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话语是思想理念的语言表达,是传播给舆论场并影响甚或控制其受众思想理念的行为过程,是不同的意识形态主体之间或相异的学术派别之间的博弈方式或交往方式。伴随中国思想史的展开,中国的学术话语史也绵延至今。中国古代学术话语体系,以"内以修身、外以治国"为基本内涵、"直觉理性、短言隽语"为表达方式,直到明末清初,才转向革新创进的呼吁;中国近代学术话语体系,在"西学东渐"的环境中展开,以"变革社会、振兴中华"为基本内涵、"古今联结、中西配合"为表达方式,直到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体系的形成,才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根本性变革;中国现代学术话语体系,从新中国成立开始建构,以"观念转型、道路探索"为基本内涵、"经验清理、思想批判"为表达方式,直到"南方谈话",才明晰建构这一学术话语体系的方法论,并奠定当代学术话语体系的基础;这一当代学术话语体系,已在十八大后明确其建构方向,走上了自觉创建的道路,它在"文化复兴"和新鲜经验的学术总结的结合中,加快创造的步伐。  相似文献   

2.
王静修 《理论月刊》2023,(10):14-23
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从国难中走来,从模仿“泰西”到借鉴苏联和学习欧美,已扎根中国大地逐步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形成了很多独具特色的话语表达。这些表达分别从发展的使命、宗旨、原则、方针、基础、目的、方略、维度、内容、目标十个方面构建起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话语体系。中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实践及其话语建构既需要先进思想的指引,也需要积极分析其历史依赖性,坚持守正创新,走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意识形态领域某些方面曾经存在的被动局面得到了根本扭转。但是,要具有问题意识,中国奇迹、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话语,是当今国内外意识形态斗争的焦点。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话语权,就必须进一步做好意识形态"内功",这在根本上就是要聚焦中国奇迹、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话语,用中国道路解释中国奇迹,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道路,用中国话语表达中国理论,牢牢掌握解释中国奇迹、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话语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政治中的教育活动"和"教育中的政治活动"之间游移不定,凸显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立脚点"的现实窘迫,其背后则反映了学科在陷入"泛政治化"、"去政治化"和"中性化"争论之中的纠结与彷徨。马克思的总体性思想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立脚点"探寻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上的指引:一方面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立脚点"公共性的位移作为一个社会自然历史过程提供了理论证明上的支撑;另一方面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立足于公众,走向学科自主与独立予以实践上的规训。具体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话语的变革需要正确处理宏大叙事和微小叙事之间的张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从业人员要勇于进入公共空间,并在其中操练话语表达;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情感话语转换,建构公众的历史记忆,促进政治认同。  相似文献   

5.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体系自建构伊始从概念术语到框架方法便不断受到外来话语的侵扰。当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体系创新首先需要追踪溯源,厘清语义,剥离苏联话语与西方话语背后的思想与价值,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支撑下建构新的概念、范畴与术语,创建新的理论框架与逻辑体系。批判与清理"苏联话语"与"西方话语"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体系创新的前提;中国语境中重新诠释马克思主义是当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创新的根基;提炼中国现代化的经验与规律是当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创新的核心。  相似文献   

6.
正2016年7月20日,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杂志编辑部和大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主办的"中国道路研究:理论、话语与价值"理论研讨会在大连大学召开。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辽宁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以及全国其他高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80余人参加会议。研讨会上,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孙代尧教授围绕中国道路的话语建构、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杨生平教授围绕文化自信与中国话语、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侯衍社教授围绕中国道路的价值底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吴波研究员围绕中国道路的若干矛盾、辽宁省委宣传部理论处肖明江处长围绕面向未来构建中国话语体系、辽宁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郭忠义教授围绕中国道路的哲学视域分别作了主题发言。  相似文献   

7.
现代性中国话语是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思想中国化的逻辑表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升华。新发展理念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导向,是进入中国式现代化新发展阶段的战略指引,是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新发展格局的行动指南。以新发展理念打造现代性话语的中国版本,就是要通过激活现代性话语的本体论根基来探寻中国式现代化问题的理论解决,建构起“言之有物”的坚实的话语本体逻辑;就是要以知识社会学的社会学原则来寻求中国式现代化问题的实践解答,建构起“言之有理”的科学的话语认知系统;就是要以社会实践追问中国式现代化的意义系统,建构起“言之有道”的精炼的话语意义系统;就是要以社会现实成就中国式现代化的表达方式,建构起“言之有效”的恰当的话语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8.
刘鸿武 《人民论坛》2011,(11):34-37
快速推进的中非合作关系正在成为呈现中国新的全球思维及其话语建构的国际舞台,成为中国与西方发生思想交锋的特殊领域。如何以中国的立场和方式展开创新研究,最终建立起属于中国的"思想与学派"的知识体系与话语形态,从而在非洲问题的理解与思考上实现东西方话语优势的主客场转换,中国学界还需有更开阔的思考与持续的努力。  相似文献   

9.
代玉启 《求索》2023,(1):40-47
话语是思想的结晶和时代的缩影,以话语的变迁脉络、建构维度、系统整合探究“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是解析中国现代化进程和规律的重要抓手。从政治维度、学术维度、生活维度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话语建构,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理论价值和时代意义。面向未来,需要以政治维度话语为引领,融合学术维度、生活维度话语阐释,增强“中国式现代化”政治维度话语的亲和力、学术维度话语的解释力、生活维度话语的吸引力,构建“政治—学术—生活”三个维度相辅相成、交流交融、相互促进的关系体系。  相似文献   

10.
<正>编者按:近代社会以来,西方话语体系就主导着整个世界。当代中国人以"中国道路"成功开辟了"中国模式"的话语体系,但是"中国道路"的国际话语权旁落西方是不争的事实,中国的学术话语则已经陷入"贫困"和"失语"的境地。因此,建构当代中国的学术话语,是主体意识和使命意识正在觉醒的当代中国学  相似文献   

11.
对中国崛起的理论解读存在诸多模式,主要表现为新自由主义理论模式、西方中心主义理论模式、中国历史独特性理论模式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模式。从马克思《资本论》的世界历史语境出发,阐发中国道路的普遍人类历史意义,是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方向。这既能辨识和批判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和理论,打破西方新自由主义的发展话语霸权,又有助于建构有"中国气派"的中国话语,从而提升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相似文献   

12.
中国在近一个世纪的社会主义传播与实践过程中,民众对社会主义的认知依赖于"自上而下"的宣传和灌输,伴随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实践而展开,诉诸自身的价值追求和情感体验来理解和接受,有自身的话语系统和表达方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话语建构,即是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政治话语和学术话语,转化为民众熟知的大众话语。这就应继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和灌输,解决好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与民众价值诉求之间的张力,融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与民众话语,建构适应民众认知特点的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3.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增强中国对外话语和价值观念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和影响力。本文指出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对外话语体系建构与传播的"必要性"在于展示中国的精神特质和价值追求,引领世界潮流的先进的价值观念,展示中国和平可亲文明的国家形象;并以社会主义自由价值观为例探讨了"可能性"的问题;其"可行能"路径主要有将中国道路的实践创新凝聚、升华为对外话语体系的新表述,实现世界眼光、中国特色、学术创新的辩证统一,打造对外话语体系的"全媒体"传播路径,实施对外话语体系的"分众性"传播方略。  相似文献   

14.
<正>运用解释范畴和话语方式表达自己时代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如何立足于当代中国的时代特征和文化语境,着眼世界思想文化的前沿,准确把握所处时代的根本问题和发展趋势,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主题,用融通中外的理论框架和学术话语体系,形成对于中国实践、中国道路的解释力、支撑力和引导力,已成为当今中国发展提出的重大命题,也是中国理论界学术界深感亟待研究和应对的紧要问题。有鉴于此,由中国社  相似文献   

15.
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建构,不仅具有中国意义,而且具有世界意义。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理论、实践、制度、话语的集成形态,长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围绕着中国式现代化形成了一系列的概念、命题、论断等,构成了富有鲜明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的现代化表达形态,这是一种新型的现代化话语表达形态,有力消解了西方中心主义的现代化话语,重塑了现代化话语国际传播格局与态势。  相似文献   

16.
话语是指通过对同一事物不同表达所形成的陈述系列整体研究后提炼出的关于这个事物的书写或言说,可分理论与科学等多个层次,在受多种社会因素影响形成后会以一种实践力量影响人的行为与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构建需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全面理解其内涵的基础上,以尊重话语形成规律的方式,做到建构与控制、社会实践与话语实践的有机统一;同时运用适合的交流与宣传方式和形式,以此形成社会共识和社会影响力。  相似文献   

17.
话语和话语体系既是人们进行交往和传播思想的重要媒介,也深刻蕴含着内在的价值观念与外在的表现形式。它是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的因子。具体到中共党史研究来说,中共历史的发展伴随着党史研究话语体系建构的进程,深刻地体现出多重维度。其中,党史学科性质的界定是新时代党史研究话语体系建构的逻辑基础,跨学科的会通是新时代党史研究话语体系建构的思想资源,党史通史著作的编撰是新时代党史研究话语体系建构的实践路径。并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话语体系建构的重要论述,指明了新时代党史研究话语体系建构的趋向。  相似文献   

18.
中国道路的新发展本质地要求意识形态话语创新。从"新时期"到"新时代",要"讲新话"、构建"中国话语"已经成为意识形态话语建设中一个显著的理论关切。讲好新话既要守正,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做到"老祖宗不能丢";又要创新,为说出新话解决各种"不平衡"的矛盾,具体说来就是要缝合应然与实然,兼顾大事与小事,澄明普遍性与特殊性,做好批判与建构。  相似文献   

19.
从生产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到生产发展、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再到生产发展的目的和归宿;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矛盾分析到问题导向,再到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从生产力、生产关系、分配关系话语体系到商品经济、价值规律话语体系,再到发展生产力、扩大再生产话语体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框架、理论范式和话语体系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逻辑理路建构中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框架、理论范式和话语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以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为逻辑起点,以政治保证、理念指导、制度保障、战略支撑、方法支持为基本实践路径,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根本价值立场,形成了"逻辑起点-实践路径-价值立场"的"怎么看、怎么干、为谁干"的清晰逻辑理路,是推动新时代中国经济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20.
创新对外表达中国立场和中国声音的话语方式,提升对外文化传播的能力,应该做到:基于中国的社会发展现实和历史传统,提炼出适合描述中国道路、体现中国力量、反映中国价值、表达中国精神的中国话语和话语体系;立足反映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日常生活和文化传统,提炼出能够打动"他者"心扉的人间生活话语;紧跟社会发展、文化创新和文明进步的步伐,适时地提出具有原创性和时代特征的话语议题;对接经济全球化的世界格局和包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凝练出让世界能够理解并且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话语及其话语体系;重视提升用外语讲述中国话语、传播中华文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