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文明交流互鉴问题,系统阐释了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观点和看法,逐渐形成了新时代文明交流互鉴观。文明的多样性、平等性、包容性、交融性等内涵与特征使新时代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可能,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予新时代文明交流互鉴观以丰厚滋养;新时代文明交流互鉴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世界文明丰富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等均具有重要作用,新时代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要建立在温故知新、兼容并蓄、因地制宜的原则之上,通过创新与发展中华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用好现代化传媒手段等落到实处;新时代文明交流互鉴观超越了"文明中心论"和"制度模式单一论",是一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型文明交往观。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从形成基础看,世界性普遍交往深入发展、和平发展与对抗冲突并存、全球性挑战日益复杂严峻是习近平关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重要论述的生成背景;从科学内涵看,习近平关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价值来源于多样、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前提来源于平等、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动力来源于包容;从时代意义看,习近平关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多样文明向何处去的世界之问、极大丰富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思想引领、不断夯实了世界人民美好生活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3.
张艳霞 《新东方》2024,(1):59-63
不同文明如何兼容并蓄、交流互鉴是当今时代不容回避的重大问题。中国共产党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倡导者和践行者,提出了文明交流互鉴观、全人类共同价值以及全球文明倡议等重要理念,着眼点是为了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指明新的方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以全球文明倡议和文明交流互鉴观为基本遵循、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方向引领、以正确处理“破立”关系为着力点、以完善文明交流互鉴机制为重要抓手,不断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对推进人类文明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作为习近平对外开放系列论述的重要内容,文明交流互鉴是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视阈的现时创造。围绕文明交流互鉴,习近平阐释了人类文明多元并行的认知图景,传递了亲、诚、惠、容的价值取向,明确了对本国本民族文明自觉自信的底线思维,指明了"世界大同,和合共生"的美好愿景,规制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方案。这些具有历史厚度、理论深度和时代温度的新观点、新思想、新理念,在破除普遍与特殊及其衍生的自我文明与世界文明、普世主义与多元主义等二元对立思维的同时,也明确划定了与"文明优越论"、"文明冲突论"、"文明同质论"的话语边界。  相似文献   

5.
文明互鉴与人类社会的演进相生相随,文明传播和发展的规律昭然可见。"一带一路"的建设过程,也是不同文明取长补短、交流互鉴、合作共赢的过程。毋庸置疑,"文明互鉴"作为一种客观应对世界文明格局走向的中国理念、中国主张、中国方案,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不断前行,引领沿线各族人民迎接"美美与共"新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6.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7.
崔乃文 《人民论坛》2023,(20):104-106
通过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古代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进行长期交往,并在兼容并包、交流互鉴中形成了中华文明的样态。中华文明也在器物、技艺、制度、思想等层面影响和促进其他文明及人类文明发展。古代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实践表明,文明交流互鉴使各文明在交往中增强对自身文明与其他文明的认识;增进相互间理解、尊重、友好,助力维护世界和平;各文明间相互借鉴,互为启发,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8.
不管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大国领袖的文明观,拥有的共通的底线共识是强调不同文明的相互学习与共同存在。习近平主席提出"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一整套"文明交流互鉴"的文明观,深刻体现了中华文明"理一分殊"以及"以大事小"的思想,这是对于其他文明的真正平等心与谦虚态度,如此才能"欣赏所有文明之美",进而"为他国文明发展创造条件",这是"君子成人之美"的大胸襟、大心量,也应该是大国领袖在底线共识之上更为高明而博厚的文明观。  相似文献   

9.
贺鉴 《思想战线》2023,(2):57-68
文明交流互鉴与新时代中非命运共同体存在紧密联系:一方面,文明交流互鉴为新时代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建构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另一方面,新时代中非命运共同体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树立了典范。新时代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建构已拥有历史和现实的双重基础,同时面临百年大变局提供的时代机遇,但也不可避免地面临来自域内和域外的双重挑战。鉴于此,中国与非洲应携手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同推动新时代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建构,积极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10.
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通过"文明互鉴"消除各国之间的隔膜,维护世界文明多样化,使文明成为各国交流互动的纽带,这将带动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高,并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重大贡献。中国"和"文化是中国敞开怀抱迎接世界、让世界消除犹疑接纳中国的文化基础,对世界文明共生与繁荣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1.
<正>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对待不同文明,我们需要比天空更宽阔的胸怀。文明如水,润物无声。我们应该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相似文献   

12.
当前,由于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存在差异,自然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等影响因素不同,全球文明尚未形成互鉴体系。然而,各国、各种族、各地区文明又各有属于自己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促进文明交流互鉴,需要在包容、平等、与时俱进原则的指引下打造文明互鉴平台,推动人类文明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3.
赵庆寺 《群众》2023,(21):26-27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多次就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域的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问题作出重要论述,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其中,围绕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提出了一系列新判断新理念新战略,为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指明了根本方向。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文明观包含着丰富的意蕴,不仅深刻揭示了中华文明"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本质特征,而且集中展现了世界文明和而不同、交流互鉴的发展共生之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环球     
砳之 《群众》2019,(10)
<正>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京召开5月15日,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主题为"亚洲文明交流互鉴与命运共同体",旨在为解答人类文明何去何从的时代之问提供新思路,展现东方智慧和大国胸怀。会上,习近平主席提出四点主张——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  相似文献   

16.
"和""美""与""共"的文明观是多元平等、美美与共、包容互鉴、创新发展的整体文明观,是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进步文明观。"和""美""与""共"的文明观蕴含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同舟共济的伙伴精神、共商共建共享的治理原则和互利共赢的制度供给,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并推动全球治理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7.
李一枝 《创造》2022,(8):34-36
<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延绵不绝的根本动力,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始终秉持求同存异、博采众长的开放态度,在与其他文明不断交流、借鉴、融合的过程,并与其他文明相交相融,共同组建了异彩纷呈的世界文明版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当前,  相似文献   

18.
"一带一路"倡议是一项促进各国文明交流互鉴的重大举措。共建"一带一路"文明之路将有助于形成一条多元文化深入对接的文明大通道,为人类社会发展注入强劲的文明动力,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2019年5月15日,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开幕,来自亚洲47个国家和五大洲的各方嘉宾齐聚一堂,共赴这场交流盛会。"共同创造亚洲文明和世界文明的美好未来!"习近平主席在开幕式上发表的主旨演讲,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各国齐心协力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提出了中国主张、发出了中国倡议。  相似文献   

20.
经济繁荣与发展固然重要,但更需要超越经济繁荣与发展,最终指向文明的存续与勃兴——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更凸显出"一带一路"这份发展蓝图对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与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