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9 毫秒
1.
马来西亚的内外政策及其展望廖小健1995年4月25日马来西亚举行了第九届大选,执政党国民阵线获得192个国会议席中的161席,占总席位的83.85%,以绝对优势赢得大选胜利而继续执政,大选结果充分表明马来西亚九百万各族选民对执政党为建立一个先进、团结...  相似文献   

2.
马来西亚大选后的内政与外交政策走向周良彪,罗斌今年四月,马来西亚太选尘埃落定,长期执政的国民阵线取得了马来西亚独立以来最好的战绩。由马哈蒂尔领导的14党联合执政集团赢得65%的选票,获得超过八成的国会、州会议席,国阵主席马哈蒂尔第四次蝉联马来西亚总理...  相似文献   

3.
从2007年到2015年,马来西亚净选盟运动一共发生了四次,参与人数逐渐增多,影响力越来越大,它直接导致执政党国民阵线在2008年和2013年的两次大选中成绩逐次下滑,并影响到了其执政地位。纵观历次净选盟运动,民族不平等是其发生的根本原因,威权统治是其发生的主要原因,而大选的"不公正"则是其发生的直接原因。它的发生促进了马来西亚的政治民主化进程,但也会造成民族隔阂的加深,因此净选盟运动的未来发展将会极大地考验组织者的智慧。  相似文献   

4.
2008年大选后,马来西亚执政党近四十年来在国会中的绝对优势被打破,一党独大制正在受到日益增大的转型压力.国民阵线面临着如何重塑执政合法性的问题,而反对党则会在加强联合的基础上进一步向执政党发起挑战.但在新的形势下执政党仍然具有较强的制度韧性,凭借其结构性优势还能继续执政,真正意义上的两线制或两党制短期内难以确立.  相似文献   

5.
1998年 9月发生“安瓦尔事件”后 ,马来西业政局空前动荡 ,曾有舆论认为执政党国民阵线在第十届大选中将失去多数席位。但结果却是国阵在大选中获得压倒性胜利 ,继续控制国会 2 / 3绝对多数议席。本文对国民阵线获胜的诸因素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认为经济成就、政治优势 ,以及华人选民的全力支持是国阵获胜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一九七八年七月八日,马来西亚人进行了建国以来的第五届选举。选出立法机构划定的二百七十六个选区的代表和国会下议院的一百五十四名议员。民族阵线(NF)又一次以绝对的优势获胜。提前了一年本来,马来西亚的大选是五年一度的。它上届选举是一九七四年,第五次大选原应到一九七九年才举行。但在去年,这个国家有史以来第一次由政府要求它的最高领袖在国会委任期满的前一年解散国会,进行大选。其原因何在?  相似文献   

7.
马来西亚"两线制"初步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回顾马来西亚反对党结盟抗衡执政党的历史,分析反对党联盟替代阵线的发展、特点及对马政治的影响,认为马来西亚正处于政治转折期,执政多年的执政党联盟国阵首次面对反对党联盟强有力的挑战,马来西亚"两线制"已初具规模.如果替阵继续发展壮大,一直被认为不可动摇的国阵政权就有可能被削弱甚至替换,马来西亚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可能随之出现深刻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马来西亚在反恐问题上采取了有异于其他东南亚国家的立场 :马哈蒂尔政府在坚决支持打击恐怖主义的同时 ,也严厉反对任何把反恐行动演变为反伊斯兰教行动的倾向 ,并强调追溯与确认恐怖主义根源的重要性。恐怖主义活动与政府的反恐政策给马来西亚的政局与外交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对内 ,它加剧了执政的国民阵线主干政党巫统与在野的伊斯兰教党之间的政治斗争 ,以及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国阵在来届大选争取华人选票的胜算 ;对外 ,它为马来西亚制造了和美国改善与加强双边关系的契机 ,并提高了马来西亚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今年 3月和去年 1 1月台湾和马来西亚分别举行了“总统”选举和全国大选 ,当地最大执政党在选举中均遭重创 ,结果是台湾国民党丧失执政权 ,马来西亚巫统仍继续执政。本文主要分析这两大政党的异同及它们成败得失的原因 ,并探讨巫统面对的问题和危机。  相似文献   

10.
1998年 9月发生的“安瓦尔事件”及其引发的马来西亚政治危机 ,曾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目前马来西亚的政治局势虽然基本稳定 ,但“安瓦尔事件”的影响却不容低估。本文通过分析马来西亚大选结果及当前政局 ,认为“安瓦尔事件”使马来西亚政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目前政局出现了三大特点 :最大执政党巫统受到重创 ;回教党取代行动党成为最大反对党 ;民主政治意识明显提升。这三大特点的发展演变 ,很可能最终导致马来西亚政局的全面改观。  相似文献   

11.
巫统一党独大是马来西亚长期以来政党政治的一大特点 ,但是 1999年末马来西亚第 10次大选却表明这种局面正在发生明显的变化 ,这必将对马来西亚的政局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试从马来西亚政党政治变化入手 ,分析变化的成因 ,并对今后一个时期马来西亚政党政治和政局的发展趋势作一展望。  相似文献   

12.
东南亚地区形势:2009年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9年,影响东南亚地区形势最重要的外部因素,是全球金融海啸引发的发达国家经济衰退,影响的深度与广度,取决于发达国家的经济衰退持续的时间,刚刚从1997年金融危机中走出来的东南亚国家又将经受一次重大的考验.从政治层面看,东南亚在2009年将会是比较平稳的一年,印尼的大选不会出现大的波澜;泰国在经历了几年的动荡之后,人心思定,街头政治不得人心;马来西亚两大政党联盟--国民阵线和人民联盟争权夺利,但是,这种斗争将会限制在制度范围内.在地区国际关系方面,发达国家忙于国内救火,自顾不暇,而东南亚两个最大的邻居--中国和印度则是风景这边独好,东南亚地区发展进程中的中国因素和印度因素将会进一步凸显.  相似文献   

13.
1990年5月20日,罗马尼亚举行了四十年来首次多党竞争的自由民主选举,救国阵线主席杨·伊利埃斯库以81%的选票当选总统;救国阵线以70%的选票当选为执政党。救国阵线已表示要同其它政党组成联合政府执政。大选期间,有约430名国际观察员到罗马尼亚监督选举。尽管有的观察员认为选举存在缺点,但总的看,选举应予承认,不能说选举不公正。大选之前,罗马尼亚政局极其复杂,党派间  相似文献   

14.
同样是执政联盟失去2/3多数国会议席的优势,但2008年3月8日大选后,马来西亚却没有像1969年大选那样爆发种族暴力冲突.本文以比较的视野,在回顾1969年"513事件"的基础上,分析了2008年"308政治海啸"后马来西亚维持局势稳定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等原因."308政治海啸"后马来西亚朝野斗争非常激烈,政治发展充满不确定因素.  相似文献   

15.
马来西亚政治中的伊斯兰教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廖小健 《当代亚太》2003,(12):10-15
马来西亚是一个伊斯兰教色彩非常浓厚的国家 ,但长期以来宗教对政治的直接影响有限。 1 999年大选后 ,宗教问题成为主要的政治议题 ,朝野马来人政党都试图比对方更加伊斯兰教化 ,马哈蒂尔总理甚至宣布马来西亚是伊斯兰教国。根据马来西亚的民族构成和政治斗争现实 ,笔者认为近期马来西亚不会成为神权伊斯兰教国 ,但政治伊斯兰教化会促使巫统和伊斯兰教党继续强调自己的宗教色彩。  相似文献   

16.
印尼与马来西亚是同文同种并具有共同宗教信仰的国家,国情也有许多相似之处.2004年是两国的大选年,大选后马来西亚巴达维政权稳固发展,印尼苏西洛新政府加大反贪反恐和重建经济的力度,两国将步入稳定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17.
马来西亚华人如何看待伊斯兰教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伊斯兰复兴运动在马来西亚的发展,代表马来人利益的巫统和伊斯兰教党也转向伊斯兰教寻求合法性.伊斯兰教党要建立政教合一的神权伊斯兰教国,而执政党巫统则提出马来西亚已是世俗的伊斯兰教国,这引起马来西亚华人对国家政体、民主、信仰自由的忧虑,他们反对将马来西亚建成伊斯兰教国.华人社团和反对党民主行动党反对建立任何形式的伊斯兰教国,而执政党马华公会和民政党坚决反对伊斯兰教党的神权伊斯兰教国,但赞同巫统的世俗伊斯兰教国.  相似文献   

18.
无论第13届国会选举结果如何,马来西亚50多年来的选举型威权体制正在走向松动:巫统已经不像以往那样能完全操控选举结果,一党独大的局面已有所改观,两大政治阵营的竞争体制(即"两线制")正在成为马来西亚政治生态的基本格局。为赢得国会选举、挽救巫统主导的国民阵线的执政地位,纳吉布首相实施了一系列亲民政策,但这些政策能否消解长期以来人民对巫统威权体制的积怨尚不得而知。在反对派人民联盟一方,他们其实也没有显示出成熟的替代执政能力,他们最大的政治资本是人民对巫统威权的厌倦。  相似文献   

19.
2017年的法国大选,"国民阵线"的女性领导人玛丽娜·勒庞一度成为热门人物:她不仅创造了"国民阵线"历史上的神话,也引领了一股勒庞"风潮",令传统左右翼人士刮目相看。与此同时,透过女性政治家勒庞,我们发现"第二性"—女性在政坛上的形象也在当代发生了变化:女性参政地位逐步提升,女性参政比例逐年提高,女性首脑使人"眼前一亮",女性亲和力令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20.
一1998年9月2日,马来西亚政府宣布革除副首相及财政部长安瓦尔的一切职务;9月4日,马来西亚主要执政党巫统(马来民族统一机构)宣布撤消安瓦尔署理主席职务(实际的第一副主席),并将其驱逐出党;此外,还按内部安全法的有关规定将其逮捕。两天之间,安瓦尔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