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宋代"义利"争辩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娟 《思想战线》2004,30(2):119-123
义利之说被视为"儒家第一义",在中国古代经济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义利的二厢关系上,从古到今一直存在争议。宋代在此问题上,曾展开过激烈的争论。一方面是以理学为代表的一派,主张重义轻利,并将这一传统的观点进一步发展为完全不要利而只讲义的惟义主义;另一方面,与之相对的功利学派则主张义利并行,不仅要讲利,而且倡导利。  相似文献   

2.
“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这是西汉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说的两句话,两句话出于同一种思想,意思是强调要坚持儒学的义和道,而不必去讲求什么功利。董仲舒所代表的思想,是儒学中关于义和利、道和功之间关系的一种正统观点,在我国两千多年来绵延不绝的所谓“义利之争”中,属于比较保守、同时也是不切实际的思想倾向。这种思想倾向,在很长的时期中,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对人们产生影响,直到目前为止,恐怕还有人存在着模糊认识。前不久,一则电视新闻播放大学生的辩论现场,一方主张“正其义而谋其利”,而另一方主张的却正…  相似文献   

3.
传统儒家义利观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传统儒家义利观的实用理性倾向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将维护社会秩序作为自己的应然使命,并有利于把握社会秩序与活力之间的关系问题;将义的精神价值追求放在首位,这就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塑造被教育者理想人格,引导其将义作为行为的价值方针和人生的价值目的;在义利观上承认人情化的生活世界又以天人合一的态度实现对义利观的超世俗化,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看到物质利益所带来的幸福,又能享受超越物质利益之后的精神世界所带来的满足感;传统儒家义利观以"和欲"为内在超越之路从而达到义利统一的意义世界,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以义利统一为基点,满足时代之诉求。  相似文献   

4.
在义利关系问题上,是“重义轻利”,还是“重利轻义”,或是“义利并重”,历来为诸多思想家所探索,争论不休。历史发展到今天,正确认识和处理义与利的关系,树立科学的义利观,是当今中国人民要逐步解决的重要理论与实践问题之一。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提出,要“形成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这种义利辩证统一观是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义利观的科学概括,又是对历史上义利观中合理因素的批判继承。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标志着人类在义利关系的…  相似文献   

5.
刘浩林  陈淑红 《传承》2013,(4):24-25
儒家义利观在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体为主体、以血缘关系为本位、以封建等级制为基本政治制度的社会背景下形成,但其有正面的价值为今天所用。儒家义利观中的"义利统一""见利思义""以义制利""先义后利""舍生取义"的思想在当代很有价值,尤其是对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儒家“义利之辨”的实质和现实意义张奇伟“义利之辨”是中国儒学基本理论问题之一,宋儒朱熹曾说:“义利之说乃儒者第一义。”(《朱子大全集·与延平李先生书》)凡为儒者没有不谈“义利之辨”的。义利之说成为中国哲学突出和富有特色的理论领域。本文拟对儒家义利观的...  相似文献   

7.
张祖华 《前沿》2012,(13):97-100
义利关系是伦理学最核心、最基本的问题,义利关系在企业中集中体现为道德与资本的关系,探讨义利关系对于道德资本的研究具有基础性意义。本文正是从义利关系入手,以义利关系的四种价值取向为路径,对道德资本进行系统分析,提出了义利统一的道德资本理论逻辑、"义""利""博弈"的道德资本生成逻辑和赏善罚恶的道德资本建设逻辑。  相似文献   

8.
徐顺东 《人民论坛》2013,(10):218-219
文章运用史料学、比较学、法学、哲学等方法,以儒家法思想中的典型观念如仁义、德育、中庸、慎刑、无讼等为代表,深入分析了它们与当代法学思想的关系,认为儒家法思想的法理学意义体现在“仁者爱人”、“见利思义”等思想上;儒家法思想对部门法的现代意义包括在刑法立法中应该贯彻“慎刑”的思想等.  相似文献   

9.
义利问题,是我国传统思想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我们现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义,是道义、道德原则;利,是功利,物质利益。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也就是道义与功利、道德原则与物质利益的关系问题。义和利是一对具体的历史的道德范畴,随着时代的演变,我国古代各派思想家对它有着各种不同的解释,因此,它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认真分析在这个问题上所反映出来的我国优秀文化传统,并加以总结、继承,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十分有益的。一、‘设与利只是个公与私也”我国传统文化在义利观上的主干…  相似文献   

10.
王泽应 《求索》2014,(11):25-30
正确义利观的提出是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对外交往与国际关系及其所需要的伦理价值观科学把握和深刻思考的产物,它主张正确认识和处理义利关系,超越狭隘功利论和抽象道义论的局限,将"义"与"利"辩证地结合起来,既坚持义利并重与义利统一的一般原则,又在并重与统一的基础上以义制利、见利思义。正确义利观,就其精神实质而言,是对马克思主义义利观和社会主义义利观的科学概括和全面阐述,是中国道德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的价值基元和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出对中华民族优秀伦理价值观的全面总结与扬弃,和对人类义利思想合理因素的科学吸收与借鉴。坚持正确义利观,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中国梦的实现,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建构新型国际关系伦理与和谐世界伦理都具有十分深远而重大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王夫之的伦理思想作了比较系统的评述。作者认为:王夫之伦理思想的生义观、志节观是以坚持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为前提,并且是建立在朴素辩证法和进步历史观的基础之上的。王天之对义利关系的分析,在一些方面已接触到了伦理道德同社会物质生活之间的辩证关系;他的以爱国主义和“大公”思想为基石的君权相对论,则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道德原则的突破。作者认为,尽管王夫之的伦理思想没有基本摆脱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但却包含有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萌芽。  相似文献   

12.
中国儒家关于义利之辨的话题已探讨了多年,在不同的时代,人们赋予它不同的内涵。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发展,人们的义利观也出现了很大的变化。本着对儒家传统义利思想批判和继承的态度,结合当今的具体国情,本文试分析市场经济下义利的新关系及正确对待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孔子提出的“先义后利,义利统一”的义利观,“言忠信,行笃敬”、“言必信,行必果”的诚信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人忠”即为人谋以忠的忠恕观,对我们今天构建企业伦理道德具有不可或缺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4.
陈永峰 《人民论坛》2013,(7):196-197
以孔子、孟子、荀子等为代表的大批对理想孜孜以求的儒者,提倡仁、义、礼、治、信,并以其“德治”、“礼治”思想,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及法律思想。古代法律实行“以礼入法”,无论是在立法、司法、执法还是在守法领域,无不体现着儒家思想。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在批判中借鉴儒家法律思想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从古今义利之辩看当前道德建设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古今义利之辩看当前道德建设的价值取向●王恩来一所谓义利观,即人们对求利动机和求利行为的看法,是人的价值观、理想追求和道德素质的集中体现。有的学者认为,“义”属于精神的范畴,“利”属于物质的范畴,因而义利关系体现着精神与物质的关系。其实,这只是问题的...  相似文献   

16.
义、利及其关系问题,是个古老而新鲜的话题。在我国实行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实行根本转变的过程中,弘扬传统文化中义利观的精华,倡导社会主义的义利观,对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两个文明建设,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人类创造历史的活动,既受“利”即物质利益所支配。又受“义”即道义、理想、信念等所驱动,分别成为社会发展的物质动力和精神动力。“义”与“利”虽分属思想文化和经济生活两个不同的范畴,但两者又是辩证统一的。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各学派对义、利及其关系的主张虽有差别,但占主导地位的是“贵义重利”、“见利思义”和“取利于义”的义利统一观。  相似文献   

17.
正确义利观继承了传统儒家义利观的道义优先和义利兼顾法则,但基于以民族国家为基石的现代世界治理体系,正确义利观的内涵和外延均不同于传统儒家义利观,其鲜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征,决定了其适用的范围和对象,并确立了底线意识,这是对于传统儒家义利观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正确义利观以义为先,是在资本逻辑下对于正义的呼唤;强调义利并举,超越了西方唯利是图、利益至上的观念;主张利益共赢,跳出了零和博弈的逻辑。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框架下践行正确义利观,需以道义来构建共同体,以利益来夯实共同体,坚持道义为先,兼顾利益,力求使义利达到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先在剖析中西义利观区别的基础上,把义和利的内涵分别分解为私利、公利和正义、仁义等不同层次.然后通过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在本质的考察,提出理解义利关系的三大理论原则第一,以私利为动力,以公利为目标;第二,以正义为约束,以仁义为引导;第三,以利释义,以义制利,义利统一.最后根据以上原则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义利统一的三个层次合理谋利即是义;增进公利即是义;自觉让利即是义.  相似文献   

19.
王荣敏 《青年论坛》2008,(5):125-129
“理欲之辩”是中国哲学史、伦理思想史上重要内容之一。2000多年来,思想家们在理欲关系上是非争鸣。以孔孟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学者,在“理”与“欲”的问题上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提出的“欲而逾矩”、“以礼节欲”等思想,不仅是后世“理欲之辩”的理论基础,对于解决困扰现代社会的人贪欲过重的问题,也是一个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道”是中国古代思想中广泛使用的一个概念,而究其内涵,诸家解说有各所不同。就中国思想史上最具权威性的儒家体系中的“道”而言,大体包括了以“仁”为核心,兼及义、孝、忠、悌、信等的一整套伦理道德学说。通过文学为手段,为载体来传播儒家道义———“文以明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