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村落作为中华文明的“活化石”,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中国之治的传承性。W古村落作为被认定的首批中国传统村落之一,其三位一体的空间生产结构与中国式现代化要素相呼应,在物理空间构建中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精神空间发展中重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在社会空间制度设计中回应共同富裕的诉求。在现代化转型期,资本逐渐成为主导传统村落空间生产的关键因素,导致W古村落空间再生产的结构性异化:资本增值对空间整体风貌以及生态环境产生破坏、逐利思维造成精神空间的道德滑坡、人口结构的改变导致社会空间内生性消解与共同体意识淡薄。在此基础上,W古村落村落空间生产出现治理协同性失效:政策保护性与限制性冲突诱发多主体协同理念分化、支持性政策的不充分导致多主体协同动力不足、产权界定的复杂性削弱多主体间协同治理的一致性。在中国式现代化引领下,传统村落空间生产可以从保护景观文化着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物理空间更新;从激发活态文化出发,促进本土性价值的精神空间更新;以挖掘制度文化为支柱,重塑新的乡村社会结构与社会认同,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在乡村振兴战略持续向前推进的背景下,古村落作为一种具有独特优势的重要文化资源,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和可能的实现路径。然而在古村落日益受到人们关注的同时,却正在面临开发保护的诸多法律困境,如历史文化资源遭到破坏、外来资本与本土力量相互冲突、现代之法与民间之法相互博弈等,从而阻滞了古村落开发保护的进程。文章在对泰顺古村落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以上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对症下药"提出了科学有效的解决措施,以期消弭古村落开发保护进程中的法律痼疾,探索古村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相似文献   

3.
<正>传统村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传统村落正在大量消失。近年来,一些地方通过发展旅游来保护传统村落,取得较好效果,但实践中也存在传统村落"变味"的尴尬。比如,在搞旅游开发时出现了拆古建新、拆真建假以及过多外迁村民等错误做法。在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过程中,既要积极发展旅游,又要防止过度商业开发,以科学有效地保护传统村落。保护历史文化价值就是保护传统村落的  相似文献   

4.
邓淳兰 《当代贵州》2023,(30):62-63
<正>传统村落是不可替代的文化瑰宝,要遵循历史形、现代芯,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找到其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法则,以及和过去空间关系相适应的新的生产关系,构建良性发展格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让传统村落焕发新活力,必须要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中处理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5.
<正>黔东南州境内传统村落数量众多,保存较为完整,但在乡村旅游开发、城乡统筹发展、新农村建设、乡村城镇化等多重挑战和冲击下,传统村落不断遭受"建设性、开发性、旅游性"的破坏。传统村落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仍面临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一、黔东南传统村落保护现状黔东南州传统村落数量众多,目前有309个传统村寨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入选数量居全国地州市第一,占贵州省545个村落的57%,占全国4153个传统村落的7.44%,是中国传统村落分布最  相似文献   

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进一步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并关注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国传统乡村文化博大精深,表现形态包括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两种。物质形态的包括乡村环境、传统村落及民居建筑、乡村生产生活工具、民俗活动器具、民间艺术品等;非物质形态的包括社会组织方式、生活习惯、风俗风情、地方方言、民间工艺等。乡村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加强对乡村文化的研究、保护、开发和利用,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加强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使中华文化生生不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  相似文献   

7.
正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传统手工艺和农村产业等相结合的多种生产性保护路径,贵州的传统村落村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乡村发展活力得到激活。传统村落留存了中国几千年璀璨的农耕文明,蕴藏着丰富的人文信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众所周知,贵州传统村寨资源非常丰富,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具有600年以上历史的文化村落景观有1800多个。今年6月,在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公布的第五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名单中,贵州  相似文献   

8.
实现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题中应有之义。当前,乡村文化建设面临着大量农民工进城使得故乡情感淡化、乡村空心化现象影响乡村文化传承、乡村文化供给不足导致农民文化生活水平不高、城乡发展不均衡造成公共文化服务差距拉大等问题。我们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协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以复兴传统村落文化为目标,协调传统农耕文明和现代工业文明;以坚持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为宗旨,协调有效供给与需求满足;以发掘乡村地域特色文化为动力,协调区域发展和因地制宜。  相似文献   

9.
詹国辉  张新文 《求实》2017,(11):71-84
随着现代性不断渗入乡村场域,传统村落面临着不断衰败的厄运,而这恰恰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实践可能空间。通过理顺传统村落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利益主体,辨识利益主体的价值取向,并基于生态学意义上的共生理论,构建出传统村落共生发展系统,以及厘清其共生格局的具体形态。同时借助于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建构出传统村落的共生度模型,并基于江苏省S县的调研数据,测度出5个典型村落的共生度。研究发现,5个典型传统村落的共生系统呈现非稳定性并兼具共性。为此,要通过提高共生单元的质参量、完善共生界面、促成共生新增能量的产生等,实现传统村落的共生性发展,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0.
尽管受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的长期冲击,然而江南传统村落无论从地区空间分布,还是自身内部结构变化均不大,表现出江南传统村落的顽强生命力。以T市桃园村为代表的典型江南村落依托美丽乡村建设,形成了村庄与外部周围环境、村民生产生活与现代经济生产、传统产业与现代产业平等对话并同步发展的局面,初步实现了乡村振兴。生态型发展有效地解决了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的两难问题,从而也为当前江南传统村落的振兴探索出一条较为成熟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1.
正近年来我国乡村社会结构的转型,对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乡村民俗文化在逐步适应社会现代化的潮流中,也出现了现代性危机。尤其是市场化潮流的不断侵袭,传统村落公共空间不断被挤压,乡村民俗文化发展遭遇了诸多障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是一个整体性议题。文化建设作为乡村振兴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影响着乡村发展的战略布局,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乡村民俗文化是广大劳动群众通过劳动实践发展起来的一种民间文化,  相似文献   

12.
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可以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和品质,促进乡村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增强文化自信,促进乡村振兴。当前,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面临智力支持不足、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不足、传统文化特色不突出、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程度不够等困境。进一步推动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需要加大对乡村旅游和传统文化的智力支持、加强对乡村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深入挖掘乡村传统文化特色资源并与乡村旅游业融合形成产业,同时,还需要多元利益主体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3.
王云庆  向怡泓 《求实》2017,(11):85-96
我国传统村落历史悠长,文化根基深厚。既有和谐生态的自然景观,又内涵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生存繁衍的根基。每个传统村落都有属于自己的历史、回忆和传承,形成了各自宝贵的社会记忆。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开发应该遵循以人为本、科学管理的原则,因地制宜地对传统村落统筹规划、合理保护、深入研究、科学开发,维系和保护我国传统村落的社会记忆。基于社会记忆理论挖掘村落的内在价值,将传统村落的保护开发与蕴含着民间乡愁的社会记忆理论相结合,才能使这些隐于村落间的民间记忆更好地保存延续下去,为更好地保护和发展中国传统村落提供有效的路径。  相似文献   

14.
传统村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极富民族特色的遗存,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如何合理地保护和开发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中共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为加强传统村落保护、改善人居环境、实现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2014年4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四部委及时出台了《关于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指导意见》,目的是为防止出现盲目建设、过度开发、改造失当等修建性破坏现象,积极稳妥推进中国传统村落保护项目的实施。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山西省相关部门高度重视传统村落建档保护工作,深入挖掘传统村落中的文化资源,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山西传统村落建档保护工作仍然存在着建档形式单一、归档分散、管理标准缺乏等不可回避的问题。为此,相关部门要通过完善建档保护标准体系、创建数字档案馆、打造乡村旅游品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举措,推动山西传统村落建档保护工作持续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6.
传统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根脉、灵魂和动力。但是,由于生存基础发生了变化,再加上外部冲击、保护重视程度不够等各方面原因,现在的传统农耕文化遭遇着认同危机,面临着后继无人的传承困境。我们要汲取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磅礴力量,弘扬乡风文明新时尚,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拓展农耕文化产业链条,创新乡村产业振兴新模式,开创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7.
古村落是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宝贵财富,随着城镇化的加快,古村落面临着消亡的悲惨局面。对其加以保护显得尤为重要。现实社会中关于需要保护的古村落主要有现存相对较好的和濒临破灭的两种,这两种古村落在传统的保护模式流于形式的情况下,不能真正实现其保护与利用并举的效果。借鉴公共地役权理论可以在古村落保护方面构建全新的有效模式。  相似文献   

18.
2013年对于我国传统村落保护是一个重要的年份。随着两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发布,多领域学者深入村落,在田野考察中探寻传统村落保护存在的问题,并寻求解决之道。传统村落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成为学界关注的话题。传统村落的商业价值受到更多关注,传统村落和旅游开发的结合成为学界讨论的焦点。对于大多数刚刚进入名录尚未进行大规模商业开发的村落,其发展规划研究是未来几年保护实践中极其重要的内容。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同时注重法律保护也是保护工作中涌现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2013年对于我国传统村落保护是一个重要的年份。随着两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发布,多领域学者深入村落,在田野考察中探寻传统村落保护存在的问题,并寻求解决之道。传统村落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成为学界关注的话题。传统村落的商业价值受到更多关注,传统村落和旅游开发的结合成为学界讨论的焦点。对于大多数刚刚进入名录尚未进行大规模商业开发的村落,其发展规划研究是未来几年保护实践中极其重要的内容。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同时注重法律保护也是保护工作中涌现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胡彬彬 《当代贵州》2013,(22):30-30
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的田野调查结果显示,传统古村落生态状况令人堪忧: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颇具历史、民族、地域文化和建筑艺术研究价值的传统村落,2004年总数为9707个,至2010年仅幸存5709个,平均每年递减7.3%,每天消亡1.6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