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构是新时代民族问题研究的重点,学界的大部分研究集中在内涵、特征、理论来源、实践路径等理论研究。部分聚焦实践研究的学者,大多探讨国内各民族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文章的研究对象是中越边境地区的归难侨,运用参与观察法与访谈法搜集云南河口县归难侨安置社区的资料,以归难侨回归中国后的生活为考察重点,探讨经历跨国移民的归难侨是如何成为中国公民,且与其他群体相互交融,一步一步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构。  相似文献   

2.
何生海 《前沿》2023,(2):23-31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是新时代重大原创性论断,是一个系统性理论,其中隐含着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践行的以民为本的思想,从人本观上深刻回答了“铸牢”什么、依靠谁来“铸牢”、“铸牢”为了谁、如何“铸牢”等基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全面阐述了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中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即把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要素,这既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要求,也是具体的实践路径。文章阐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人本观的深刻内涵、理论逻辑和实践路径,对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民族事务治理也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定位了民族问题研究的维度与视角,新时代民族事务治理的理论方法与概念议题亦随之更新。概念议题的变迁是因为新时代民族事务治理的实际需要,这不是传统的民族国家或现代国家概念所能解释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应该成为新的理论方法。以此,才能解释新时代民族事务治理的工具选择与政策意蕴。以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建构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为概念议题是新时代民族事务治理的主题与方向,其内在含义是以政党为核心的文化政治共同体,以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为基础、以发展为关键、以反分裂为底线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4.
中华民族是自然生成的共同体,是客观存在的社会实体。中国民族共同体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形成的。部落联盟、“大一统”政治传统、中华认同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提供动力和源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逻辑。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夯实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结构基础,又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深化中华民族的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5.
共同富裕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新发展要求中的本质规定与战略目标,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成果,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二者协力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理论逻辑上,共同富裕是民族复兴的物质之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精神所依,二者共同构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基础、精神指向;在实践逻辑上,共同富裕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可行路径,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共同富裕打牢了各民族繁荣发展的基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着民族团结的伟大力量,二者互构逻辑,通过坚持全面系统发展、推动文明建设、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坚持党的领导,协力共进形成强劲推动力,加快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6.
面对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贵州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全省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文章从历史、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逻辑机理出发,并基于党的二十大提出的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思想,以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为目标,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民族理论教育、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等五个方面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以此探析新时代贵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7.
建构共同的精神家园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心育机制是建构共同精神家园的纽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育机制以"五个认同"为理论路径,以"五共"为心理过程,以"心理空间"为驱力,以"心理场域"为行为动力,此间包括目标导向机制、相互融合的内容体系、交互作用的互动机制和评价反馈机制,这对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够起到建设"以心培育"的路径、超越"心育"的最近发展区和凝聚内外力量的作用,从而为发挥两者的最佳合力效应,创造最佳培育效果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8.
《今日民族》2021,(7):8-20
6 月10 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举办,本次会议的主题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研究"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云南实践".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总结实践经验,推动新时代民族工作理论创新,指导边疆民族工作取得更大成就.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探寻未来共同体生成进路中发生了历史唯物主义转向。这一转向的出场起始于对“现实的个人”需要体系及其满足方式内涵的社会实践属性的确认,深化于对政治权利与物质生产方面“虚幻-抽象”需要及其满足方式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最终指向于对个体与共同体真实需要及其满足方式的历史性建构。基于对“现实的个人”需要及其满足方式的考察,马克思在社会历史性原则下探究到了超越抽象思辨路径、单一物质生产路径的现实进路。马克思有关未来文明共同体生成进路的思维转向,不仅深刻变革了洞察未来共同体生成进路的总体视域,也为准确把握新时代美好生活需要及其满足方式的时代意蕴和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0.
韩萱怡 《创造》2021,29(5):66-73
自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提出"在各民族中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①,尤其是在党的十九大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②的重大原创性论断之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已成为目前学术界、理论界重点关注研究的热点问题.国内不同学科的学者从共同体的基本概念、理论渊源出发,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扎实的探索,产出了一批较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对进一步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研究范例.  相似文献   

11.
抗疫精神是在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滋养下、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实践中形成的新时代伟大精神,为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歼灭战提供了精神支柱。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党中央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工作的主线,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发挥强大治理能力的同时,被不断实践和推进。抗疫精神从生成逻辑到实践过程都在不断深化“五个认同”意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提供了实践基础和情感归属。  相似文献   

12.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工作思想创新发展的集中体现和集中概括。培育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民族团结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力量,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力抓手,是实现少数民族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在现实中,少数民族大学生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受到来自内部的族际张力的影响,又受到外部思潮与势力的冲击。应从明确认知前提、打牢物质基础、凝聚价值共识、优化教育渠道和促进实践确证五个维度进行系统建构。  相似文献   

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必须把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积极谋篇布局,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实践。在宏观视野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统筹兼顾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创新发展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4.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特色多民族国家建设的重大方略,是新时代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进步的主题,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目的 是让各族人民"在一起"的格局与态势牢不可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通过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环节,让不断铸牢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动地推进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行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强起来的密码.  相似文献   

15.
文化符号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构具有根基性的意义和价值,文化符号承载了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使中华民族具有共同的文化根脉,能够形成民族向心力;文化符号是凝聚中华民族情感认同的纽带,能够唤起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身份认同;文化符号还能够推动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与反思,在新时代历史语境中保持民族文化的创造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从文化符号入手,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原型价值内涵以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根基;通过“元符号性”升级为中国传统文化符号赋予现代价值内涵,从而拓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的价值维度;在互联网兴起的全球传播时代,需要借助互联网平台打造国家文化符号,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以增进国家与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16.
民族教育理论范式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内在的逻辑关联与外在的使命联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成民族教育理论范式的逻辑体系,民族教育理论范式则贯穿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使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教育理论范式的逻辑起点、演变动力和服务主体.这一内生逻辑是民族教育理论范式回应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的切入点.民族教育理论范式所存在的"初学步""稳迈步""大踏步"三个发展阶段,分别回应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国家话语基础、民族话语演进与个体话语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国家话语、民族话语、个体话语建构回应并呈现了中华民族"一体"与"多元"的核心关系,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体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国家话语从基础性共识走向整合性共识,民族话语从自动化共情走向联通式共情,个体话语从自觉与自为走向共觉与共为.  相似文献   

17.
王喜 《今日民族》2021,(11):53-54
重要意义 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力量.中国是一个包括56个民族在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是历史发展的客观事实,也是中国民族结构的重要特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各族人民在共同开拓中华民族疆域、书写中华民族历史、创造中华民族文化、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心理基础,是中华民族应对各种风险与挑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保证.加强对青年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有利于增进其对中华民族的生成发展历史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历史的认知,推动其对共同性和差异性辩证统一、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的理解,提升其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从而自觉捍卫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为民族复兴作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8.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的重大原创性理论,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述中寻找理论基础和思想源泉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原则性和方向性的指导作用。马克思恩格斯的民族观是在批判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深刻剖析其自然与历史根源、有力批判其意识形态形式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马克思恩格斯的民族观认为无产阶级在民族运动中具有先进地位,以民族平等为重要原则,在世界历史的进程中逐步走向共同体,同时,也承认并尊重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特殊性。新时代,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坚持民族平等原则,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系牢民族团结互助纽带,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不断增强文化认同,从而构筑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9.
《创造》2017,(12)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要求。""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等重大论断第一次写入党代会工作报告,赋予了民族宗教工作新的内涵和重大历史使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  相似文献   

20.
孙懿 《思想战线》2019,45(3):87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近年来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话题,分析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及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概念的提出及意义做了较为深入的分析,认为“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提出之后,让我们的相关研究回归了正常轨道。而“中华民族是一体”的提出,应该是我们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及本质,以及进一步探讨如何才能实现“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愿望的起点和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