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一超  赵连稳 《前线》2022,(12):100-102
<正>马周(公元601―648年),字宾王,唐博州清河郡茌平县(今山东茌平)人。作为贞观之治的有力推动者,马周与房玄龄、杜如晦和魏征并列为唐朝名相。不同的是,马周出身贫寒,在仍然以门第、出身为主要选官标准的唐初,凭借着自身的才干、见识,从“一介草茅”成为唐太宗的股肱之臣。在任职期间,他曾多次上疏,以古论今,痛陈时弊,  相似文献   

2.
蔡建军 《党课》2013,(10):65-67
“讲真话,前提是要听真话。”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讲话时列举了在隋唐两朝先后为官的名臣裴矩。裴矩在隋朝做官时,阿谀逢迎,想方设法讨好隋炀帝;可到了唐朝,他却成了敢于在唐太宗面前直谏的净臣。  相似文献   

3.
<正>鹏举英名在精忠,国运和蹇出英雄。提起热血男儿忠诚不贰,不能不说民族英雄岳飞。每当读起历史和现实中忠诚履职、忠诚报国、忠诚为人的故事,总是让人由衷敬仰、感动不已、回肠荡气、刻骨铭心。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唐代房玄龄是一颗闪光的星。魏徵是唐太宗的一面镜子,房玄龄则是唐太宗的一条臂膀。贞观之治为后人乐道,作为首辅,房玄龄也  相似文献   

4.
<正>此《文赋》特指被誉为“大唐第一行书”的唐初书法代表作——其书为纸本墨迹,无款。文为晋代陆机撰,唐朝陆柬之书。全卷纵26.6厘米,横370厘米,共144行,计1658字,其中行楷1566字、草书92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陆柬之(585—638),吴郡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是唐朝著名书法家,也是唐朝书法家虞世南的外甥、“草圣”张旭的外祖父。陆柬之年少时随舅舅虞世南修习文论,早年出仕隋朝,官至朝散大夫。入唐后,官至太子司议郎、崇文馆侍书学士。书法初学虞世南,又学欧阳询,晚学“二王”,在初唐与欧阳询、褚遂良齐名,曾得唐太宗李世民称赞。  相似文献   

5.
<正>“由于唐太宗的丰功伟绩,一个不可预知的中国,一个英雄史诗的中国,改写了几千年来一直延续着的文明史。”这是法国著名历史学家勒内·格鲁塞对唐太宗李世民的评价。李世民作为一代英主,毛泽东曾说他“稍逊风骚”,但也仅仅是文采上的“稍逊”,并不影响李世民在毛泽东心中不同凡响的地位。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幼聪睿,玄鉴深远,临机果断,不拘小节,  相似文献   

6.
关笑晶 《前线》2023,(11):78-80
<正>颜真卿(公元709—785年),字清臣,祖籍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唐朝中期名臣、著名书法家。他历仕唐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倡导礼制、整顿吏治、平叛安民、为国尽忠。同时,他的书法颜体开宗立派、自成一家,艺术成就颇高,世人誉之为翰墨亚圣。史书评价颜真卿“富于学,守其正,全其节,是文之杰也”,这是极高的赞誉。  相似文献   

7.
成收 《前线》2014,(7):119-119
说到中国史上的谏官,最负盛名的莫过于唐朝的魏征(580年-643年)。这位辅佐唐太宗几十年的“良臣”,才识超卓,刚直不阿,殚精竭虑,尽职尽责,恰逢唐太宗政治开明,在开创“贞观之治”的历史画卷中写下了浓重的一笔。综观魏征的谏议之路,给人印象最深,也为后人津津乐道的是他的极言直谏。据《贞观政要》记载,魏征一生的谏诤多达“数十余万言”,其次数之多,言辞之激切,态度之坚定,是其他大臣难以相比的。  相似文献   

8.
张淦  赵连稳 《前线》2022,(3):83-85
<正>陆贽(公元754―805年),字敬舆,唐朝德宗时期的宰相,著名政治家、文学家。陆贽从政之际,正值唐朝内乱四起、风雨飘摇之时。纵观陆贽的一生,可用“上不负天子,下不负所学”来形容。政治上,陆贽临危辅主、谏言献策、勤政爱民,撰写政论数百篇,五代时政治家刘昫将其与汉代名臣贾谊相比。品行上,陆贽公忠体国、为官清廉,出淤泥而不染。无论是学养才能还是个人操守,这位中唐贤相都堪称后世楷模,苏轼赞誉陆贽“才本王佐,学为帝师”。  相似文献   

9.
<正>九成宫,位于陕西省麟游县境内。隋文帝开皇年间修建了仁寿宫,后来唐太宗对仁寿宫进行了扩建,改名为九成宫。九成宫是唐朝皇帝的重要离宫,俗称小长安。当时九成宫哪里都很完美,唯独缺少水源,这让唐太宗“圣心怀之不忘”。后来,唐太宗一行到九成宫西寻找水源,发现一处土壤湿润,于是以龙杖疏导,竟喷涌出一股清泉。这股泉水“其清若镜,味甘如醴”,故名“醴泉”。  相似文献   

10.
《史记》云:“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察言观色、随声附和,谓之“诺诺”;开诚布公、直言敢谏,称其“谔谔”。举凡贤明之士,无不厌弃“诺诺”而称颂“谔谔”。唐朝大臣魏征以直言敢谏而深受唐太宗李世民喜爱。一次,唐太宗玩兴大发,要到东都附近狩猎。魏征对他进谏道:“今年秋粮丰产,农民正忙于收获,要他们为皇上打猎整治道路桥梁,实在有碍农事。”唐太宗听了,不但没有发怒,而且立即取消了打猎,并对魏征大加赞赏。  相似文献   

11.
清代学者戴远山撰过一副对联 :“诗堪入画方称妙 ,官到能贫乃是清”。对联的下联有意无意地给清官定了个“能贫”的标准 ,“能贫”就是安于贫穷 ,能够过艰苦朴素的生活 ,这是很有见地的。中国历史上向来不乏清官 ,他们都是“能贫”的典范。唐朝宰相房玄龄世代居官 ,房玄龄的父亲房彦谦“所得俸禄 ,皆以周恤亲友 ,家无余财 ,车服器用 ,务存素俭”。后来房玄龄素俭清白 ,清正廉明 ,政绩卓著 ,成为一代名相。明朝的于谦当兵部侍郎时 ,巡视河南回京之日 ,不带一物 ,并作诗言志 :“清风两袖朝天去 ,免得闾阎话短长。”这种“两袖清风”的为官之道…  相似文献   

12.
江涛 《当代党员》2009,(10):74-75
唐朝史学家吴兢撰辑的《贞观政要》(以下简称《政要》),记录了唐太宗李世民与臣僚之间探讨如何兴邦治国的言论,被后世奉为经世济用的政论经典著作,被称为“统治术之专著。治国者之圭臬”。该书蕴含着丰富的政治建设理论,其中论“君道”、“政体”、“鉴戒”、“求谏”、“纳谏”、“俭约”、“慎所好”等内容,涉及国君、臣僚如何施政为官,  相似文献   

13.
<正>《雁塔圣教序》又称《慈恩寺圣教序》,唐代褚遂良书,楷书,1463字,公元653年(唐永徽四年)书并刊立。《雁塔圣教序》共二石,均在陕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底层,对称分列于塔南门两侧的砖龛之中。东石为序,全称《大唐三藏圣教序》,唐太宗李世民撰文;西石为记,全称《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记》,唐高宗李治撰文。褚遂良(公元596—659年),字登善,唐朝政治家、书法家,博学多才,精通文史,因善书法由魏征推荐给唐太宗,受到赏识,曾任谏议大夫、中书令等职。《雁塔圣教序》两篇唐朝皇帝之文,由褚遂良操笔,可见当时褚遂良书法的高度。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建立于公元七世纪的唐朝,是一个繁荣昌盛的朝代。尤其是唐太宗在位时期,被史学家赞誉为“贞观之治”,疆域辽阔,经济繁荣,武功文治超迈前古,文物昌盛举世瞩目。贞观之治的辉煌业绩,与唐太宗的重民思想密不可分。唐太宗不愧为中华民族史上杰...  相似文献   

15.
王鸿莉 《前线》2023,(6):83-85
<正>褚遂良(公元596—658年),字登善,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祖籍阳翟(今河南禹州),是唐朝著名的政治家和书法家,因曾被封为河南郡公,人称褚河南。他以儒学立身,崇信守义,博学文史,鲠亮直谏,作为唐太宗、高宗时期的重臣,在文治教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褚遂良(596-659),字登善,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唐太宗时封河南郡公,世称“褚河南”.武德初年随父亲褚亮入唐之后,始终得到唐太宗及父友魏征、虞世南、长孙无忌等元老重臣的眷顾.褚遂良一生以“骨鲠风采”为世人称道,书法亦与欧、虞并称,时有“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的赞誉.有《伊阙佛龛碑》《孟法师碑》《房玄龄碑》《雁塔圣教序》等碑刻,《褚摹兰亭序》及传为其书的《倪宽赞》《枯树赋》《大字阴符经》等墨迹传世.  相似文献   

17.
《党课》2011,(5):52-52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对于唐太宗的这句千古名言,相信大多数人并不陌生。正是在“民为邦本”执政思想的指导下,唐朝才得以在百废待举、民生凋敝的基础之上创造了“贞观之治”的盛世。  相似文献   

18.
以人为镜     
“唐人”是世界给予中国人的称呼它来源于中国古代一个强大的王朝—唐朝。而唐朝之所以强大,首先在于一位能打天下又会治天下的明君——太宗李世民。善于纳谏唐太宗胸怀广阔,善于听取不同的意见,他与重臣魏征之间的故事,向未为后人所称道。  相似文献   

19.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封建社会首届一指的开明君主,史籍中留有他许多治国安邦之术。其对官吏管理实行的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举措,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一、裁冗简政,优化集体效能贞观元年二月,李世民诏令“因山川形便”将全国划为关内、陇右等十道,“大加并省”州县,由武德年间的“郡二百八十,县二千五百五”裁至“一千五百五十一”,同时对官吏员额进行精简。《贞观政要·择官》云:“贞观元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政治之本,惟在于审,量才授职,务省官员……’玄龄等由是所置文武统六百四十三员。”这些整顿措施的贯彻实施,提高了政府机构办事效率,使政令畅通,也节约了官俸开支。李世民用人坚持扬长避短、各尽所能的原则,把“孜孜奉国,知无不为”的房玄龄作为辅政“智囊”,把“每以谏  相似文献   

20.
《学习导报》2014,(14):63-63
孙思邈(581-682),汉族,唐朝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我国古代著名医药学家、药物学家,被后人誉为“药王”、奉为“医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