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012年4月,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机制启动,标志着以中东欧16国为一方、以中国为另一方的"16+1"整体合作框架正式开启。双方基于共同利益进行总体规划,分领域、重点区域打造"16+1"利益共同体,以期实现共同发展、互利共赢。其中,波兰、匈牙利、捷克与斯洛伐克维谢格拉德集团四国在中东欧地区和欧盟内具有重大战略地位,对发展中国—中东欧国家关系、中欧关系意义重大。在此背景下,中国与维谢格拉德集团关系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政治、经贸与人文交流合作不断升温,双边关系持续发展与巩固,但战略互信和深层合作仍需加强。未来进一步提升双边合作关系是中国与维谢格拉德集团的共同需要,也是深化"16+1"机制并与欧盟发展对接的重要抓手。  相似文献   

2.
冯晓玲 《当代世界》2023,(11):66-71
中国—东盟蓝色经济伙伴关系既是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建设海洋强国、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的重要内容。近年来,中国—东盟蓝色经济伙伴关系在合作规模不断扩大、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合作机制不断完善的同时,也面临东盟内部发展参差不齐、地缘政治形势复杂、生态环境问题凸显、高端产业不足等诸多挑战。鉴此,中国与东盟应充分利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生效的契机,在海洋贸易、海洋产业投入、海洋开发规则制定、海洋环境保护等领域深化合作,助推中国—东盟蓝色经济伙伴关系不断走深走实。  相似文献   

3.
中国和欧盟都是世界经济舞台和国际格局中的重要一极。进入21世纪,中欧贸易保持稳定发展,投资合作逐步增强,财金合作有所创新,科技合作和绿色发展合作日趋深化。中欧经贸合作在不断取得进展的同时也面临贸易不平衡、贸易和投资保护倾向加重、经济问题政治化等挑战。当前,中欧经济互补性依然较强,战略对接逐步完善,第三方合作方兴未艾,经贸合作领域逐渐拓宽,经贸关系协调日趋机制化,这些因素为中欧深化经贸合作注入新动力。中欧双方需要抓住各种新的合作机遇,充分发挥中欧经贸高层对话的引领作用,建设性处理分歧摩擦,加强务实合作,推动中欧经贸关系长期、稳定、互利共赢发展。  相似文献   

4.
刘友法 《当代世界》2012,(10):17-21
中非战略伙伴关系的特点 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正式启动,成为推动中非战略伙伴关系的重要载体,成为促进政治对话的重要平台,成为增进互利合作、实现共赢的重要纽带。进入21世纪,中非通过合作论坛开展了全方位、多领域的合作,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5.
为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中国外交创造性地构建起全球伙伴关系网络。在这一伙伴关系网络中,中俄关系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作为全面战略协作伙伴,中俄两国在双边、地区和全球层次上开展多领域、全方位的合作,特别是在周边地区加强协调,推动了网状伙伴外交的顺利开展。这不仅有利于中俄关系的健康发展,也超越了旧式的传统国际关系规则。中俄两国将走出一条结伴而不结盟的新路。  相似文献   

6.
在网络空间领域大国博弈态势加剧背景下,欧盟调整网络空间战略,注重维护自身的网络空间主权,提出要建立数字主权和技术主权;加大对成员国网络安全的统筹协调,先后出台了多部网络安全法律法规;主动参与网络空间全球治理进程,积极提升影响力与话语权。网络安全形势变化、网络空间大国博弈加剧以及"美国优先"对美欧网络合作带来巨大冲击,是欧盟调整其网络空间战略的主要影响因素。欧盟网络空间战略的调整有助于中欧双方在网络空间领域扩大共识、深化合作,同时为双方在网络空间全球治理层面加强政策协调与合作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7.
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 首先,我代表中国共产党,向远道而来的欧洲贵宾们表示热烈欢迎。去年5月,首届中欧政党高层论坛在北京成功举办,双方就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深化中欧全面战略合作进行交流,加深了相互了解,扩大了友谊共识,为促进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作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8.
欧洲政治碎片化已成为一种"新常态",这不仅表现在2019年欧洲议会的选举结果上,也反映在诸多成员国政治发展态势上。欧洲政治碎片化导致欧盟各国主流政党逐渐右倾,欧盟内民粹主义主张和政策主流化、正常化,各级政府组阁举步维艰,欧盟集体行动力受到制约,欧盟及其成员国将采取更具保护主义色彩的政策。受到欧洲政治碎片化影响,未来的中欧关系总体上将呈现出双边合作需求与双边关系中的竞争同步增强的态势。中欧双方应积极构建新时期合作的战略规划,以增强战略互信、促进利益融合为目标,以双方共同关切的数字化、绿色化等领域合作为重点,通过双方战略对接、优势互补,提高中欧双边关系的韧性,为全球树立合作共赢的典范。  相似文献   

9.
李昕蕾  郝俊逸 《国际展望》2023,(2):116-136+161-162
中欧在清洁能源领域的合作已持续30余年,双方气候能源外交协作诉求持续上升。中欧在清洁能源贸易中的相互依赖增强,在能源危机下绿色产业互补优势凸显。当前中欧清洁能源合作路径呈现新态势:中欧气候能源伙伴关系的制度化程度稳步提升,多元包容性创新合作平台日益增多,清洁能源合作新领域不断拓展。但同时双方的竞争面也在不断扩大,体现为“战略自主”下欧盟绿色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绿色与数字双重转型下欧盟的价值观原则标准化趋势上升,欧美气候能源政策趋近且对华多边遏制不断强化。随着绿色竞合的复杂化,中国迫切需要从清洁能源生产大国转为清洁能源外交强国,利用自身结构性优势推进全球气候能源治理新秩序的塑造,在中欧互动中注重推进双方的良性竞争与标准协调,在绿色亚欧联通中构建包容、务实的清洁能源伙伴关系网络,并推进双方在多边气候能源治理平台中的议题性合作。  相似文献   

10.
<正>中国和巴西同是金砖国家和二十国集团成员,又是所在区域最大的发展中经济体,在政治、经济、科技、人文领域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在国际事务中也具有广泛的共同利益。1993年中巴建立战略伙伴关系,2012年双边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  相似文献   

11.
2011年,是后金融危机时期国际,形势和格局继续发生复杂深刻变化的重要一年,是中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欧盟由“里斯本战略”转向“2020战略”的跨越之年,更是中欧双方开展全方位、多领域合作的机遇之年。为促进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欧在交通设施联通、金融合作以及贸易往来等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文献研究、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表明,从经贸合作视角而言,欧盟对"一带一路"创造的合作机遇、"一带一路"建设的区域范围和执行计划、中欧投资的互惠性以及相关项目遵守欧盟原则等问题十分关注,但对"一带一路"认识还存在不少偏误。中国需加强对"一带一路"建设互利共赢理念的外宣,加快与欧盟投资协定谈判进程,充分了解欧盟及其成员国政策法规,以应对和化解欧盟认识偏误可能对"一带一路"建设形成的不利影响;通过与欧盟层面更紧密的政策沟通以及继续扩大对外开放探索等措施,深化与欧盟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经贸合作,更好发挥中欧双方在改革和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当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欧关系是全球性的战略关系,中欧关系的战略空间并不仅由中欧关系决定,而是在全球格局之中生成。在康德拉季耶夫长周期的B段,霸权衰落,多极化格局显现,同时全球性的公共物品供给不足以及社会层面的失衡愈加显著。在霸权衰落时期,在全球治理以及维护全球与地区稳定方面中欧有着巨大的战略合作空间。但是,要进行多维的全球合作,尤其需要欧洲抛弃欧洲中心论,审视多元文化,理解多种发展模式,并能够理性处理大众政治与国际政治之间的关系。只有以战略视野透视中欧关系,才能在战略层面维护中欧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中印两国拥有广泛的"认同"利益:对和平与安全的认同、对发展与稳定的认同等。中印应以上述"认同"为基础,通过双边及多边互动增进互信,建构"更加紧密的发展伙伴"、"引领增长的合作伙伴"、"战略协作的全球伙伴"关系。同时,以"三个伙伴"为"身份"基础,明确和拓展双方的共同利益,以利益为导向,以"五通"为路径,共同建设"一带一路",对接两国发展战略,实现国家层面的繁荣发展、双边层面的互信共赢、国际及地区层面的公正有序,最终建构中印"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以推动中欧关系发展和促进"一带一路"建设为宗旨,经历了启动期、黄金期和深水期等发展历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均取得积极进展,但随着内外部压力增大,需要进一步挖掘双方合作潜力。中国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要更多释放发展红利,同时维护好中欧关系和深化各领域务实合作,及时解决合作中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推动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实现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张伟鹏 《国际展望》2023,(1):42-57+154-155
在习近平外交思想科学指引下,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推动与各国开展友好合作,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打造遍布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为不断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提供了有力支撑。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深化拓展平等、开放、合作的全球伙伴关系,致力于扩大同各国利益的汇合点,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性和中国外交政策开放性的生动体现,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经验在外交领域的延伸和拓展。这不仅有利于中国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中牢牢把握主动权,也符合合作伙伴间的共同利益。这是支持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义,在实践中凸显了团结合作应对全球性挑战的时代价值,为新形势下推动国际关系健康发展贡献了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深刻把握深化拓展平等、开放、合作的全球伙伴关系的理论内涵与实践意义,对于理解习近平外交思想的科学性、时代性、先进性和实践性,将各国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转化为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的理念、共识和集体行动,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1月17日至29日,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王家瑞和他率领的中共代表团冒着欧洲纷飞的大雪,怀着坦诚对话、深化交流与合作的真诚愿望,应意大利雏菊党、德国社民党和欧洲议会人民党党团邀请,对意大利、德国和欧洲议会进行友好访问.这是在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不断深化、中国与欧洲大国关系得到进一步加强,同时双方在一些问题上还存有分歧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在新年伊始首次派出党的高级别代表团访问欧洲,会谈会见50多场.  相似文献   

18.
2009年6月8—9日,由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和浙江省政府共同举办、中国经济联络中心和宁波市政府承办的“中阿·中非中小企业合作论坛”在宁波举行。论坛以“增进了解、促进合作、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为主题,目的是深化党际交往的务实合作内涵,通过党际渠道促进中国与阿拉伯、非洲国家的经济合作,帮助中国中小企业扩展“走出去”的渠道。  相似文献   

19.
高飞  于游 《当代世界》2021,(4):11-17
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肆虐加剧全球治理赤字,加快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演化进程.在大变局下,俄罗斯与西方关系持续紧张,周边局势动荡,国家和社会治理面临考验.近年来,俄罗斯以大国复兴为目标,在加强国内政权建设的同时,不断调整对外战略,推进全球战略布局,着重发展对华互利合作.作为彼此最大、最重要和最可倚重的战略伙伴,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稳定发展,双边经贸合作水平不断提高,人文交流成效日益显现,共同塑造了新型大国关系的典范.继续发展中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符合中俄两国的利益,也符合世界人民的共同期待.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在高铁走出去的背景下,铁路合作逐渐成为中泰双边合作的重要内容。然而,在美日等大国介入、泰方对互利共赢合作前景缺乏预期、泰国政治保守化等多重因素影响下,中泰铁路合作遭遇结构性瓶颈,可谓一波三折。面对此种情形,中泰双方应加强高层沟通以及商界、学术界的交流互动,同时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向泰国民众宣传中泰铁路合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从而形成自下而上的建设诉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