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年来,柳州市按照自治隧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围绕创建和谐稳定模范区目标,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一个决定,四个配套文件"精神,扎实推进社会治安综台治理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使全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实现新的突破.2005年至今,柳州市连续五年荣获"全区平安建设先进市"和"全区铁路护路联防工作优秀市"称号;2009年5月,荣获"2005 2008年度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称号.  相似文献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定》今年正式颁布十周年。十年树木,中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成就斐然,世人瞩目;十年一剑,中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果硕果累累,大上台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正在从经验走向理论,实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科学化;从模糊走向明确,实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具体化;从简单组合走向有机结构,实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系统化;从一时一事走向长效机制,实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制度化;从适应产品经济走向适应商品经济,实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市场化;从传统防控走向新型防控,实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现代化。为了纪念《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定》颁布十周年,进一步做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本刊特邀国内部分专家、学者进行笔谈,本刊今后还将继续刊载有关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理论研究文章,请犯罪学、社会学、心理学、法学等学科的学者与公、检、法、司等实际部门的专家赐稿。  相似文献   

3.
中共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定》今年正式颁布十周年。十年树木,中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成就斐然,世人瞩目;十年一剑,中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果硕果累累,大上台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正在从经验走向理论,实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科学化;从模糊走向明确,实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具体化;从简单组合走向有机结构,实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系统化;从一时一事走向长效机制,实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制度化;从适应产品经济走向适应商品经济,实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市场化;从传统防控走向新型防控,实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现代化。为了纪念《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定》颁布十周年,进一步做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本刊特邀国内部分专家、学者进行笔谈,本刊今后还将继续刊载有关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理论研究文章,请犯罪学、社会学、心理学、法学等学科的学者与公、检、法、司等实际部门的专家赐稿。  相似文献   

4.
高层声音     
社会治安问题仍然是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 社会治安问题仍然是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要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 群结合、依靠群众"的方针,依法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活动,建立健全"严打"经常性工作机 制,始终保持对刑事犯罪活动的高压态势。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实行群防群治,认真落实社会 治安综合治理措施,广泛开展平安建设活动,加强社会管理,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切实加强 基层基础工作,提高基层的治安防控能力,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创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 罗干  相似文献   

5.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犯罪防控模式,从"综治"走向"法治"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发展的必然方向。当前,中央关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立法相对滞后,地方条例缺乏创新,各级综治办法律地位不明确,犯罪预防立法薄弱,法律监督不到位。对此,必须大力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立法,重点明确相关立法的调整对象以及各级综治机构的法律地位,赋予综治委行政处罚权,优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运行机制,强化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监督,不断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法制化。  相似文献   

6.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目标,就是在预定时期里,社会治安所要达到的水准与状态。确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目标,既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实际工作的需要,也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理论建设的需要。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实际工作需要来看,确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以目标总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系统工程的全局,有利于形成统一意志,使各个组成部分或子系统结成统一的有机整体;有利于分工合作,  相似文献   

7.
赵紫阳同志在六届一次人大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实行综合治理,是实现社会治安和社会风气根本好转的基本一环",随着以从重从快严惩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分子为首要措置的综合治理方针的深入贯彻,已使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综合治理从理论到实践都开始了新的阶段.关于青少年犯罪综合治理的理论和实践都有深入探讨的必要.特浅述如下:一、青少年犯罪综合治理的由来马克思关于犯罪有过两段精辟的论述:(一)"犯罪——孤立的个人反对统治关系的斗争,和法一样,也不是随心所欲产生的.相反的,犯罪和现行的统治都产生于相同  相似文献   

8.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党中央从我国国情出发,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整顿社会治安的总方针,是解决社会治安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途径。当前在全党、全社会全面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形势下,深入探讨检察机关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主要渠道和基本方式,对于更好地发挥检察机关的职能作用,进一步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整体工程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明确检察机关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渠道和方式,是充分发挥检察机关职能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国监狱学刊》2008,(3):69-77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实现社会长治久安的根本途径;是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内容;是促进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是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重要体现。当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面临人民内部矛盾日益突出、人民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基层基础建设薄弱等新形势和新挑战。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导下,发展与创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领导和正确政治方向,强化“齐抓共管”机制,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完善对特殊人群的服务和管理。建立健全科学奖惩考核体系。  相似文献   

10.
199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分别作出了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定。10年来,各级党政领导高度重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有关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社会各方面和广大群众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初步形成了全社会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有利地维护了社会稳定。实践证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方针是符合中国国情的解决社会治安问题的根本途径。10年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当前社会治安形势仍然相当严峻,诱发治安问题的因素很多,刑事案件发案数量增幅很大,“黄赌毒”等社会…  相似文献   

11.
社会组织社会监督的理论依据包括经济人假设、委托代理理论、公共责任理论和防止权力异化.目前,我国社会组织的社会监督还存在诸多缺陷,社会公众监督意识弱化、新闻舆论监督乏力、独立第三方评估制度缺位和信息公开不到位.完善社会组织社会监督机制,应当完善公众监督、加强新闻监督、健全独立第三方评估制度、推进信息公开、规范网络监督.  相似文献   

12.
颂扬个人权利和自由的社会连带主义法学的创始人--狄骥却鼓吹墨索里尼治下的"工团主义"。这只是一个简单的历史事实,但在这一事实的背后却隐藏着西方思想史的变迁,展示着西方现代性的危机。本文试图通过对他们思想关系的展开对这一变迁过程作出透视,在透视的过程中去理解西方现代性的危机。  相似文献   

13.
《政法学刊》2016,(1):59-65
养老模式与社会类型和社会结构密切相关。从社会类型看,居家养老是机械团结型社会的核心乃至唯一养老模式,而社会养老是分工协作型社会家庭保障功能外移的结果。养老社会化进程与工业化进程总体上是正向相关关系,即工业化程度越高,养老社会化的程度越高;工业化程度越低,养老社会化的程度越低。从社会结构看,社会养老服务的需求与供给存在显著的社会分层差异,如贫富差异、区域差异和城乡差距等。这些差异是不同社会分层生存需求层次差别、政治话语权差异及其利益博弈的结果,并经由国家福利政策将其制度化。养老社会化的社会类型和社会结构分析的意义在于:特定国家的养老社会化进程应与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条件相适应,以期获得坚实的道德支撑和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4.
AIDS: From Social History to Social Policy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5.
权利的社会本原——在社会冲突与社会合作的视野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权利产生、存在与发展的动态过程中,权利的实现能吸纳或者消解相当一部分社会冲突, 促成一系列社会合作,使社会秩序得以形成、维系并协调发展。社会冲突在伸张主体利益的同时,有利于提升权利意识;其在重划利益格局的同时,有利于创设新的权利规范。社会合作所具有的消除社会冲突、促进社会有序的功能为权利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性,安全、和平、有序的社会状态有利于权利的实现。而且, 社会合作为权利的实现增加了有效性。在社会合作中,行为规则的确立和行为理性的运用使行为结果具有可预测性,从而降低了行为成本,增加了权利实现的顺畅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Social law     
  相似文献   

17.
Social law     
  相似文献   

18.
Social Justice     
Gregory Shank 《Peace Review》2014,26(4):520-524
  相似文献   

19.
Social Trends     
《The Modern law review》1971,34(4):424-440
  相似文献   

20.
To understand how law works outside of sanctions or direct coercion, we must first appreciate that law does not generally influence individual behavior in a vacuum, devoid of social context. Instead, the way in which people interact with law is usually mediated by group life. In contrast to the instrumental view that assumes law operates on autonomous individuals by providing a set of incentives, the social groups view holds that a person's attitude and behavior regarding any given demand of law are generally products of the interaction of law, social influence, and motivational goals that are shaped by that person's commitments to specific in‐groups. Law can work expressively, not so much by shaping independent individual attitudes as by shaping group values and norms, which in turn influence individual attitudes. In short, the way in which people interact with law is mediated by group lif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