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几块肉     
有一件事,是因为几块肉引起的,我伤害了一位老人,尽管几十年过去了,我还是一直不能忘记,感到惭愧,内疚. 那是我二十岁的时候,刚参加工作.一天中午,我在单位吃午饭,食堂做青椒炒肉,芹菜炒熏干,这两样菜我都不爱吃,就到单位附近的一个小饭馆去吃午饭. 这家小饭馆临近大马路,又处在闹市区,名义上是小饭馆,实际上是一个综合商店,卖什么的都有,卖百货的,卖鲜果的,卖面包牛奶的,炒菜吃饭的,样样俱全,人来人往,很杂乱.  相似文献   

2.
清华我常去     
暑假,一个MM来到北京,某老兄自告奋勇,提出带她去清华转转,并对MM说:"清华我常去。"两人在校园里游览了一上午,感觉甚好。中午,该吃午饭了,那位老兄说:"去清华的食堂吧,有个万人食堂面积巨大,外校的也能用临时饭卡,我常去。"  相似文献   

3.
趣话食堂     
正"职工食堂"是个总能令人回味的话题。著名作家叶延滨曾经说过,食堂是中国城市的一种生活方式,在中国城市,有庞大的食堂阶层。虽然社会构成里,有各种各样的单位,但也并不是每一个单位都有一个好的食堂。除了学校,凡是有食堂的单位,必然是政府、事业机构,或者大型企业。听到某人说起单位食堂,别人必然会羡慕,因为那代表了一种社会身份。食堂里有形形色色的故事,单位的人在食堂里吃饭,会间接讨论工作,  相似文献   

4.
刘笑虹 《法制博览》2009,(16):57-57
不知道这条小鲫鱼来到我家鱼缸。到底是因了哪种机缘。那是去年秋天,—个难得的晴朗日子。我和同事去郊县的农家池塘钓鱼。夜里回来,把鱼们倒进盆子,注入自来水,发现很多鱼都已死去,唯有一条小鲫鱼,在盆子里惊恐地窜来窜去,昭示着自己的鲜活。我突然发了善心,把它拣出来,丢进了金鱼缸里。  相似文献   

5.
正无关"深夜食堂"。我说的是我和我的食堂,或者说是关于食堂的"乡愁"。小时候羡慕吃食堂。一次,家里没开伙,父亲给了我5分钱菜金,我在食堂买了一盘雪里蕻腌菜炒青米豆。腌菜咸津津的,青米豆软糯酥香,比我们家水煮盐拌的菜好吃多了,菜里的油尤其厚,吃完饭,碗边上蜿蜒着几道黄黄的油花。一餐饭,吃得我心满意足。成人后,进厂当了工人,单身汉,三餐吃食堂。食堂的菜,自然不是珍馐百味,但每天也  相似文献   

6.
正一提起食堂,总是充满了回忆的味道。单位食堂的菜品琳琅满目,偶尔出的新菜会让人眼前一亮,大快朵颐。不过我印象深刻的,还是记忆中的味道。初中·未曾堂食我对于初中食堂的记忆,大部分都是排队打饭的日子,人手一个无法降解的白色打包盒子,里面装满了自己喜欢的饭菜,打饭的阿姨熟练地将装了多少分量的饭的盒子上浇自己选择的菜品,合上白色的打包盒,完成了点餐的所有工序。一张金黄色上面写着就餐卡三个字的"饭卡",承载着午饭的全部。五颜六色的校服,成群结队的同窗,似乎都是三两成群地去  相似文献   

7.
正当年吃大学食堂,总是觉得不甚满意,虽然选择多样,每天很痛苦的问题依然是,吃什么呢?反倒是离开以后,对食堂的那些食物分外想念。我已经分不清,怀念的是食物,还是当年的青春记忆……一进大门,左边的摊位是卖粥和茶叶蛋的,绿豆汤是我的最爱。我体内胃火旺,又爱吃辣,出去吃砂锅,总跟老板吆喝"多多放辣椒哦",搞得经常上火冒痘痘,绿豆汤正好给了心理安慰,再加上煮得确实美味,豆子酥烂,汤体浓  相似文献   

8.
2002年3月28日 星期四 天气 晴 回到家的我,与平时有些不一样,不想做饭,也不想干家务,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可是我竟不知电视里在演什么,在我的面前却出现了在单位白天发生的一幕幕感人的情景:  相似文献   

9.
正提到食堂,立刻想起初中高中的食堂,想起那时学习生活中的很多往事。国有国家记忆,我的这些个人记忆,恐怕再过几辈子也忘不掉。千千万万个人的记忆也是国家记忆有机组成部分吧。1982年秋天,我考入县里一所重点初中,心里特别高兴。一是考的不错,二是早就知道去那里上学需要住宿,每天就能吃到好吃的白面馒头。当时农村刚开始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家里已经能够吃饱,但主要吃玉米、小米和  相似文献   

10.
正大约是因了母亲的手艺,我对食堂的评判,总免不了与她比较一番。1999年,我到离家几百里地的高中读书,自此与食堂结下了不解之缘。私以为,食堂不仅仅是果腹之所,更是食之人寻找精神慰藉之处。高中的伙食便宜实惠,对我们这些外地生来讲,每月150元便可以吃饱吃好。记得当时午餐最贵的菜是"茄汁沙丁鱼",只卖2.5元一条,蔬菜都是1.5元以下,米饭也是2毛钱足够吃到饱。食堂师傅常常在打饭菜的时候,照顾外地生,说:"多吃点哈,吃饱了不想家!"这对于没有住宿经历的穷学生们来讲,是很大的心理安慰。记得刚入学,住我上铺的洁,一个人扛着  相似文献   

11.
正中午在机关食堂用餐,同座各部门同事边吃边谈,相互说起他们原单位饭堂伙食如何如何,一时也触发我的往事记忆。回味半生流离,直想把时代变迁中打工各地经历过的食堂餐饮经历一一记录下来。打工时代,我接触过形形色色的职工餐厅,首先还要从初入社会的1992年说起。那时我刚满18岁,青春年少,身体瘦弱,初进城就开始上工地,挖沟渠、装水管、烧锅炉、摆地摊……当时一天的工资基本是四至六元,所以一直吃民工灶,伙食大都清淡而又素简,  相似文献   

12.
印象食堂     
正单位好不好,不看名头看食堂。在员工眼里,老板不怕太严肃、工作环境不怕像格子间、公司地段不怕在郊外……只要员工食堂充满温馨人情以及每餐都有热腾腾的营养食物,绝对可以加分。01食堂的大师傅貌似都很全能没吃过我们安贞医院食堂的饭菜真是遗憾,这里的美食,随着四季也不断变化。尤其在冬天,我们都喜欢面条、砂锅、羊肉米线、香锅、烤串、卤肉饭、盖饭、面食、甜点、小炒、烤鸭,应有尽有,说的哈喇子都流下来了。我们大师傅烹调手艺之高,据说还能举办大型的正规聚餐。所以,我很懒,基本上不做饭,几乎是在食堂包伙了。  相似文献   

13.
开心酒吧     
尝出来了巴顿将军为了显示他对部下生活福利的关心,搞了一次参观士兵食堂的突然袭击。在食堂里,他看见两个士兵站在一个大汤锅前。"让我尝尝这汤,"他命令道。"可是,将军……"没什么'可是',给我勺子!"将军拿过勺子喝了一大口,怒斥道,"太不像话了,怎么能给战士喝这个?这简直就是刷锅水!"我正想告诉您这是刷锅水,没想到您已经尝出来了。"士兵答道。  相似文献   

14.
正2015年12月,北京遭遇连续两个雾霾红色预警。午餐时间,住总大厦的员工陆续走进食堂,发现餐区增加了好几样润肺清霾的食品,小碗区有鸭血豆腐、冰糖梨汤,自助区的炒菜,木耳比平时增加了菜式和用量。小小的细节,体现了职工食堂家人一样的细心温暖。从2015年元旦接管算起,住总大厦食堂已经运营了一年的时间。为数百名职工服务的,是一个年轻的团队。高效接管提起三天内接管职工食堂的事,住总人至今历历在  相似文献   

15.
正一提起食堂,我总是会下意识地皱一下眉头,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这样的场景:一排排的桌椅,一群又一群的人像春运排队买票一样,一个个踮起脚尖焦急地望着队伍的前面,不时地舔一下嘴唇,以平抑一下心中焦灼的期盼。而排在队伍最前面的人总是皱着眉头,一面愤愤地抱怨着,一面用余光扫描着锅里的菜,生怕错漏了一块可能盛起的肉。盛菜的阿姨熟练地拿着勺子,在不同的菜盒间飞舞着手臂,最后照例是不为人察觉地抖动一下手腕,  相似文献   

16.
正疫情期间,拒绝堂食。随着疫情逐渐好转,有限恢复堂食。堂食,这个在北方属于生僻的词汇,在2020年的上半年突然蹿红。这不由得令我想起20世纪50年代以来,红火一时的一个词、一个地儿——食堂。我对食堂记忆,最早源自秦皇岛市党干校食堂。学员、职工和职工家属在食堂就餐的居多。我作为最小的职工家属,中午到党干校食堂打饭,随着长长的打饭队伍蛇行前进。到了打饭的窗口,我掂着脚递上饭票和饭盒,把饭打回来端到职工宿舍,与父母和奶奶一起分享。  相似文献   

17.
国宝忧思录     
20世纪最后的龙年是多事之年。久违了诸多票证的广州人突然发现在单位食堂吃饭要交一种“搭食专用粮票”,又来了个“当月定量当月供应”,平时任买的议价粮一下子不易买到,于是,个体饮食业告急,广州市近50万  相似文献   

18.
正看到新华社记者春节期间在金川镍矿井下采访的报道,我很有感触。特别是看到炊事职工在井下食堂为坚守井下采矿生产的职工准备年夜饭和煮饺子的画面,更是感慨万分,也勾起了我对矿山井下食堂的回忆。几十年前的矿山井下没有食堂,井下工人的班中餐都是采区专门留人把饭送到掌子面或由工人上班自带,许多矿山送餐也只送主食而不送水,工人自带餐更加简单,只揣两个馍夹点咸菜,也不带水。主要原因在于当时带水工具缺乏,像塑料桶、塑料袋都难找。  相似文献   

19.
正和很多知青相比,我算是幸运的,从内蒙兵团回城不久,便有了工作:在北京一家中型企业当搬运工。那是个丝毫没有技术含量,不用动脑子,只要有把子力气就能胜任的活儿,很适合我,挺好。年轻,便极是容易饿。远未到饭点儿,肚子便咕噜噜地抗议。但铃声不响,谁敢擅自离岗?被管劳动纪律的人发现了,是要扣钱的,每月只挣40块零8毛,一下子让他罚掉两块,很划不来。忍着吧。11点30分,铃声响起,男女工人们便蜂拥着奔食堂而去。食堂的9个窗口同时卖饭,每个窗口前是黑压压的长龙。那时没有POS机,人们更不知道什么是刷卡。饭票是纸质的,最大面值是1元,然后依次是5角、2角、1角、5分、2分、1分。5分钱  相似文献   

20.
正食堂本是单位最温情的场所,但防疫是当前的头等大事,那么,尽量减少集中用餐,实行分时进餐,有效减少员工集聚,都是必要的举措。到了中午吃饭时间,各单位也是各出"大招":自制隔离板阻隔、设置1米等候区、一人一张小桌子、分批次错峰就餐……为严格疫情防控操碎了心。对食堂工作人员来说,不给病毒任何传播扩散的机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