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游子的春节     
正后台职工就是我们的后台看了你们这期的《春节假日生活特刊》,尤其是"三奶奶和我家的除夕"一文感触良多。不禁想起了自己。从离开老家外出闯荡至今,我一共在外地过了三个春节。第一次在外过春节是十年前,那时,我还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一名战士。因为是第一次在军营过春节,心里感觉很新鲜,所以尽管内心中多少有些想家,倒也没有特别难受。记得,当时,《中国军工报》的记者到我们连采访,很多战士都一边想家一边流泪,而我却高兴地说:"在部队过春节,那叫一个新鲜,一个快乐。"给父母打电话拜年的时候,我满心的欢喜也透过话筒传回了父母家,后来才听堂兄说,母亲在  相似文献   

2.
坚守     
正在中国人春节的记忆中,无论挤过多少高峰人海,跋涉多远的春运之路,都会做同一个选择:归乡。而在这个刚刚开始的2021年,却有许许多多的职工停下了"归乡"的脚步,与思念道一声:我要在北京过年,与首都建设相伴。他们选择留下只为心中的"平安",  相似文献   

3.
正寻梦人:肖鹏职业:网络工程师平日因为工作忙很少在家陪女儿,马上就要过年了,我和妻子希望能和女儿度过一个快乐而有意义的春节。但是过年的一些礼节性的事情还是要做,陪女儿的时间又相对减少了,春节期间的安排是我一直比较纠结的事情,希望能给我一些建议。记得小时候,总盼望着过年,因为过年可以穿新衣、放鞭炮、放烟花,拜年还会有压岁钱。这些都是传统春节中应该有的"礼"。孩子的成长永远是父母最关心的问题,因此,过年也一个帮助孩子学习社交、学习礼仪的好机会。  相似文献   

4.
正我的故乡在辽宁,地处祖国的东北。漫天雪花中的红灯笼,午夜轰轰烈烈的鞭炮声,还有家人团聚的笑脸和孩子们的嬉闹……它们透着年的味道,深深地印记在我童年的时光里,是我记忆中的春节。记忆中的春节是漫天雪花中的红灯笼。小时候,每到冬天,雪总是来得很早。雪花漫天飞舞,满眼银装素裹,空气中透着冰凉的清香,整个城市有一种圣洁的美。地上厚厚的积雪会一直持续到春节。节日里,  相似文献   

5.
正春节是最大的民俗,合家团圆、看望父母是亘古不变的主题。为了能够买到一张车票"回家看看",楞是把亿万国人折腾得上下都秃噜掉一层皮。即使是这样,一个现实又让人无比纠结和无奈——7天时间加起来只有1天时间陪爸妈。(2月6日新华网)七分之一的概率无论如何都不能算是多,而一篇"这辈子你还能和父母相处多久"的报道中有网友感叹:"我在外地上班,每年只有春节能回家一次。我妈妈今年55岁了,如果上天眷顾妈妈能活到85岁,那么,我在她身边的时间不超过600小时,还不到一个月,这个结果真是太残酷了。"  相似文献   

6.
正正月十五,是春节期间我最惦记的日子。因为对于"70后"的我来说,春节从年三十开始,但从大年初一到正月十四,似乎一直都在走亲串友,吃吃喝喝,只有正月十五的庙会,才像一座城的狂欢——春节的狂欢。在中原家乡,正月十五,除了每家每户门口都要挂灯笼,主要街道所涉及的单位都要张灯结彩,好好装点一番,街上还有耍龙灯、猜灯谜、划旱船、走高跷、舞狮子等等互动节目随时穿插。有人裹在舞狮子  相似文献   

7.
正对中国人来说,春节过年,贩夫走卒、富商巨贾、达官显贵、草根农工,都是极愿在自己能力之下花大钱做的事情,但又实在最与钱无关。过春节,是中国人穷其所有,顾其所爱的大事。这时的钱,只是人们关爱亲情、关注命运的一个最庸俗又不得不依靠的手段。春节的时候,中国人最能达到清风朗月同享,困苦艰难共度这种社会和谐的大境界,就像李白《襄阳歌》"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说得那样。清风朗月之下的春节,中国人"天、地、人"三位一体,瑞雪丰年,言情泯怨,笼统着的是一个民族的大和谐、大团圆。春节这个大年,就像清风朗月,天然地属于每一  相似文献   

8.
正"二月二,龙抬头,大人小孩要剃头。"这是古有的谚语。龙抬头(即农历二月二),又称春耕节、农事节或春龙节,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二月二的这天,家家户户都要理头,尤其是小孩,当然这便是我儿时里的记忆。二月二这天,父母会起得很早,然后母亲负责做饭,父亲则烧猪头。其实我是不喜欢猪头的,尤其是猪头肉,可是父亲不同意,他还非得说那不是猪头,是龙头。"龙头?"我成了丈二的和尚。  相似文献   

9.
正"春节是中国人骨子里的情结。但是今年春节,却有千千万万人选择留下,为防疫牺牲团圆,每个人都了不起!"钟南山的一段视频,点赞每一个"过年不回家的你",也让牛年春节多了一层饱含科学力量的温暖色彩。对于中国人来说,春节的最大仪式感,就是团圆。但今年,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在哪儿过年、和谁一起过年,成了很多人纠结的事情。  相似文献   

10.
南乔 《南风窗》2016,(4):12
正每到春节,无论身处何方,"回家过年"都是全体中国人的共识。一票难求的困境、人潮汹涌的春运大军、疲惫不堪的旅途,都不能泯灭中国人回到出生和成长的地方过春节的热情。春节和回家,在国人的眼里,似乎是一对天然不可分割的词汇。不知从何时起,"回家"成了所有中国人的终极难题,尤其对于众多"80后"、"90后"来说,"回家"几乎等同于"有家难回"。最近几年,有关"逃离北上广"还是"逃回北上广"的争论一直未停歇过,争论的本质,仍是  相似文献   

11.
朋友,如果你真的想爱一个人,那就离开她吧。离得越远,心会越近。那没有发生的一切,才是最真实的记忆。朋友,如果你真的爱上一个人,我知道,你一定会很痛。因为爱不是欢乐的极限,而是漫长的承受。没有痛苦的拨动,那琴弦永远无法动人。对于许许多多和我一样有着留洋经历的朋友来说,他们  相似文献   

12.
正民间有句谚语:过了腊八就是年。临近春节,全国各地的年味渐浓,"春节经济"效应也拉开了序幕。尤为一提的是,自中国改革开放41年以来,拥有着4000多年历史的春节不仅是中国最具有文化内涵的节日,更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俗话说得好,花钱如流水。为何过节与家人幸福团聚之余,很多人都感慨一年的辛苦钱"泡汤了"?这些钱都花哪儿去了呢?我们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看春节"流水"般的钱都花哪儿去了。  相似文献   

13.
<正>年是什么?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浓缩,年是中国人抹不去的心结。赏过了演艺,品过了民俗,尝遍了美食……那醇厚温暖的味道,那热闹喜庆的颜色,那红红火火的氛围,那浓浓的年味留在了我们的记忆里。春节洋溢着人们对待生活的态度。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过年的方式越来越多,但无论怎样,大家都以自己的方式全情投入过年这一过程,感受其中的快乐与激情。今年过年,你有什么不一样的春节体验?  相似文献   

14.
石勇  赵义 《南风窗》2013,(4):41+40
我们已经站在春节里,看着亲人,看着家,看着周围的一切,然后,带着希望和梦想,向2013年的不远处眺望。春节是一种"文化时间"。只有在"辞旧迎新"的这个时候,2013年在文化-心理上才被我们跨入,2012年才终成记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节日,在期待之中来临,停顿,最终结束,直到又迎来一个周期,一个轮回。每个人的命运,社会的变迁,国家的转型,就在春节的轮回中变幻,一年又一年。春节,是我们从身体到精神的"回家",它比平常的回家,多了一份精神关怀,一份心理抚慰,  相似文献   

15.
正今年,是我从事工会工作的第18个春秋。抚今追昔,感慨颇多。这其中,不乏有"门外汉"的烦恼,也有"内行人"的自信;既有离岗的依恋,也有返岗的欢愉;既有工作的艰辛,更有成功的喜悦。令我自豪的是,18年中我与工会两次"结缘",而每一次邂逅,都给我留下了永恒的记忆。1996年,我与工会首"结缘"。我被选举为良乡陶瓷厂的工会主席,从此跨进了工会大门。初进工会,脑海中一片空白,干什么,怎么干,能不能干好……但我铭记"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格言,扑下身子钻研工会业务知识。那  相似文献   

16.
谎言害人     
邓晓芒 《南风窗》2011,(5):96-96
在中国,并不只是中小学课堂上在向孩子们灌输"狼奶",而且在日常娱乐活动中,随时随地都有些别有用心的人在用广大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着无意识的仇限教育。春节回家陪老母看电视,看了一场《叶问2》,充分体会到了谎言的力量。通常认为,谎言是无力的,只要真相出来,就会不攻自破,我对此也深信不疑。但这次却使我怀  相似文献   

17.
1967年的春节是"革命化的春节".那一年,国务院向全国发出了春节不放假的通知.通知说:当前正处在无产阶级革命派大联合……的关键时刻.根据广大革命群众的要求……决定1967年春节不放假;职工探亲假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暂停执行,以后再补……于是,各行各业在春节这天,开展了各式各样的"抓革命,促生产"革命行动,在温暖的集体大家庭里,过了一个不同凡响的"革命化春节".  相似文献   

18.
《南风窗》2016,(16)
正他们的劳动,不仅在一般人眼中,而且在自己的意识里,往往都算不上"工作",只算是"活"。这篇文章在新闻的意义上已经没有"时效性"了。但从社会记录上来说,它并没有过时。它所反映的现象和本质,每天都在重复,只不过在不同的时间段,呈现出不同的状态。它源于我这两年利用节假日对一些底层劳动者的调查。我的目的是想借此了解,在今天,底层劳动者是如何看待自身劳动的?"长期"的临时工半年前,2016年春节期间,  相似文献   

19.
从小到大,我从没见父亲流过一滴眼泪.可在我手术前,他哭了. 那是春节后的第4天,我肚子疼得厉害,几天也不见好,父亲带我上医院检查了几次,可查来查去,都查不出个所以然. 在那度日如年的半个月里,父亲每天坐在床边,眼巴巴地望着我.不久后,我又做了一项检查,检查结束,医生紧皱眉头,自言自语:"怪事,小肠中怎么有个瘤?"医生认为,这种瘤极为少见,十有八九是恶性的.很快,父亲风尘仆仆地赶到医院.就在快进病房的时候,他站住了,揩了一把湿漉漉的眼窝,步伐轻快地走了进来,冲我笑了笑.  相似文献   

20.
父亲很少向我讲述人为什么要勤奋,也从不用棍棒逼我“勤奋”。他是用一种特殊方式为我“师”的。 我有生以来的第一个记忆是这样的:清晨,我在睡眼惺松中听到父亲朗读外语的声音。那声音像潺潺流水,富于一种特殊的韵味(后来我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