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启蒙辩证法》第二篇附论中认为,萨德的小说《朱莉埃特》中的主人公朱莉埃特和康德在哲学中塑造的启蒙者是一致的,这便是“康德同萨德”(Kant with Sade)①命题的由来。针对这一命题能否成立的问题,国内外学者产生诸多争议。大卫·詹姆斯是反对派的代表人物,他站在文献学的立场上认为理性在康德那里有同一性和批判性双重属性,而理性的批判性防止了启蒙理性退化为知性②。然而,这一反对意见忽视了《启蒙辩证法》批判启蒙理性的独特视角。实际上,《启蒙辩证法》不仅是从启蒙自身的属性出发批判康德启蒙理性的,而且还将启蒙理性置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视域之中。正是由于启蒙理性和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才使得理性的批判性在强大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面前丧失了力量。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马克思主义启蒙转向,是在继承五四启蒙理念思想精华的基础上,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最终目标,探索而得的启蒙新路。《新青年》同人的分化打破了"不议政治"的困局,在近代中国诸多社会思潮相博弈与西方马克思主义介入过程中,五四启蒙实现了从文化立人到革命救国的内涵转变,促使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开创了以工农群众为主体的爱国救亡运动与思想启蒙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启蒙新篇章。从五四时期到新时代的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启蒙经验也必然助力21世纪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开拓创新。  相似文献   

3.
所谓启蒙文化,一般是指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新兴的资产阶级“启开封建主义之蒙昧,迎接资本主义之光明”的文化。但是,在中国,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阶段。由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这就赋予了社会主义文化以批判封建主义的历史使命。在物质生产方面,它必须完成本来是资本主义初级阶段就应该完成的,发展商品经济以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历史任务;与此相适用,在精神生产方面,它也必须解决本来是资本主义初级阶段所应该解决的,批判封建主义专制蒙昧的旧文化以建立民主科学的新文化的  相似文献   

4.
包国祥  包桂芹 《前沿》2011,(2):50-54
霍克海默、阿多诺的《启蒙辩证法》从人的一般生存困境出发,以深层的文化批判精神为动力,对启蒙以来的技术理性主义至上的文化价值观念进行反思与批判。揭示了从前一直被视为自由和解放意识的理性和启蒙,原来不是一种自由和解放意识,相反倒是一种极权主义。因为它并未建立起一个真正合理的世界,反倒确立了人对自然界的优先地位和无限的统治权。人类只能以痛苦为代价来认识事物的真相,只能把自己置于坚定的社会批判的位置上,才能寻找到一条通向人类和自然世界和谐相处的道路,实现真正合理的社会。  相似文献   

5.
《呐喊》和《女神》分别开创了现代文学启蒙两种基本模式:直接的启蒙和间接的启蒙。《呐喊》以真诚的现实主义态度和下层群众进行直接的思想对话,它把深藏于国民心灵深处各种封建意识杂质挖掘出来一一加以审判。《呐喊》思想启蒙的思维方向是:否定→肯定,即从否定国民的现实存在出发,希望通过全民族全面彻底的自我否定来达到民族的自我拯救。《女神》却不是在最直接的现实意义上同普通民众进行思想启蒙交流,但这并不妨碍其对现实启蒙需要的深切关注。《女神》似乎不愿给本来就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再涂上阴暗的  相似文献   

6.
杜早华  黄海德 《求索》2013,(2):87-90
黑格尔、阿多诺都将现代社会不自由的根源追溯到启蒙的主体同一性。黑格尔将启蒙看作绝对精神自我辩证发展过程中一个有待扬弃的意识形态环节,阿多诺则要求以“非同一性”来打破一直就潜伏在西方文明起源处的主体同一性,以期获得自由和解放。在马克思看来,只有深入揭示生活本身的辩证结构,才能对人类社会及其历史发展作出合理的解释,才能为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有效的途径和现实的力量:而启蒙辩证法作为生活辩证法的一个层面.本身根源于生活辩证法并因之而得到说明。  相似文献   

7.
新世纪以来,伴随着新一轮思想解放思潮的兴起,再度活跃的新启蒙话语带动了整个启蒙思想谱系的新变化,并表现为由表及里的四个层面.在社会层面上,着重探讨社会、文化结构模式的重新取径;在阶层层面上,"底层"话语以及卢梭意义上的平等意识凸显;在个体层面上,表现为对"自由"话语及其命题的重新探究;在心灵层面上,体现为信仰意义上的人性价值突入.对启蒙话语的分析,可以演示出新世纪新启蒙之价值重构的轨迹和走向,同时为思想界进一步开展启蒙的自我反思及推进启蒙运动的进程,提供必要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康德和福柯先后对"什么是启蒙"这个经典问题所做出的回答,显示了启蒙在现代性和后现代性不同语境中的意义。从一定意义上说,启蒙精神也就是批判精神,启蒙不但塑造了现代性,也塑造了后现代性。作为一种批判的哲学态度和气质,后现代性和现代性一样,都是启蒙精神的时代表征,都揭示了主体的生存态势。  相似文献   

9.
启蒙运动以来,"现代性"开始了合理化的建构过程,形成了自由、民主与批判等精神传统,并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与教育等各个层面。现代大学的精神传统,就来源于启蒙的现代性运动,通过科学、理性与民主的阐释,从而使大学升格为社会的"轴心机构"。中国大学的启蒙精神,也并不缺乏现代性的积极特质与价值诉求,但随着"现代性"自我建构的深化,却逐渐陷入了一种与"启蒙"背反的困境。在具体的实践语境中,权力、市场和知识勾勒出了中国大学启蒙精神困境的复杂面相。实际上,中国大学精神的现代性危机,也是全球大学"平庸化"的精神症候的折射。  相似文献   

10.
"启蒙与救亡"的变奏:孰是孰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启蒙与救亡"的变奏,所言说的本是中国近代史的内在发展逻辑,同时它也成为近代思想史的基本主题之一.该学说的发明权之争其实并不重要,关键在于哪种理论对历史和现实更有阐释力."启蒙与救亡"的历史逻辑,一方面依赖于从严复、邹容到陈天华这些历史当事人的创造,另一方面又要通过李泽厚、舒衡哲和史华兹这些历史阐释者的阐发而获得.实质上,"启蒙与救亡"所面对的是一个两难选择的问题--国家富强与个人自由何者更重要?如今"救亡压倒启蒙"理应转向"启蒙就是救亡",国家富强与个人自由应协调一致并相互补充,这也正是当代中国走独立发展的道路所必需的.  相似文献   

11.
思想启蒙,从它的历史内涵看,是为资本主义发展鸣锣开道。在中国,主要嬗变于19世纪后半期。在西欧,则发生于15~18世纪。为论述必要,笔者把中国启蒙思潮限定于1840~1911年,即从鸦片战争到满清政府被打倒为标志。在这一段历史时间内,中国的启蒙思想家实际从事着几百年前西欧同仁所从事的同等性质的工作。因此,要把握近代中国早期启蒙思潮的基本特征,就有必要把它与西欧启蒙思潮相比较,在这种比较研究中寻找差异和新的突破点。(-)中世纪的西欧,是基督神学的一统天下,“宇宙间除了上帝外,没有任何存在者不是由上帝那里得到存在…  相似文献   

12.
毕耕  马岚 《学习与实践》2015,(3):129-134
在辛亥革命之后社会急剧变革的时代,以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把《新青年》作为宣传平台,发动了声势浩大的新文化运动,有力促进了中国思想启蒙、迈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新青年》的启蒙思想一直都认为是民主与科学,但实际上其内容相当丰富,包括探讨青年文化、东西文明、反孔非儒、文学革命、民主科学和马克思主义等多方面。《新青年》以思想启蒙为旨归,通过对传统文化的辩论、批判,宣传启蒙思想及民主、科学的理念,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启蒙主题,呈现出"多元变奏"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对于启蒙的研究,尽管可以从中西比较或古今比对等多个维度展开,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学术界始终热衷于德法启蒙思想、"五四"新文化运动等问题的讨论,而恰好疏忽了对跟启蒙直接相关的"启"和"蒙"这样两个问题的单独讨论。也就是说,既没有关于"蒙"(蔽)的原因和结果的讨论,又没有关于如何超越并去除蒙蔽状态即"启"(蒙)的讨论。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蒙蔽与去蔽才是研究启蒙不可回避的两个关键性问题。作为最高的智慧,哲学的启蒙是最高层次的文化启蒙。而最高层次的哲学启蒙也必定是最全面的去蔽。  相似文献   

14.
作为启蒙思想家,康德为现象界和物自体划界,打破了知识和价值的关涉。将主体自由与普遍理性在先验意识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从而凸显了人的主体性,同时明确了知性和理性的不同对象和适用条件,明确了理论的论域。划界本身不是目的,实质是将理性和现实并重,从而超越认识和实践的有限性,这些方面对马克思的分工研究有一定启迪。随着马克思对现实生产实践的考察及其理论研究的日益深入,逐渐认识到启蒙理性和划界思维在面对真实的物质利益难题时的有限性和无力感,他以分工为思想节点,进而实现了对划界与启蒙思想的超越。关于分工的研究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对其创立唯物史观做出了重要贡献。马克思分工思想的自由旨向在今天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田中阳 《求索》2008,(1):159-162
在1927至1949年,在国统区,由于国民党政府的高压政策,进步报刊民主话语的政治诉求只能得到有限的表述,但民主的声音从未断过;而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报刊民主话语的政治诉求,则与现实一致,是对现实的指导,也是对现实的总结。国统区报刊民主话语的思想启蒙诉求主要在进行救亡思想的传播,救亡成为时代的第一主题,也成为当时报刊话语的第一主题,同时承续着五四思想文化启蒙的传统;而根据地和解放区报刊话语的思想启蒙诉求主要是进行阶级意识的启蒙和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的启蒙,继承五四反对封建主义、倡导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思想的启蒙教育,也是其重要的特质。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学界一直认为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概念经黑格尔并可上溯至斯密,但一个新的资料表明,这一认识忽略了与斯密同时代的苏格兰启蒙思想家弗格森的"civil society(文明社会)"概念对黑格尔和马克思的影响。黑格尔在继承和改造弗格森"文明社会"概念的基础上,赋予德语词汇"bürgerliche Gesellschaft"新的含义。相较弗格森的"文明社会"暗含资本主义之意,黑格尔的"市民社会"则明确指称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正是在继承和批判、借用和弃置黑格尔"市民社会"概念的过程中,逐步确立了唯物史观。但是伴随着市民社会"普遍性原则和特殊性原则"矛盾而来的并不是弗格森担忧和预言的文明的中断或崩溃,而是马克思经过科学严密的论证所得出的和历史必将证明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必然灭亡。  相似文献   

17.
《妇女杂志》17年间刊登了传播科技新知的文章1500余篇,是民国女性科学启蒙的重要阵地。随着社会文化思潮的变化和编辑群体的变动,《妇女杂志》先后经历了"保守改革""激进革命"和"回归中庸"三个阶段,其科学启蒙的宗旨和内容也经历从"大量普及家政科学常识,培养具有科学新知的贤妻良母",发展到"宣传科学思想与精神,培养具有独立人格的新女性",再到"重新回归家庭科学常识的普及,并鼓励女性话语的主动表达"的过程。《妇女杂志》的科学启蒙及其变化,一方面反映了民国时期科学主义思潮扩展到女性家庭和生活领域的状况,另一方面表明社会性别观念的变革和妇女运动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也利用了科学话语的力量。  相似文献   

18.
自17世纪中叶开始的西方启蒙运动,直至现在的中国启蒙,是一个正在进行中的时代.我们需要重新整理和反思新民主主义、改革开放时期所实践的、尤其是当前全面深化改革所亟需的三次启蒙思想,从理论上分析这个时代曾经解决、现在面临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依据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梳理封建主义、国内外资本主义与中国式社会主义的复杂关系,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2个价值的层次关系和相互联系.  相似文献   

19.
阶级斗争思想是《共产党宣言》的重要思想之一。《共产党宣言》中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的描述是一种"理想类型"。它是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论抽象而提炼出来的,它有所有资本主义社会的共性,但又不同于任何个别的资本主义社会。解读阶级斗争要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变化的现实相联系。  相似文献   

20.
《小康》2016,(26)
正《声律启蒙——注音朗读版》作者:车万育绘者:吴冠中注者:李三鹏出版社:中信出版社定价:39.80元为什么我们看一副对联,会觉得特别平衡协调,有一种对称美?为什么我们朗诵古诗词,会觉得朗朗上口、抑扬顿挫、悦耳动听?就是因为诗词对联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那么什么是平仄、对仗和押韵呢?让我们与孩子一起来读读这本《声律启蒙》吧,读着读着就会读出一些门道来。比如,一开头,我们读"云对雨,雪对风",有什么感觉呢?是不是总觉得"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