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德社会保障争议处理制度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德两国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社会争议处理制度和模式。德国社会法院作为专门审理社会保障争议的特殊行政法院,体现了法律保护的缜密性和司法的高度专业性,适应了社会保障争议多,内容纷繁复杂,技术性、专业性强的现实需要。中国社会保障争议处理法律制度则处于形成发展阶段,因争议种类、主体不同而设置了不同的解决争议的机构,采用了不同的法律制度、程序和处理原则。本文以两国现行社会争议处理法律规定作为比较标准,按照社会争议处理的程序,分别从社会争议的范围界定、行政处理程序和制度、法院处理程序和制度三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为中国社会保障争议处理制度提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受全球经济发展不稳定的影响,不少西方国家的劳动关系也随之遭遇挑战。然而与其他国家相比,德国受到的冲击比较小,劳动关系总体保持了和谐稳定的态势。究其原因,"德国模式"的集体谈判制度无疑发挥了重要作用。德国依托行业开展工资集体谈判、政府主导集体谈判争议处理制度以及完善的集体谈判法律体系,都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7,(2)
近年来,我国在创新劳动纠纷调处体制机制、手段、方法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通过调研访谈,梳理分析了进一步完善我国劳动纠纷处理机制尚需解决的几个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树立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的理念、完善劳动争议调解制度设计、发展劳动争议调解组织、提高调解员能力素质、强化调解协议效力等构建劳动纠纷综合调解机制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为保障劳动权这一公民重要的基本权利,我国已围绕其建立起一系列的权利保障体系,然而仍然存在着条文僵化与制度设计上的缺陷,这些问题的产生有其深刻原因。对于社会发展而言更有意义的探索则是应当采取何种方法予以解决。当前我国在劳动争议解决问题上,面临着劳动关系"单一调整"规范体系与实践中"一调一裁两审"争议解决机制的不足与缺陷,其运行过程由于制度本身的缺陷以及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所产生的社会分工不断深化等原因衍生出诸多待解决的矛盾与问题。当前我国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与互联网领域的司法实践为完善劳动争议解决机制提供了全新的路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5.
我国现行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的问题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劳动争议处理程序为:“一调一裁二审”,即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调解、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仲裁和人民法院诉讼,其中最大的特点是“先裁后审”。目前,理论和实务部门基本上达成了一个共识:“一调一裁二审”,存在诸多弊端,必须加以改革。为此全国人大也启动了劳动争议处理立法计划。然而,对于怎样调整现行劳动争议处理制度,争论不一。一、现行劳动争议处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归纳现行的“一调一裁二审”的弊端,我们认为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争议处理各阶段都“用其所短”,以至于偏离了原来立法的初衷——将调解、仲裁、诉讼三者结合,并形成以…  相似文献   

6.
劳动争议处理制度自1987年重新恢复、到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颁布,尤以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以下简称《劳动法》)及其配套法规相继出台与实施,使我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成为较为完备的一项法律制度。10余年来,它为“妥善处理企业劳动争议,保障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发展良好的劳动关系,促进改革开放的顺利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处理劳动争议的实践中亦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  相似文献   

7.
良好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对于解决劳动争议是十分必要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我国现行的“一调一裁两审”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在运行过程中已不断暴露出其弊端。应进一步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立法,实行“双轨制”来处理劳动争议案件,建立和完善“三方机制”。  相似文献   

8.
美国土地管理部门对争议的解决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替代性纠纷解决方式,由行政法法官和争议解决专员举行听证和裁决,在穷尽行政救济后,才能进入诉讼程序,对目前我国法院受理的土地纠纷案件居高不下、当事人因土地拆迁问题而大量信访等问题的处理和解决方式具有较大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集体劳动争议是我国现阶段劳动争议的主要表现形式,因其涉案人数多、影响范围广,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现实中,化解集体劳动争议陷入了某些困境,主要是:集体劳动争议调整社会结构的需求与现有法律制度难以突破的困境;法律规范外的集体劳动争议激增与法律规范内的集体劳动争议减少的困境;利益处理机制的现实需求与工会职能缺失的困境;多元对话机制的客观需求与压力驱动机制缺失的困境;争议解决替代机制的客观存在与其衍生争议的困境。只有在清楚认识这些困境的基础上,才能找到突破困境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按照美国法律规定,集体合同如果发生争议,双方可以向联邦调解调停局提出仲裁请求。如果雇主拒绝仲裁,工会可以要求法院颁布强制令,要求雇主方参加仲裁。但是法院对仲裁的介入是非常有限的,一般不会涉及实体性审查。此外,如果雇主的行为既违反了集体合同的规定,同时也构成不当劳动行为,那么劳动关系委员会也有权力处理,此时劳动关系委员会应该尊重仲裁员的决定。中国的集体合同争议处理也面临法律责任竞合的问题,可以考虑借鉴美国的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11.
陈彬 《瞭望》2007,(32)
现行的“先裁后审模式”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由于程序冗长、成本高昂等弊端,越来越难达到公正、及时地化解劳动争议,减少社会矛盾的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推进,劳动关系作为我国基本社会关系的地位日益凸显,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已经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回避的艰巨任务。我国现行的“先裁后审模式”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由于程序冗长、成本高昂等弊端,  相似文献   

12.
企业委员会制度是德国职工民主管理的主要形式之一,形式上与我国职工代表大会相似。但是德国企业委员会制度在人员构成、职权设置以及纠纷解决等方面的制度较之我们有不少先进之处,对完善我国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国内有的学者主张设立行政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因为行政法院可以解决法院独立审判问题。其他国家的经验证明,行政法院与政府的关系更为密切,设立行政法院主要是解决行政审判专业性问题。我国设立行政法院不具有可行性,行政审判体制改革的方向应当是整体推进司法改革,建立跨区划的法院,将法院人、财、物与地方政府脱离,割裂法院与地方政府的利益联系。  相似文献   

14.
薛琪  刘斌 《学理论》2013,(18):126-127
转型时期,法院家事调解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通过对澳大利亚家事法院家事调解制度的考察与成熟经验的借鉴,结合我国法院传统家事调解高度灵活性与自治性的优势,在完善我国家事调解立法、制定独立的家事调解程序和加强家事调解员队伍建设等方面对我国传统民事纠纷解决机制加以改革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5.
群体性劳动争议常被视为群体性事件对待,其作为劳动争议的特质反而被忽略。从劳动争议性质分类的角度思考群体性劳动争议的处理,文章提出了新的思路:建立以性质分类为基础的权利争议、利益争议处理体制,将群体性劳动争议纳入争议分类处理的制度轨道,并进而完善现行权利争议处理体系,构建利益争议处理体系。  相似文献   

16.
李江 《学理论》2011,(21):37-38
目前,我国对劳动争议处理过程中工会的作用已作了相关规定,但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工会参与劳动争议处理往往容易流于形式。通过对工会在劳动争议处理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局限性进行分析,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保障工会有效参与劳动争议处理,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有效解决各种不和谐因素,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群体性劳动争议快速增加,但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系统的群体性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因此,在我国上位法对群体性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缺失的情况下,构建符合上海实际的群体性劳动争议处理机制乃是当务之急。适逢《上海市集体合同条例》修正案刚刚颁布即将实施,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发生的群体性劳动争议事件的调查研究,提出了保护弱者、劳资自治、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统一等构建上海群体性劳动争议调处机制的理念,提出了权利争议强制仲裁等具体对策建议,希望可以推进上海和谐劳动关系构建,并为在国家层面构建和谐的集体劳动关系提供上海模式的有效经验。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中国加入 WTO 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劳动关系矛盾日趋激烈,劳动争议不断增加,且群体劳动争议和集体上访尤为突出。本文在初步总结调整劳动关系机制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进一步完善劳动关系机制建设的主要途径从“四个健全”上进行了阐述:健全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健全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健全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健全监督制约和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9.
郝丽 《理论探讨》2012,(2):106-109
伴随着我国非公经济的不断发展,非公企业中劳动关系的矛盾也不断激化,落后的管理方式、劳动者需求层次的提高、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的转变、工会的形同虚设使劳动争议案件和劳资纠纷不断增多.因此,迫切需要加强政府的作用,建立劳动关系管理新模式,确立和维护“劳动三权”,健全劳动法律制度和工会组织,真正实现工会的代表性和独立性,去政治化解决罢工问题,正确评价冲突与社会稳定的辩证关系问题,平和而顺利地解决劳资矛盾,在推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使劳动者的生活水平有较大的改善.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5,(23)
我国现行的监护制度不能应对日趋严重的人口老龄化社会问题。如何设立老年人监护制度、破解人口老龄化难题,美国、日本和德国等国家均做出了许多有益的尝试。我国应立足本国国情,借鉴地吸收外国的成功经验,以"尊重自我决定权"为立法理念,扩大监护对象范围,缩小监护权限,增设保佐、辅助制度和意定监护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