,但同样也越来越多地受着外部环境的影响。关于这一点,法国废除死刑的过程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5.
在美国,死刑优劣存废之争绵续了一个半世纪。而死刑有无遏制犯罪的作用则始终是贯穿于这一论争的核心问题,可以说,美国的死刑存废之争实际上就是死刑遏制力有无之争。  相似文献   

6.
我国是一个死刑历史悠久的国家,众多学者对死刑的存废展开了热烈的争议。不论存废与否,应该从其价值的角度来综合评价。应当理性地看待死刑的存废和选择死刑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一个死刑历史悠久的国家,众多学者对死刑的存废展开了热烈的争议。不论存废与否,应该从其价值的角度来综合评价。应当理性地看待死刑的存废和选择死刑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死缓制度是中国独创的一种死刑执行制度,它在减少和控制死刑、促使犯罪分子改过自新、安慰受害人、更好地体现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刑事政策.缓和死刑存废之争、逐步废除死刑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论述了死缓制度的缺陷和进一步完善死缓制度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沉默权自20世纪90年代成为我国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近期轰动全国的"郑筱萸受贿案"中的被告人一审被判死刑的消息再次引起了对"坦白是否从宽"的激烈探讨,"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刑事政策也受到了质疑。本文正是从该政策的存废之争谈起,试图从该政策背后的制度背景和价值理念来分析引入沉默权在我国面临的困境,旨在从法律移植的有效性方面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略议被害人的宽恕及其适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死刑存废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刑事法制发展过程中必须要正视、不容回避的问题.在当今中国社会,关于死刑存废的争鸣已经展开.有学者提出,目前在中国死刑存废问题上应该采取的对策是:通过完善刑事立法和司法的方式努力减少与限制死刑,而本文认为"被害人宽恕"的考虑是实现这一对策的良好途径,将"被害人宽恕"作为量刑情节既有利于弘扬社会善良美德又有利于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1.
死刑存废的政策分析与我国的选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赵秉志  郭理蓉 《法学》2004,(4):62-68
刑事政策是一种公共政策。本文从公共政策的角度对死刑存废进行分析 ,得出结论 :死刑是一种不人道、不经济的刑罚 ,应予废除。但从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 ,“突然死亡法”的死刑废除方式不具有可行性 ,较为适宜的选择是采用“慢性死亡法” ,即通过立法、司法以及程序上的控制 ,逐步减少死刑适用 ,最终实现死刑的全面废除。  相似文献   

12.
蔡强 《行政与法》2006,3(5):127-128,F0003
关于死刑的存废问题,在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一直都有很大的争议。本文拟从不同于传统的另外一个角度重新审视死刑以及刑事权力的运作机制,试图通过分析刑事权力的运作,进而得出死刑是存是废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刑法修正案(九)(草案)》拟取消包括走私武器、弹药罪在内的9种犯罪的死刑,引起社会对死刑罪名废除的热议.我国刑法在死刑的适用条件上的限制规定是:“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抛开死刑存废之争和刑事政策的考量,探究走私武器、弹药罪是否符合“罪行极其严重”是判断该罪能否被废除死刑的关键.在《刑九》出台的背景下,从理论上探讨本罪的死刑是否应被取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罪责刑相适应、刑法体系的协调性、国外法律的借鉴等方面来考察取消本罪死刑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4.
叶良芳 《法商研究》2012,(5):94-102
死刑缓期二年执行与死刑立即执行都是死刑的执行方式,二者适用的界线不在罪责层面,而在伦理层面。"不是必须立即执行"这一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适用原则,是刑事政策导入刑法的结果。由于在强调生命至上、保障人权的背景下,"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原则应当被解读为"被害人宽恕加害人的罪行",因此,被害人宽恕是死刑缓期二年执行适用的实质标准。在加害人应当被判处死刑的前提下,如果存在被害人宽恕的因素,那么可以对加害人适用死刑缓期二年执行;但是,如果加害人犯下了震撼人类良知的罪行,那么即使其得到被害人的宽恕,法官仍得基于普遍正义的考量依法决定对其不适用死刑缓期二年执行。  相似文献   

15.
我国死刑政策的制度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曲新久 《法学论坛》2004,19(1):21-27
我国实行严格限制死刑适用的刑事政策,但是,这一刑事政策的法律制度设置存在着严重不足,死刑政策在制度层面上没有充分地得到落实,而且,死刑制度与死刑政策发生了某种背离。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的死刑思想高格关于刑罚的论述,是毛泽东刑法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关于死刑的论述又是毛泽东关于刑罚论述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在刑法学史上,对于死刑制度存废与适用范围大小问题,存在着各种争议。在我国尚未公开产生死刑存废之争,但在理论界与实务界是存在...  相似文献   

17.
死刑的理性思考与现实选择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贾宇 《法学研究》1997,(2):40-50
死刑的理性思考与现实选择贾宇关于死刑的存与废,在我国还没有成为一个引起普遍争议的问题。但是,我们不得不面对如何认识和评价死刑的问题。这涉及正在进行的我国刑事立法改革的方向,涉及现阶段刑事司法中是应当增加还是应当减少死刑适用的价值评判。展开讨论之前,...  相似文献   

18.
郭洁 《时代法学》2008,6(1):35-40
宽严相济是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基本的刑事政策,刑罚轻缓则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核心。在世界各国刑罚整体轻缓的今天,削减死刑罪名,优化刑罚结构,对无被害人犯罪作非罪化处理是刑罚轻缓在立法层面实现的关键;而严格限制死刑的适用,扩大非监禁刑的适用范围,完善非监禁化措施,开展社区矫正,实现行刑社会化。则是刑罚轻缓在司法层面实现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9.
从刑罚学的角度而言 ,当代的死刑存废之争仍未超越报应主义和功利主义两种古典刑罚理论 ;而除极少数人外 ,不管是赞成死刑保留的一方还是支持废除死刑的一方 ,功利论都是他们提出主张的一个根本基础。生命权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一项权利 ,而以功利主义为基础的死刑存废之争 ,因为把人权当作相对的和可以为了更大利益而牺牲的东西 ,最后的结果往往是取消生命权的意义。因此 ,如果我们从生命权的角度来看待这一争论 ,则死刑毫无疑问是对人权的侵犯 ,只不过它带有“合法”这样的一个面纱而已。我们应为生命权概念寻找坚实的基础 ,以便为死刑存废之争找到出路。  相似文献   

20.
杨丛瑜 《法制与社会》2012,(10):280-281
死刑到底有没有存在和适用的价值,废除死刑一方和存置死刑一方各自提出理由进行论证,这些理由是我们进一步研究死刑问题的基础.本文试从死刑概论、死刑存废之争和我的死刑改革观三部分入手,分析研究死刑问题,从而提出自己关于死刑的看法,以期对死刑问题的研究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