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屈指算来,我宅在家里以及在家办公的时间就要超过一个月了,在每天刷刷朋友圈和微博后,最大的感触莫过于:这或许是中国人厨艺飞速飙升的一个月,每个人彷佛都参加了"厨艺进修班",都成了大厨!隔离在家的日子,没有了外卖,逼着人下厨房了。疫情期间,宅在家里的各方"神仙"在朋友圈纷纷晒出自己的厨艺大作,凉皮、包子、油条、鸡蛋饼、花卷馒头、饺子、手擀面  相似文献   

2.
正从新冠肺炎疫情爆发至今,每个人、每个家庭都参与到了战"疫"中。他们中,有的奋战在医护一线,有的时刻保障着防疫设施的安全,有的为居民防控值守,有的在保障大家的生活"快递",有的"宅"在家阻断疫情传播……在此,本刊邀请了八个职工家庭,讲述了他们各自的战"疫"故事。  相似文献   

3.
正2020年的这个春节,随着疫情每日确诊患者的不断增加,让每个家庭都蒙上了一层阴影,没有走亲访友,也没有外出游玩,大部分人都很听劝地"宅着",因为提建议的,是他。甚至于整个假期,"钟南山"三个字频频登上热搜,人们希望更多地知道,面对来  相似文献   

4.
正2020年的春节注定不同以往,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笼罩了京城大地。初春的两场雪,使原本行人稀少的街道显得越发寂静。"少出门、少聚会"的呼声,让更多的人宅在家里,大门紧闭;极少数外出的人也要专挑没人的地方走,尽最大可能避开他人;外出归家的人们还没进门,便先行消毒,恐怕沾染了一点点病毒的气息……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他们不是医生,却"战斗"在阻击疫情的第一线,一个个平凡而忙碌的身影,一句句不厌其烦的叮咛,让居民们感到温暖,他们是"最美京诚人",他们以"积小流成江海"的精  相似文献   

5.
"我们只有两个选择:要么与恐怖主义斗争以捍卫我们的国家,要么投降。当这是一个爱国主义问题的时候,每个人都会战斗起来,每个人都愿意为自己的祖国牺牲。此时,公民与总统,没有任何的不同。"没有使用化学武器记者:您是否能够证明8月21日利亚政府军没有在大马士革郊区附近用化学武器?巴沙尔:任何提出指控的人都必拿出证据。我们要求美法两国拿出证据哪怕是一个证据。然而奥巴马和奥朗却办不到,即使在本国民众面前,他也无法拿出证据。我们再谈谈这一指  相似文献   

6.
马国川 《南风窗》2011,(17):50-53
改革开放30年给人们带来实际利益,中国人民实现了"小康",过上了"好生活"。将来还要缔造一个好社会。好社会不仅仅是每个人都要有富足的生活,还包括每个人都真正享有宪法赋予的权利,个人权利需要制度来维护来保障。再简单一点说,好社会就是法治保障人民享有好生活的社会。  相似文献   

7.
正"腾不出时间休息的人,迟早会腾出时间生病!"这句话虽然不太好听,却是实实在在的硬道理。每个人的身心能量都是有限的,不管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我们都需要给自己"放个假",好好关爱一下自己,把生命活得璀璨,活出诗意。  相似文献   

8.
石破 《南风窗》2014,(10):8-8
<正>每个国家的公民,不分职业、教育程度、年龄与种族,他们的行为本来均应受到法律的统一保护,亦应受到法律的统一限制,但中国的现实,常常是他们都受制于"关系"——大家都要"搞关系"。在中国传统的"熟人社会","搞关系"势在必需。但随全球化和城市化而来的现代社会是一个"陌生人社会",人们本应不靠"关系"而靠"规则"来打交道。然而让人始料未及的是,中国改革开放几十年,"搞关系"之风愈演愈烈,跟之前相比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从经济学意义上讲,"搞关系"可以看作是一种重要活动或"产业",并且它的  相似文献   

9.
正经过"万众一心,攻克时艰"的艰苦努力,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形势有了积极的变化,各行各业逐渐复工。可有很多人因宅家时间长了,一时还不能适应进入工作状态。那么,如何调整好呢?在此,北京大学神经病学学系主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科主任樊东升教授为读者讲解了一些调理妙招。调整身体节律快速进入复工状态为防控疫情,人们都长时间在家"远离病毒",可却出现了平时不会遇得到的情况。例  相似文献   

10.
正"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春节回家是每个外乡打拼人的心结。但2021年的这个春节,很多人都自愿选择了就地过年。疫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包括过年。为配合疫情防控,多地政府出台政策鼓励人们"就地过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也于近日印发《关于做好人民群众就地过年服务保障工作的通知》,提出要积极营造就地过年的良好氛围,落细落实各项服务保障措施,确保广大人民群众安心安全过好年。的确,疫情防控需要大家齐心携手,共筑防线。每个人的付出,  相似文献   

11.
微天下     
《南风窗》2013,(5):15-15
@政治观察员范利祥:每个人都不一定就是纯粹的好人或坏人,但起码,我们都能做到"不损人利己",这是道德和法律的底线。别要求每个人如圣人或英雄一样,损己之益利他人,别将最高标准的道德用来宣传拯救当前面临的道德危机,不平常人的不平常行为很难成为普通人的正常行为,所以最终必定无法成为人人自愿遵守的社会道德。  相似文献   

12.
南方朔 《南风窗》2010,(11):94-94
<正>每个时代,或每个知识领域,许多时候都有所谓的"盲点",它讲的是问题明明就在那里,但大家却就是看不到,有的是因为不想看到而真看不到,有的则是那个问题当时已成了"政治正确",它已让人们不敢看到和不准看到,它的道理就和"国  相似文献   

13.
与其称他为"淮河卫士",不如将他看作一个环保界的"牛虻"。他孤独,他坚守,他戳穿了淮河治污初显成效的"皇帝新装"。在一个人的"战斗"中,他的"武器"只是一部普通相机。  相似文献   

14.
正职场人"宅家"期间,文化生活可以有多种打开方式:打开手机看VR展览、免费收听知识课程、在线学习甲骨文……内容丰富,技术"硬核",服务温暖。虽然场所转移到了网络,但文化活动不打烊。免费开放的数字资源、惬意多样的学习方式、便捷高效的文化服务,陪伴着人们的"宅家"时光,充实你我的精神文化生活。疫情防控期间,职场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如何保证?不必担心。全国各地许多的博物馆、图书馆、出版社以及知识付费平台开放资源,推出精彩的网上展览,提供在线的文化服务,探索网络培训新途径,满  相似文献   

15.
正民之福祉,民法典之所系。对每个人来说,从呱呱坠地到结婚生子,从柴米油盐到衣食住行,生活的方方面面,几乎都被民法典的内容所涵盖。"飞入寻常百姓家",民法典浸润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细节中,守护幸福生活的各个层面,守护每个人幸福的温度,呈现出理性而又温情的一面,而这恰恰是民法典的力量所在。  相似文献   

16.
正"春节是中国人骨子里的情结。但是今年春节,却有千千万万人选择留下,为防疫牺牲团圆,每个人都了不起!"钟南山的一段视频,点赞每一个"过年不回家的你",也让牛年春节多了一层饱含科学力量的温暖色彩。对于中国人来说,春节的最大仪式感,就是团圆。但今年,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在哪儿过年、和谁一起过年,成了很多人纠结的事情。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中叶,一队奉命戍边的中国边防军人带着简易的设营装具,迎着满天的风雪,艰难地在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喀喇昆仑山上前行。经过数天的长途跋涉,他们终于在日落前到达了上级指定的位置。第二天清晨,初升的朝阳映照着高耸入云的冰峰雪岭,七彩的云朵似梦幻般的飘荡。战士们钻出被积雪压塌的帐篷,每个人的眉毛和胡须上都挂着白色的霜花。他们被美丽的景色和彼此的样子惊呆了:"我们睡一晚上觉,都变成神仙了。这地方美得跟神仙湾一样!"谁也想不到、谁也没有异议,哨所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叫做了"神仙湾",共和国版图西部的边防线上,从此又多了一个让人心动的美丽名字。  相似文献   

18.
都说今年经济环境不好,工作难找、钱难赚,这些都不假,但这不等于我们每个人在牛年里都发不了财。俗话说乱世出英雄,越是非正常的局面越蕴藏着平时没有的机会,只要能坚持理财的"三大原则",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9.
正"今年已经是我连续第4年参加情景剧表演比赛了,我成功过,失败过,哭过也笑过,更收获了很多。情景剧对我来说已经是一种特殊的感觉,我喜欢这种感觉,它有一种特殊的魔力,让一群互不相识的人变成一个牢不可破、团结一致的集体。"供电分公司耿爱秋这样形容自己的团队,那种感觉就像工作中的班组一样,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角色,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职责,每个人都在  相似文献   

20.
从"人的自由发展"看苏联的教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终极目标,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发展.俄国历史上没有可能解决这一问题,十月革命后由于国内战争也没有可能提出和解决.列宁的新经济政策采取了一些措施,朝这一方向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从20年代末开始,斯大林又恢复了军事共产主义制度,实行大清洗、大镇压,消灭"富农",实行文化专制主义和大俄罗斯主义,从根本上背离了"每个人的自由发展"这一目标,为此苏联付出了沉痛的代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