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就业稳,则心定、家宁、国安。2019年6月18日,重庆市委书记陈敏尔同志在调研全市“稳就业”工作时指出,要高度重视就业工作特别是青年群体就业问题,加强对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等问题分析研究,全力确保全市就业局势总体稳定。本文通过对重庆市2017届~2019届1800名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抽样问卷调查情况分析,梳理出重庆市高校毕业生“慢就业”存在的四种情形及四个特点,分析“慢就业”问题的四个原因,对缓解重庆市高校毕业生“慢就业”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贺敏 《今日海南》2005,(9):26-27
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意见》提出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政策,并指出,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积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有利于青年人才的健康成长和改善基层人才队伍的结构, 有利于促进城乡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就业奔基层,对自诩为“天之骄子”的广大高校毕业生来说,却是个颇费踌躇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林海 《今日海南》2005,(9):26-26
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意见》提出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政策,并指出,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积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有利于青年人才的健康成长和改善基层人才队伍的结构, 有利于促进城乡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就业奔基层,对自诩为“天之骄子”的广大高校毕业生来说,却是个颇费踌躇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2004年是我区高等教育实行“并轨”扩招后,高校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的第二年。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崔栋成主任说,今年内蒙古全区将有3.5万名大学生毕业,比去年净增了9000人,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为及早做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去年岁末自治区和各高校先后举办了各种形式、  相似文献   

5.
在后疫情时代,一流高校毕业生进入体制内就业的意愿与行动力不断提升。本文运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网络民族志观察和对18名一流高校毕业生的深入访谈,从理性选择理论的视角探究当前青年“上岸”偏好与背后缘由。研究发现,一流高校毕业生进入体制内的就业选择呈现出职业规划缺乏、就业路径依赖、权衡利弊取舍、自我实现赋能等不同类别的出发点。“上岸热”的就业现象既源于个体对资源价值与自身特质的预判与评估,也是社会制度下行动结构与行动后果合力作用的结果。突破青年就业的困境,除了广大高校毕业生的个体努力外,国家、大学与社会应从结构层面为大学生创造更好的就业环境。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对高校共青团工作的职责提出新课题;高校学生的思想状况、成才需要要求高校团组织调整工作思路、完善工作范畴;了解青年学生的需要和所想,适时地做好服务工作,是新时期高校共青团工作的重点和着力点;积极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青春创业行动”和“青年维权行动”是当前高校共青团组织服务青年的重要举措和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有应届大学毕业生近日在网上发帖称,自己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突然就业了,就业协议书上赫然是一个从没听说过的公司名称和该公司的公章。他“太兴奋了”,发帖庆祝自己“被就业”。除了“被瞒着就业”,部分高校的毕业生甚至“被要求就业”,即学校要求没就业的毕业生自己随便找个章盖在协议书上证明自己就业。  相似文献   

8.
钱斌  童铁江 《浙江人事》2009,(12):32-33
今年以来,杭州市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积极推进“九大计划”和“一大平台”为工作重点,以实训促就业和创业带就业为工作主线,大力拓展毕业生就业渠道,进一步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公共服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全市共提供毕业生就业岗位8.7万余个,接收高校毕业生5.9万余名,接近去年全年水平。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大学毕业生的“慢就业”和“缓就业”现象更加严重。对此,人们持有不同的观点。文章分析了“慢就业”产生的原因和过程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其结果和特点,提出了促进高校大学生快速就业的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10.
《就业与保障》2013,(7):45-45
6月17日,人社部部长尹蔚民走进北京外国语大学,与10所高校千名学生代表围绕就业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进行交流。据尹蔚民介绍,未来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规模保持在年均700万左右,约占每年新进人力资源市场劳动力的一半,且这一比例将进一步提高,再加上中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城镇未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士兵,总量近1600万人,我国青年就业压力巨大。  相似文献   

11.
安敏 《就业与保障》2023,(1):103-105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一直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贵州身处西南一隅,其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国家筑牢脱贫攻坚成果和迈向乡村振兴道路上稳定民心的关键一环,是贵州高校工作的重点。近年来,受国内外多重因素的影响,贵州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的特点逐渐凸显出来,影响着高校、社会、家庭等各层面,不利于学生成长成才。文章结合当下贵州学生的“慢就业”现状,具体分析学生“慢就业”现象的成因及影响,以期引导学生积极就业、主动就业。  相似文献   

12.
“十一五”期间创新大学生就业教育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穆林 《青年探索》2006,(3):53-55
本文从现阶段调查分析入手,分析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一些不适应社会发展的现状。并试图从“十一五”期间高校毕业生就业发展的趋势入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十一五”期间创新大学生就业教育提出思考,进而对如何以科学发展观来促进大学生的就业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3.
《政策瞭望》2023,(4):13-15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高校毕业生是有望进入中等收入群体的有生力量。杭州市钱塘区坐拥浙江省最大规模的高教园区,有25万余名在校师生,每年约5万名毕业生步入社会,占全省高校毕业生比重近1/7。对此,钱塘区因才施策,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型、创新型、创业型“三型共富”,努力打造高校毕业生群体共富的“钱塘样板”。  相似文献   

14.
“玉在椟中求善价”、“良禽择木而栖”,一直是很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心态。作为生命中一次重要的转折,择业就业是个人社会角色的转换,同时就业状况又是一个国家经济风向标。因此,就业已经不仅仅是个人问题,它更构成了一个国家的普遍社会现象。据权威部门统计,我国今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280万,比2003年增长6.8万,而2005年则有可能突破340万。可以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15.
《就业与保障》2013,(7):44-44
未来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规模保持在年均700万左右,约占每年新进人力资源市场劳动力的一半,且这一比例将进一步提高,再加上中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城镇未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士兵,总量近1600万人,我国青年就业压力巨大。  相似文献   

16.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坚持实践特色,针对当前金融危机导致的应届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及时组织“全国人力资源市场2009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暨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活动,在市人才服务中心设立专门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窗口,  相似文献   

17.
王畅 《就业与保障》2023,(12):115-117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数量庞大,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如何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一直是学生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文章以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弘远书院2022届毕业生为研究对象,分析当前就业状况及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构建现状,探究“三全育人”理念下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构建路径,旨在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全面、有效的就业指导服务,促进其顺利就业。  相似文献   

18.
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复杂严峻,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就业工作。文章阐述高校共青团服务大学生就业的必要性,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从团干部队伍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的融合性、提高团组织开展活动的吸引力等方面提出建议,以期发挥共青团的作用,促进大学生就业。  相似文献   

19.
最近有两条与大学生就业相关的新闻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一条是辽宁某高校一些毕业生为了挤进自己向往的单位,主动提出“零工资就业”。另一条是重庆某高校学生为抵制某些黑心公司的压价,在校园网上发出贴子,号召该校大学毕业生联合起来组成“薪资联盟”——月薪低于2500元的就业协议坚决不签。  相似文献   

20.
丁莉婷  安琪 《中国青年研究》2024,(5):102-109+101
成家与立业是青年人生发展的两件“大事”,也是事关个人成长、家庭幸福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当前,对于面临就业选择的大学生而言,对亲密关系的规划已成为影响就业决策的一项重要因素,对青年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择业心态与择业实践产生了新的影响。研究运用混合研究方法,在问卷调查与定量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若干“双一流”高校毕业生的深入访谈,探析青年大学生在面临个人发展利益诉求与亲密关系集体利益冲突时的择业实践与行动逻辑。研究发现,亲密关系亲密度与择业焦虑的关系受到关系承诺度的调节作用。在“高亲密度-高承诺度”“低亲密度-低承诺度”“低亲密度-高承诺度”三类不同的关系形态和各自特有的互动模式下,青年人面临不一样的压力和挑战。除了个体层面的深入反思和综合权衡之外,学校、国家和社会可以从生涯发展辅导、就业服务、政策支持、制度保障、社会氛围营造等多方面助力青年人突破亲密关系与职业选择的冲突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